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国华离世,周总理泪如雨下,毛主席悲伤道: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数字人生6688 2023-06-07 发布于山东

2023-04-20 09:58
来自重庆
广告

1972年2月21日,张国华将军在成都与世长辞。就在前一天,他还在主持一场解决四川大学问题的会议,结果却骤然倒在了会场。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悲痛万分,他专门从自己的日程表中腾出时间前往机场迎接张国华的骨灰,当场泪下如雨道:“中央要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地走了……”

毛主席的心情也不是很好。张国华去世不久后,中央召开了一次有关四川问题的工作会议。

当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与会代表要求见见您”的时候,一般不会拒绝的主席这次叹了口气后,神色黯然地说道:“不见了,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张国华

让毛主席和周总理,以及全党全军无数同志怀念的张国华同志,有着以下“标签”:“井冈山”、“地主”、“巅峰将军”、“战神”……从工农红军打到对印自卫反击战,他的赫赫威名也传遍了他所去到的每一个地方。

“井冈山”这个称呼来自于毛主席,取自于他的家乡,源自于他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期间的优秀表现。

1931年3月,17岁的张国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中,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的军队历程是从一名普通战士开始的,历任团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连长等职。在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张国华都表现出色,荣获三等红星勋章。

张国华

张国华对党的矢志不渝的忠诚从很早的时候就体现了出来。1936年2月,抗日先锋军在毛主席和彭德怀的率领下东渡黄河进入山西,随后分为左、中、右三路,张国华担任了右路政治部主任。右路军在3月南下河东,与当地的党员组建了河东抗日游击队。

然而,这支孤悬于山西、与陕北距离较远的河东抗日游击队在当年5月便被阎锡山“围剿”溃散。部队溃散后队伍中的所有人都失去了与红军总部的联系,包括张国华在内。

但是他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张国华辗转太原、北平、天津等地之间,冒着随时被国民党发现和逮捕乃至暗杀的风险不断寻找党组织,最终在西安回归到革命队伍的怀抱中。

阎锡山

抗日战争期间张国华表现出了自己出色的组织动员能力。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张国华与宣传队随罗荣桓一起来到了晋冀两省交界之处的阜平,在这里展开了宣传和动员活动。

他率领宣传队深入田间地头演出抗日救亡节目,书写抗日标语,宣传抗日主张。何以评价他的工作出色呢?张国华和他的宣传队所到之处,常常被群众们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发动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张国华主动带领宣传队队员组织阜平的青年学生和开明士绅建立了抗敌后援会。

这里成为后来的阜平中华民族革命战争总动员委员会。在他们的努力下,阜平很快组织起了一支四百余人的抗日义勇军。

在115师解放河北曲阳县城——同时也是八路军从日军手中解放的第一座县城——后,张国华奉命赶赴曲阳,在当地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很快,他又在曲阳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抗日义勇军队伍。

罗荣桓

这年冬天,张国华与他的宣传队转战五台、盂县、平山县等地,每到一处都能取得极佳的宣传效果,极大鼓动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快,张国华升任为115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

不久后,张国华向人们证明他不仅仅有宣传鼓动方面的才能,同样有着非凡的指挥和领导能力。

1939年3月,张国华、匡斌率领师部直属队两个连在京杭大运河以西地区开展游击活动,一并扩充部队。

两人以“鲁西抗日工作团”的名义,在当地积极展开抗日斗争,很快将队伍发展到了千人以上,组建成115师鲁西游击第七支队,给当地日伪势力以当头痛击。

匡斌

鲁西的抗日经历算是积攒经验,张国华要面临的真正困难还在湖西——苏北和鲁西南的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以西地区。

这里早在抗战初期就建立了根据地,但因为一起重大的冤假错案,不仅一大批党政军干部被错捕错杀,当地群众也失去了斗争的积极性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在湖西重新建立根据地的重任被交到了张国华手上。出发之前,他首先做的就是反复叮嘱部队官兵:“宁可自己挨饿,绝不动群众一草一木;宁可自己露宿街头,也绝不惊扰百姓。”

