![]() ![]() ![]() ![]() ![]() ![]() 70年前的5月12日,太仓全境解放了。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 如今岁月静好,人民安居乐业。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70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岁月,看看当年太仓是如何迎来解放。让我们透过一幅幅老照片、一断断封尘的记忆,感受信仰的力量,在新时代里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历史回眸 历史回眸 >>> 解放太仓战斗: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县委和县政府的组建 1949年3月,为顺利接管即将解放的苏南地区,华中工委调集两淮、盐阜和胶东等地干部和苏常太地区的地方干部,在苏北白蒲镇组建苏州地委及所属的县、区党委和政府。 4月中旬,太仓县委、县政府及所属区委、区政府成立。李铭堂为太仓县委代理书记,王一峰为副书记;浦太福为太仓县政府县长,王杰为副县长。 解放太仓的战斗 ●1949年4月 4月24日,太仓县党政干部、武工队员近200人,在李铭堂、浦太福的率领下,从靖江八圩港渡江,经江阴、无锡,于30日晚抵达常熟支塘。嘉太工委副书记李成吾到太仓北部迎接人民解放军,于5月1日与南下的太仓县委、县政府在支塘会师。 4月25日,驻常熟的国民党三○八师2个团换防到太仓,构筑工事,企图负隅顽抗。 ●1949年5月 5月上旬,人民解放军抵达太仓境内。在太仓武工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先后解放了璜泾全区和沙溪、双凤、浮桥等区的部分乡镇。 5月初,太仓县委、县政府进驻沙溪镇办公,区、乡、镇干部立即奔赴已解放地区的各自岗位开展工作,张贴布告,召开各界人士会议,宣传党的政策,接管国民党区、乡、镇政权,收缴自卫队的武器,发动群众支前,准备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太仓县城。 5月12日,人民解放军开始向上海外围的昆山、太仓、嘉定3座县城发起进攻。这天上午,二十九军大部队抵达岳王、牌楼、浏河一线,在浏河南岸歼敌1个营,然后继续南下,向上海月浦挺进。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八十三师师长朱耀华率二四七、二四八团及华东军区警备八旅二十二团1个营的指战员,进抵毛家市一线。 5月12日黄昏,进攻太仓县城的主力部队从毛家市出发,在武工队和起义部队的引导下,从老城基地段越过浏太公路,直逼太仓城。 5月12日晚8时许,战斗打响。攻击江家坟敌堡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碉堡,碉堡内敌人全部被活捉。从江家弄插向西亭子桥大街的部队,遇敌正在纵火,迅速将其包围发起突袭,全歼纵火之敌,并立即投入救火。 扫清东郊镇的敌人之后,打开了进攻的道路。进攻东门的部队穿越东郊镇,直扑太仓东城门。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同时派出精悍的爆破组冲进东城门门洞,炸开东城门。二四八团一营三连乘势率先从东门冲入城内。 二四八团主力在南门歼敌一部。攻打西门的二四七团尾追逃敌,于浏河塘桥歼敌600余人。弃城南逃的残敌沿着公路向上海方向逃窜,被在新丰镇附近的人民解放军八十四师二五二团全歼于野外,俘敌1000余人。 5月12日深夜11时,太仓全境解放。 5月13日上午,太仓县委、县政府机关进驻县城。县长浦太福发布告示,宣告太仓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自此,太仓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记者 周西/文(史料由市史志办提供) 王兆熊 参与迎接解放的外围工作 “太仓解放那天是5月12日,我们还是从当时的苏南广播电台中得到的消息。”虽然已是百岁高龄,但回忆起70年前太仓解放的事情,家住浮桥镇闸南东街的王兆熊老人依然记忆深刻。 王兆熊老人出生于1918年7月,今年已101岁高龄。身着蓝白条纹衬衫、浅灰色休闲裤的他尽管已满头银发,但脸色红润、精神矍铄,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遗憾的是,由于年事已高,他已耳背,听力明显下降,询问他的时候,只能把问题写在纸上。 “在1948年冬天,我就已和在牌楼从事革命工作的地下党员吴湘生取得了联系,并经他安排开始从事团结青年、了解敌情、迎接解放方面的外围工作。但太仓解放那天,我还在亲戚家里的店里当店员。”