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一建军节,缅怀我的父亲母亲

 后街拐角 2023-07-27 发布于江苏

前言:

八一建军节快要到了,我又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想起了在战争年代,父亲母亲为祖国的解放建设所做的工作和努力。我把2019年写的一篇文章又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重新发表在这里,以表达对父亲母亲的怀念。

中国有很多节日,有很多纪念日。每个节日有每个节日的意义,每个节日有每个节日内容。有些节日热闹欢快,有些期盼。有些节日是个形式,也就看看。尽管节日有许多,尽管有些节日也让我激动。可是这众多的节日里,却有一个节日每当它到来时都能让我心中激起波澜,都能让我深深地沉浸在里面,都能让我思绪万千回忆着什么。都能让我想述说着什么。这就是八一建军节,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的节日。父母都是军人,父母都是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军人。

父亲母亲军人照。

父亲,母亲在世时很少说起他们从军的经历,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岁月。。。我并不知道太多。只是在他们有时无意中流露出一些只言片语。让我对他们的从军的经历有些模糊的零碎的记忆。我试图去弄清一些事情,我整理了这些碎片,我查了很多资料。。。

我的父亲是个很严谨的人,也是个很严肃的人,母亲是个脾气很不好的人,甚至有些神经质的人。晚年似乎有很多的优越感。也有更多的暴躁发作。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xx期间精神上也受到了刺激。我不知道这些是否会对她的性格脾气有些影响。

父亲出生在冀中平原河北保定满城的一个贫农的家庭,家里有地,兄弟很多。只能过着度日的生活。父亲在家中是老大,家里人尽可能地想让他多读点书,希望他能早点学好,早点能挣到钱。帮扶家里,他读完初小(相当于现在小学四年级)就又去读了师范,这个师范估计就比现在的小学毕业高一点。充其量初中,高中的水准。家里人希望他读完师范能去做先生教书,(没曾想这阴差阳错还就真的做了几年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先生)师范毕业父亲也去做了短暂的先生。然后他并不甘心就这样如此。

说到冀中平原,就会联想到很多,冀中平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冀中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地处河北省中部,东邻渤海,西靠太行山,位于北平、天津、石家庄、德州四个大中城市和平汉铁路、北宁铁路、津浦铁路、石德铁路包围着的平原地区,面积为二到四万平方公里,共有四十三个县(有的县是一部分区、乡),800到1000万人。由于战争环境不断变化,面积人口也有变化。这里有很强的革命基础,早在1923年就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发展建立了农村党支部,并陆续在安平、高阳、深县、蠡县、饶阳、定县等十几个县建立了党的县、区、村组织。在三十年代保属特别委员会领导进行了高蠡暴动,保定二师学潮斗争。虽然受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镇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革命思想已深入人心。

父亲所在的保定就属于抗日根据地,做了一段时间先生后,就自己参加到了抗日根据地的县政府。不能说父亲有多高的革命觉悟,但是在根据地的那种良好的革命氛围,那种抗日救国的影响下,还有不甘于就做一辈子的先生,还有可能(我自己想的)为了找一份差事挣点关饷补贴家人,可能都是原因。到了抗日根据地的政府里做了一份工作。家里并不想让他去做这个,不如在家里教书,或者做点小买卖挣得多,父亲磨过豆腐卖过豆腐,但他还是坚持到了抗日根据地的县政府里。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不想把父亲说的有多么高的觉悟,但随着在抗日根据地县政府的磨练熏陶,再加之后来到了共产党的部队里的锻炼成长,入党,参军。父亲的政治觉悟革命精神才有了成长变化。知道了为谁打仗,为谁服务。成长为真正的革命者。父亲的这一生有很多曲折的经历。父亲做过教书先生,在抗日政府里做过事,然后当过土八路,做过正规军,整编国民党,当过志愿军,读过高校,做过教员,到过干校,去过支左,做过意识形态的领导,出席过省一级党代会,筹备恢复军校,做军校后勤工作,离休。

父亲

在地方抗日政府工作一段时间后,父亲还算是有文化的,然后转业。在人们的印象里转业都是由部队转到地方。可是父亲的转业却是从地方转到部队。抗日根据地里有抗日政府,也有地方抗日武装,政府和武装部队之间可能也有交流,所以父亲到了地方武装。因为父亲算有文化的,他没有当过兵,去了就当了干部,助理员之类的,转到了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土八路。冀中军区的下属的军分区独立团,参加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结束后。然后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仍然是冀中军区下属的军分区,参加解放战争。