一次一名干部在要求当地妇联帮忙解决问题时态度不好,张国华立刻派人向妇联的同志们道歉。一路走来的群众们都看到了八路军严明的军纪,各方面的团结这才稍稍得以恢复。

张国华

湖西地区更大的问题在于各方面力量的混杂,当时被称为“五鬼闹湖西”。威胁最大的一股势力显然是日军,当时日军对周遭的村庄加进了“扫荡”的步伐,以至于人民群众受苦受难。

第二股自然就是伪军,所谓“二鬼子比鬼子更鬼子”;第三股是顽军,也就是国民党内部坚决的反共部队。

剩下两只“鬼”是当地的土匪和帮会,虽然组织性不那么强但对当地局势更加熟悉,也使得情况变得更复杂。

就在张国华刚刚到湖西的时候,顽军已经准备行动力了——国民党苏北专员、沛县县长兼保安旅旅长、国民党顽军第七路军总司令等部,集结出了一支约2.5万人的“联军”,企图趁张国华和他的黄河支队立足未稳时“先下手为强”,消灭黄河支队占领湖西。

经过担任支队政委的张国华和支队长彭雄两人的慎重分析,这支“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内部矛盾重重,战斗力并不强。

彭雄

于是,他们采用支队主力正面牵制、趁机偷袭其后方的笨办法,一举消灭苏北专署顽军七百余人,敌后卫部队三百余人,协同的地方抗日武装也一同摧毁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一些地方政权。顽军因此惊恐不安,在黄河支队的正面进攻下全线溃退。

或许是受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思想的影响,这些顽军面对日军的斗志都没有面对中共的部队高,有的时候甚至可以不顾家国耻辱与日军联手。

就在这次失利后不久,国民党顽军竟然主动配合日军对湖西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

好在中国共产党的将领和战士们都不是吃素的。在张国华前期奠定的良好群众基础之下,张国华与黄河支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成功转移,采用各个击破方针打退了敌人。

张国华(左一)

这次反“扫荡”过后,许多群众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黄河支队的人数在短短半年内就由一千余人发展到了五千余人。

军民一家亲,加之正确的方针指导,湖西根据地在抗日期间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并击毙日军指挥官山崎三郎;击退国民党顽军第七陆军进攻;同湖西地方实力派建立了良好统战关系,维持了湖西当地局面的稳定。

1941年2月,湖西的实力已经足够成立军分区,而不是“根据地”。这名从井冈山上走下来的同志,在湖西的历练后拥有了独当一面、在一个地区做全面领导工作的能力。

1950年10月毛主席接见张国华时也十分赞赏他的才能,自此以“井冈山”来代称他。

毛主席

“地主”这个称呼来自于刘伯承和小平同志,两人都十分欣赏和认可张国华的能力。

这个“地主”并不是封建时期的地主,也不是张国华的出身,而是说他担任军长的第18军中随营军校学员多达四千五百余人,比其他军随营军校学员的综合还要多,这才是他“富有”的地方。

刘伯承不仅觉得他是个“地主”,还深深认可他是一个能打的地主。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经大大称赞张国华道“会捉战机,会打游击”。这可是不多见的高评价了。

之所以张国华能赢得刘伯承这样高的评价,是因为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抗日战争胜利后,野心不止于此的蒋介石以及深知蒋介石秉性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将抢夺重要战略区作为关键之一。

刘伯承与邓小平

中共中央瞄准了中原的中心——豫皖苏地区。全面内战爆发后,豫皖苏地区因孤悬于敌后,受到了敌人的疯狂攻击,而张国华也是在此时临危受命,成为豫皖苏军区的司令员。

这段时间张国华的压力很大,他经常彻夜不眠地研究对策,全神贯注阅读各地电报和战报。妻子曾经多次劝他注意身体,但得到的答复都是“我要对党负责。”

在张国华的率领下,豫皖苏军区以“猛烈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为工作方针,依托“内线坚持,外线进攻”等一系列作战原则,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攻下了国民党军十余个据点,建立起六个县级政权。