据老人家回忆,1949年2月的一天,地下党员、武工队的负责人陆宏源找到了他,要求提供“浮桥民众自卫队”的武器情况,并对相关人员做好宣传说服工作。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渡过长江后,驻浮桥的国民党军政警人员立即四处逃散。4月26日,武工队员10多人来到浮桥,顺利地收缴“民众自卫队”的全部枪支。 “1949年5月8日深夜,人民解放军一支部队自北来到浮桥,在各机关、学校、商店席地而卧,我工作的荣章布店里也住了几名战士,他们纪律严明,对百姓非常好!”王兆熊老人告诉记者,当时老百姓初见解放军,有点好奇,有点敬佩。他们白天休息,下午便沿公路往南去解放上海。过了几天,大家从无锡的苏南广播电台的新闻中得到消息——太仓县城于5月12日解放!当时,大家都激动得不得了,当即将这个消息,写成了布告,到街上去贴…… 据介绍,5月23日,王兆熊与宋文藻、黄式宗等同志,乘船去太仓,参加了当时太仓县委组织的干训班。后来,王兆熊被分配到当时的县政府相关部门工作。 (记者 李华) 陈智强 炮弹从我家房顶上空飞过 “1949年,我刚满7岁,和祖母、婶婶、堂兄住在太仓北门外青石桥西堍,我的父亲和母亲寄寓在上海我姑父母家。”今年77岁的陈智强,清晰地记得,那一年5月的一天,父亲突然回到太仓,准备接他去上海。“父亲回来的时候是乘客运汽车回来的,但第二天我们到汽车站,得知班车已经停运了。” 后来,一辆从常熟方向来的国民党军卡停在路边,索要2元大洋让陈智强父子俩搭车。车行至杨家桥,父子俩被人蛮横地赶下车,无奈之下,陈智强的父亲领着他沿公路步行返回太仓。 随后几天,陈智强和小伙伴依然无忧无虑地玩耍着。年幼的他不知道的是,太仓战事已迫在眉睫。 “我们北门外的家靠近城墙,城墙上有人踩踏出可以上下的坡道,我和同伴上去玩过,城头上可以并排走好几个人,站在上面向北就能看到我家和邻居的房顶。我记得,那是桑葚果成熟的时候,那一天,我家正对面城墙上出现一门大炮,炮管斜向天空指向北面。”陈智强家中没有躲藏的地方,婶婶用几层棉被铺在吃饭的方桌上,作为保护孩子的掩体。 这简陋的掩体做好没多久,陈智强和小伙伴们看到,大炮边上好几个兵在转悠,一边口中说着什么,一边用手比划。“邻居家几个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说‘不好,他们要开炮了’,我和堂哥赶紧跑回家,躲到桌子底下。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一声巨响,炮弹在我们房顶上空飞过,发出嘶嘶声响,房子震得直摇晃,碎屑像雨滴一样落下,吓得我们不敢动弹。也不知道炮弹落到什么地方,之后再没有听到炮响,等我们回过神来向城墙望去,那门炮不见了。” 第二天,陈智强听家人们说,国民党军队已连夜逃跑,那个部队番号是一七三团,城厢的百姓讽刺地说,一七三团被“一切三段”了。不日太仓就解放了。(记者 徐静) 陆冬泉 难忘干训班的日子 “1949年5月13日那天,当我得到太仓解放的消息时,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高兴地欢呼起来了。”今年86岁的离休干部陆冬泉告诉记者,那年,他16岁,在娄东中学就读,但那时已经停课。当时,接管太仓的干部跟随解放大军进驻了太仓,县委感到干部力量十分薄弱,决定举办干部培训班。“我当时很荣幸参加了培训班。”陆冬泉说,这是太仓解放后举办的第一批干部培训班。 陆冬泉和同学蔡斌才、浦怀忠等7个人到干部培训班报道后,因总人数只有30多人,还不够,他和同学又分头下去动员了一批同学来参加。终于,干部培训班于5月25日正式开班,学员共70人,大多是太仓师范、娄东中学、明德中学的学生。“在干训班的那段日子,是我一生中非常难忘的时光。”陆冬泉说,大家吃的是大锅饭,睡的是地铺。一天伙食费是3角2分钱,主要是大米、小米,以蔬菜为主,没有肉味的菜。县委领导对培训班非常重视,苏州地委书记、太仓县委书记等领导先后到培训班讲课。干部培训班虽然生活艰苦,但大家情绪高涨,学习非常刻苦。由于没有专门的会议室,大家都坐在地铺上学习、讨论、交流。 经过半个多月的学习培训,6月9日,干部培训班结业。结业时给每个人发了一套粗布制服,胸前有白底黑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质胸章,还有一顶军帽。“大家穿着新制服,俨然是一名革命军人,每个人心情都很激动。”陆冬泉说,他赶紧去照相馆拍照留念,“至今,这张照片我还保存着。” 干部培训班结业后,就开始分配工作。大家都表示服从组织安排。“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陆冬泉说,从参加工作到离休,他先后在沙溪、 组织部、人大等22个部门工作。他说,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奉献终身。 (记者 杨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