有一次父亲在教育我们时流露出来一些信息,知道了他在军分区所属独立团,独立营。说的是部队在一次行军过程中,和一股武装遭遇,双方分不清敌我。然后激烈交战,父亲说双方都是能拼善战,打起来不分上下。后来部队领导感觉不对劲,发现和一般的国民党部队不一样。国民党的部队一交火时间不长对方就会溃退。这次打下来双方都感觉情况不对,然后双方喊话停火,结果发现果然情况不好,原来是自己的部队。最后双方首长一见面抱头痛哭。父亲说出了当时自己在的是军分区的独立营,对方是解放军一个旅(记忆中)的正规部队,再打下去估计我父亲的部队就麻烦了。对方首长从来没碰到这样的情况,已派出部队两边迂回包围,准备全歼对方。

后来一查原来是父亲的部队两天前派出去的一个通讯员送信没送到就回来了,然后造成联络出了问题。因此教育我们工作中要如何如何。那次又讲到了部队战争的残酷,部队行军的辛苦。常常是走夜路急行军时腿还在机械地走着,人已经在瞌睡中。后话不详说了。

不久解放军整编,然后冀中军区的部队分别编到各正规部队。父亲具体编到哪个部队了呢,他一直没说过。后来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归国后,就进了军校学习,学完后成绩优秀留校任教,(这里面有段空白,开始在哪个学校任教父亲没说过,后来到了宣化炮兵学院任教,这期间也和原来的部队失去联系)。后来在南京汤山炮校时,父亲在学员大队和学员谈话时了解到了自己原先部队的一些情况。(那时候部队里有很多军二代。)通过这些部队子弟的学员,居然联系到了原先的部队在山西大同。军师领导全是他的战友,老同事极力劝他回原部队,他婉拒了。

这些情况让我知道了他的从军的一些情况。然后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分析了他在整编后的情况,整编后可能就一直在69军。而且也和他的一些情况吻合。父亲整编后参加了平津战役。最重要的是北平傅作义的和平起义的整编改造工作。为了配合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派出了政工干部下到国民党部队的基层参与改造。这其中还有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的部队。当时解放军的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各带一个通讯员。进驻国民党的部队连营团里对其改造。准备整编起义。父亲当时是指导员,带了一个通讯员,两人进驻一个国民党部队一个连队。整个一个连就是他们两个解放军,其他全是原来的国民党兵,母亲和我说过,她后来也去部队看过父亲,接触了那些国民党兵,当时国民党的部队和解放军的部队,上下级,官兵关系,明显不一样。称呼上也不一样,还保留了很多他们自己的习惯,称呼上解放军见了领导称首长,国民党兵见了当官的称长官,母亲在解放军的部队里时大家互相称呼是同志,国民党那些兵见了母亲称呼太太。。。这些不多说了。

在参与对傅作义部队改造过程中也很艰巨,也很危险,参与改造的解放军政工干部经常要集中开会讨论一些问题。那国民党部队里的有很多人很顽固,不服气,不想被改造,不想成为解放军。可能解放军里也有奸细,解放军在国民党部队里也有内线。有时候通知了开会地点,集中后马上又转移地方。刚撤走集合地就被袭击,也很危险。期间还有改造的傅作义部下董其武的部队。董其武的部队有很多是骑兵。最后在往绥远开拔,去集中整编的路上还逃跑了很多部队。(这些都是母亲和我们聊天时无意中说出来的)

父亲与他的战友

解放军的历史上有两个69军,而这两个69军父亲可能都在过。

第69军是解放军曾经存在的一个军级编制。在解放军的编制中,曾两次出现过第69军的番号。分别是以华北军区第7纵队编成的第69军和第23兵团缩编成的第69军。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7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独立第9旅,冀中军区第8、第9、第10、第11军分区各一部,1947年11月29日,在河北省河间县组成。冀中军区的领导兼任第7纵队的领导,