1947年3月,豫皖苏军区依靠自己的力量粉碎了国民党十万军队的大规模进攻,成功在敌后站稳脚跟,成为了解放军将战争引入国统区的“桥头堡”。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动了鲁西南战役,吹响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号角。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豫皖苏军区为配合刘邓大军的进攻向开封以南地区转移,在亳县、太和、太康等地歼灭国民党军九千余人。

他们在敌后时而断路、十二佯攻,大大迟滞了国民党军的行动,成功配合了刘邓大军的行动。也正是因为在鲁西南战役中的优秀配合表现给刘伯承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国华才得到了他这么高的评价。

除了配合过刘邓大军,张国华还曾经率领豫皖苏军区配合过陈毅。

这年9月26日,陈毅、粟裕率领西线兵团向豫皖苏边区挺进,张国华率部积极配合华野行动,大规模破平汉、陇海等铁路,供给国民党军补给基地迫使其回援,有效策应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作战和华野的作战。

陈毅事后曾经对张国华竖起大拇指夸道:“你的独立旅是这个!”

陈毅

1949年2月18日,豫皖苏军区同其他部队合编为二野第18军,张国华担任该军军长。从18军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这支部队经历过74次战斗,在渡江战役、湘赣战役、成都战役中都有出色表现,歼敌超过1.7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0年元旦后,进驻川南的18军中大部分干部已经被派往各地担任县市领导,似乎一切已经平静下来的时候,18军接到了一纸特殊的命令——就地待命!

张国华在这时敏锐察觉到自己的任务有变,而接下来他的任务,就是为他加冕“巅峰将军”这个称号的时候。

不久后,善于开辟新区工作、善于培养人才的张国华被委以解放西藏的历史任务。当时主政西南的刘邓二人的意见是:先定下指挥官是张国华,随后部队可以随便挑。最终,张国华还是带着自己的18军进入西藏。

18军进藏

进入西藏的第一关是鼓动士气。经历多年战斗好不容易安顿下来的18军战士们大多不想去西藏苦寒之地,有些人甚至选择不辞而别当逃兵。

最开始张国华也是愤怒的,他直接下令:“把他们抓回来!”然而,抓回来的兵还是没有斗志。思来想去,他采用了激将法:“凡是逃兵一律不准进藏,就地转退地方。”

打了一辈子仗,立了一把子功劳的18军将士们谁也不愿意主动带上“逃兵”这顶帽子,纷纷主动请愿进藏。士气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任谁也没想到,出征路上第一个牺牲的人竟是张国华三岁的女儿难难。那段时间张国华忙得几乎脚不沾地,进藏的政治动员、物资准备还有军事规划他都要抓起来。

18军在西藏

就连秘书通知他“难难病了,高烧不退”的时候,他都因为开会没有去医院看一眼。当天晚上会议开完他驱车赶往医院的时候,难难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带着这样为党为国牺牲奉献的精神,张国华带领18军进入了西藏。他带去了自己的特殊工具——一个抄满了藏文的小本子。

里面有他在四川大学等单位邀请熟悉的专家学者讲述的资料,和在《卫藏通志》等书中阅读所得。

在对西藏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他主持修订了专门的《进军守则》,要求部队“特别要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保护寺庙、不住寺庙、不住经堂……”

《进军守则》在日后的进藏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小平同志给毛主席汇报18军进藏情况的时候曾经提到,就连康区藏族头人都说,解放军下大雨不让进就不进,不让住就不住,共产党的政策对藏族人太宽松了。

18军战士和西藏人民亲切交流

在毛主席“以打促和”的战略指导下,张国华在入藏之前做了三点具体指示:第一,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这也是符合毛主席“政治重于军事,补给终于战斗”的指示的;第二,要积极准备昌都战役;第三,力争和平进军。

1950年9月15日,昌都会战的作战会议上,张国荣强调了毛主席的作战原则:“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显然,这是一次不允许失败,只允许大胜的战役。

1950年9月21日清晨,一声嘹亮的军号声打破了紧张的气氛,18军战士在藏族人民的支持下,分南北两路向昌都挺进。

他们的后方,是藏族人民组织起来的支前大队,他们用上万头牦牛为部队运送着粮食和物资。天时地利人和,解放军全都牢牢占住了。

18军战士

张国华随着北线主力五十二师指挥战斗,在他的率领下,北线部队以每日120道150里的行军速度日夜兼程,于10月5日直逼昌都。

他们跨过当年红军走过的路——金沙江、草原、雪山、冰川,在10月18日先敌人4小时抢占恩达,断掉了昌都藏军的后撤之路。

昌都的守敌完全没想到解放军来得这么快,这么猛,他们原本自恃“雪山恶水胜过十万大军”,但解放军战胜他们的“十万大军”就连一个月的时间都没用到,各路大军便像一把把钢刀一样插进了昌都。

18军战士跨越冰河

10月24日,昌都战役寂静宣告结束,我军在18天内战斗20余次,歼敌5700余人,占藏军总数的三分之一。

刘少奇得知后高兴地称赞道:“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此战便是毛主席“以打促和”中“打”的那一下,而“和”也很快到来了——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签署成功。

毛主席在这一天专门接见了张国华说道:“办了一件大事,这是一个胜利!”

毛主席

打西藏不容易,治理西藏更难。1952年2月至3月,以18军为主体成立了西藏军区,张国华当仁不让担任了西藏军区的司令员。

他在西藏上层人士中做了大量工作,极力促成西藏和平;又带着将士们在乱石滩上开荒生产,通修公路,平息叛乱……在张国华的努力下,1961年,西藏出现了雪域高原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黄金时期之后,张国华迎来了新的历史任务,也是缔造他“战神”之名的地方——对印自卫反击战。

张国华(捧花者)

当时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挑起事端。中共中央忍让再三,始终希望沟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张国华也严令边境部队避免武装冲突。

忍让是有限度的。1962年9月20日,印军对中方哨所发动突然进攻,至10月中旬已经打死打伤我边防官兵47人。

我军忍无可忍之下,决定开战。开战前夕,毛主席接见了张国华,这场战争毛主席其实是有些担忧的。

两人一见面,毛主席便问道:“这场战争,我们能不能打赢?”

毛主席

张国华已经料到毛主席会这样说了,于是胸有成竹地分析了中印实力,并认为我们一定会赢。

然而战争总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在大局未定之前,谁也不能保证结局会如何。毛主席听完张国华的分析之后,又问道:“要是打输了怎么办?”

这一下,张国华愣住了,他沉默着一言不发,似乎是在重新考虑这场战争的输赢。

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之下,中国走的每一步都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如果一场大战输掉的话,那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局势,又将荡然无存,甚至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毛主席的担忧,恰恰说明了他将这些局势全部都看透了,知晓了有些事情的代价,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毛主席

不过,是骡子是马,还得战场上见分晓。10月13日,尚在病中的张国华飞赴西藏,当天便在拉萨召开了军区常委扩大会议,对自卫反击战做出部署。

10月20日,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正式开始。解放军各部队向中印边境的印军发起了总攻,多路纵队向印度内部快速挺进。

身体不适的张国华在高原头疼得要炸裂一样,却仍坚持在前线指挥。当警卫战士提出要用担架抬他的时候,他拒绝了:“让战士看到会有什么影响!”

短短一个月出头的时间里,张国华率军歼敌三个旅,击毙俘虏印军七千余人,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中取重大胜利,赢得了中印边境的长期稳定。

毛主席收到胜利的消息时,都称赞道:“撼山易,撼解放军难!”而张国华也自此在印军中拥有了“战神”这一称号。

张国华在前线指挥战斗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张国华依然扎根在西藏,为西藏的军区建设和地方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毛主席曾经考虑“入藏部队可三年一换”,是张国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将口号更改为“长期建设西藏”。

艰苦的工作环境让原本身体就不好的张国华犯了好多种病: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反复发作。

但大部分时候,他都坚守在西藏的岗位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便是犯错,也让人看见我坚如磐石的党性!”

从“井冈山”到“巅峰将军”,张国华从未愧对于他的党性。他和十八军的将士们一起,在西藏谱写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被无数人铭刻在了心头。

张国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