为策应野战军进行察南绥东战役,1948年3月至4月,参加保定外围作战,破击平保段(今北京至保定)铁路,攻克霸县、雄县、板家窝等城镇。6月至7月,参加护麦作战和保北战役,攻克车曹村、魏家营等据点及新城、固安县城。9月至10月,参加护秋作战和阻击国民党军偷袭石家庄以及解放保定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周彪任副军长,漆远渥任副政治委员,所辖第19旅改称第205师,杜文达任师长,谢继友任政治委员;第20旅改称第206师,刘秉彦任师长,马泽迎任政治委员;第21旅改称第207师,黎光任师长,邓可运任政治委员。5月,第69军的番号撤销,

2,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率部通电起义。起义部队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37军和绥远军区骑兵第4师,归华北军区建制,由绥远军区指挥,移驻包头、五原地区。

1950年12月,改编为第23兵团,并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

1951年9月至11月,第23兵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12月,第23兵团撤销建制,缩编为陆军第69军。

1964年10月30日,根据北京军区命令,以69军军直和28师、107师抽调部分单位、人员,组建北京军区工程兵第6工区,由69军领导,在保定、石家庄地区担任国防施工任务。

1967年,69军从河北保定调防山西大同。

1985年7月,69军撤销建制。至此,69军结束33年的军史历程,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以上资料在网络收集综合整理)

父亲在参加了北平和平解放和国民党部队的改造后。随部队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那时已经是炮兵了,是骡马炮连。这个我的印象也很深。他说过有一次骑着马去参加一个会议。从马背上摔下来。腰也摔伤了。。。其它在朝鲜的更多情况我就不知道了。回国后在沈阳高级炮校学习。应该读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我自己分析)毕业后因为学习优秀留校。按他的话说,三分参谋长,四分团长,他五分留校。

55年授衔

然后到宣化炮兵学院政治教研室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的说法最开始是教授会副教授,然后教授会改为政治教研室任教员)。一讲十余年,xx开始,然后就是。。。。。。(这个就不明说了。)然后各种原因去了炮兵五七干校接受改造。(我有专门写五七干校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翻看)。然后七十年代初到了贵州支左。在贵州期间在贵州广播事业局做军代表,主要领导人之一。管电台,电视台等。父亲算是有文化的人,要审稿。那时的广播,电视也是重要的舆论工具,不能闪失。后又参加了贵州省的党代会。(哪一届我也不知道)

父亲在省党代会上投票选举新一届省委领导

七十年代初,七三,七四年。炮兵领导派代表到贵州见了父亲,当面宣布一些文件,宣布解除一些xx期间的不实内容,退回当初写的材料。宣布到南京参与炮兵院校重建筹备工作。然后到南京第一地面炮兵学校工作,八十年代中期,在炮校校务部政委职上离休。

离休证

我与父亲

再说说母亲,母亲的情况也很有故事。母亲出生在河北冀中平原(河北满城)相对富裕的一个家庭。中农,小康生活。这农村里越是富裕点的家庭好像越是开明一些,母亲家是抗日根据地里的根据地。为啥这么说?母亲的父母也很开明。支持革命,支持抗日,支持共产党,支持八路军。母亲的哥哥(应该是我的舅舅)村里的党支部的副书记,武委会主任,抗日救国xx队的队长。家里就是过来过去的共产党的干部,八路军的干部留宿的地方。母亲说过日本人也常常对根据地扫荡。后来也在不远建有炮楼。日本人和汉奸伪军随时就会溜过来看看。到时候那些地方干部和八路军干部就会藏在家里地道里。母亲说那些八路军的干部很多是南方人。说的话有些也听不懂。在地道里有时候孩子哭闹。那些干部急了也会拔枪吓唬吓唬。。。

母亲很小就跟着哥哥为共产党为八路军做事。15岁(1945年3月)就加入了共产党。先是在村里参加革命。后来抗战结束后就到了共产党的县政府里工作。值得怀念的,值得说一下的是我的舅舅在抗日战争快要结束时,被村里的汉奸告密被日本人抓去做劳工,一去不复返,再无消息。不知是在路上,在日本,在哪里。。。。。。从此无消息,这就算了。据说抗战胜利后那个汉奸照样是吃香的喝辣的。而这舅舅的事也从此再也没有人问过。(我只是在母亲的口里知道有这个舅舅)。

母亲在县政府工作过一段时间后。xx年也参军了,(具体那年不知道了)什么原因去的?哪个部队?和我父亲一样转业过去的?自己报名去的?还是因为我父亲的原因去的?不知道了。但是肯定是解放前入伍的,因为她在父亲改造傅作义部队时去看父亲时她自己也已经在部队里了。(在当时我的母亲也算是有文化的。读了高小,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毕业)。55年当时的解放军的XXX领导有命令,营以下的女干部全部转业复员。

那时母亲就复员了,开始做了一段时间街道干部。当时部队随军的条件是15年军龄,营以上干部。那时父亲到了宣化炮院,母亲还在保定街道带着我们三个小孩。因为父亲是转业到的部队军龄并不长,47年才参军。60年前后母亲才随军,还是照顾的,军龄还不够。

母亲到了炮院就成了家庭妇女了。那段在县政府工作的经历倒是有很多故事。xx期间在宣化炮院时。有很多地方的工作人员到家来搞外调,调查那些曾经一起在县政府工作的人的情况。到了南京炮校后,有一年我陪母亲回老家看她的妹妹。(我的姨,老实巴交的一个农民,舅舅被抓走后,家道渐渐衰落)到了保定,也不知怎么到了满城的,忘了。然后再也找不到去乡下的车了,应该是魏公村。那时都是在路上拦过往的胶轮大马车。拦了半天也拦不到。怎么办?天要渐渐黑了。母亲说我打听打听。县里的领导我都认识,然后她就问路边的老百姓。县长是不是谁谁?人家说早调走了到省里了。又说谁谁?说是不在这干了升官了。然后问公安局长叫什么?说是谁谁谁。哦,我认识,我在税务所时他就在派出所。就在我隔壁。老太太就蹬蹬蹬地找去了。去了一问,人家还有点迷迷瞪瞪。一说一讲。哦。xx期间还有人去找你调查我的材料呢。然后马上找了一辆吉普。还是人家单位的车。公安局只有一辆车,出去了。送我们到了乡下。那乡下来个小车也是稀罕。天都有点晚了。车子颠颠抖抖地开进村里。跑出来多少乡亲看热闹。心思是哪个大领导来了。后来老太说,那时省里市里很多领导都是她的同事。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哪一年的事呢?中央下了文件了,说是拨乱反正。55年转业复员的女干部落实政策。(那些女干部的家人也是老革命,老干部,到了部队高层,到了省里,到了中央。)然后从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分别给于生活补贴。(做家庭妇女,没工作的,不叫工资)母亲从那时开始又领钱了,从开始的几百元到最后去世时几千元。然后看病的关系也转到总院,看病一切免费。哎,还是要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部队。没忘了这些老革命。老同志。

母亲的一生很平凡,但也不平凡。去世了也有一件遗憾的事,05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父母分别得到了一枚抗战胜利纪念章。那时在干休所。14年父亲去世,母亲接出了干休所。在外面照顾。17年去世后,我去干休所找他们要抗战七十周年纪念章。干休所的干部全都换了,一个具体管这事的干事一听挺奇怪,说是她怎么会有?我说六十周年都领过,要不给你看看。他说那是什么复员纪念章吧。然后说是查查。一查傻眼了,1945年3月入党。估计他也觉得失误了,然后就开始东扯西扯了。说是45年参加工作的才能领。我说她不工作怎么能入党?他说那可能是在校学生呢。然后再说就真的没啥意义了。

这是15年时的一张工资单,严格来讲这不是工资。

我试图联系过地方。人家挺支持,但是说部队上的事无法管。我试图在网上找部队上的网站,这网站地方上进不去。我无能为力了。我再说一次,母亲的晚年脾气非常不好。不知是否和过早地参加革命还是在xx期间受到刺激有关。但是在她弥留之际。头脑已经不清楚了。她还会常常念叨我那年革命的时候如何如何,我的领导安排我干什么。。。我和谁谁去打鬼子。。。我在部队里怎么怎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她走了。

我能做的也就只能默默地祝福在那个世界的母亲。你为了革命做出了,你可以安心了。仅此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母亲,也献给那些同样的为祖国的革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过贡献的所有的父亲母亲。

后街与你谈天说地—张建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