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 妙选贤才

 金色年华554 2019-05-13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

  妙选贤才

  隋朝刚一建立,隋文帝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制度改造。他的三省六部制和《开皇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也知道,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来运行。

  杨坚用人政策先看宰相,地位重要,由三省长官共同组成。要看看三省长官是谁?“以相国司马高熲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相国司录京兆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相国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高熲官最大,地位最高。李德林是单纯的内史令,而虞庆则还主管人事,虞庆则高一些。

  高熲是文武兼资,李德林是文人型官员,三方叛乱等重大历史时期都出过大力。虞庆则呢?二号人物,“京兆栎阳人也,本姓鱼,其先仕于赫连氏,遂家灵武,世为北边豪杰,……庆则幼雄毅,性倜傥,身长八尺,有胆智,善鲜卑语,身被重铠……初以弋猎为事,中便折节读书常慕傅介子、班促仲升为人。”一是他按原始出身是汉人,但是胡化程度深,祖辈为北方少数民族服务。他内心更视作鲜卑人。二是他虽然也是文武双全,但是他身上武的方面显然重于文的方面。两个特点一联系看,他更像是杨坚本人。杨坚发现是因为高熲推荐。当时太原有石州,他被派去镇压叛乱,不如把他调来这儿稳定。虞庆则恩威并施,八千多家主动投诚。这是大功,高熲赏识,推荐了他。杨坚看重他的狠劲。处理北周宗室时,他曾劝斩尽杀绝,这更合杨坚的心愿。

  还有一个人受重视,是杨雄。他立过许多功劳。像李德林与高熲的沟通工作常由他来做。杨雄当的是左卫大将军。这是国家最高统帅。十二卫大将军中,他排第一,宿卫皇帝,当然由他来担任。参与政事,与三长官一起成了当时的领导核心。好不好?我觉得相当好,杨雄是武将,高熲偏文,李德林是纯文,虞庆则是文武兼修,所以,文武搭配合理。出身上,北周系统有,李德林是北齐系统,东西结合也不错。高熲杨雄李德林都是汉人,而虞庆则算半个胡人。胡汉搭配也不错。

  从用人的角度来讲,隋文帝还是一位有眼光的皇帝,无论是李德林还是高熲、虞庆则都能互相补充,这样一个政治核心配合起来应该是相得益彰了。但是很快,有一个新人打破了这种平静,开始介入到这个核心之中,那么这个新人是谁呢?他又有什么本事呢?

  苏威出身于关中大族武功苏氏,这是高门大族,父亲是苏绰。他是当年第一批支持宇文泰的人。他曾说过,治理国家,提出了六条诏书,让宇文泰大开眼界,甚至自己天天看。这是政治眼光,还有具体实干能力。他是经济学家,帮助宇文泰预算,管理国家财政极其重要。苏绰对他们是非常难得的事。宇文泰下诏谁学不会这些,别想当官。归葬时,宇文泰痛哭。说“尚书平生为事,兄弟妻子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吾去,奈何!”这话说得情真意切,反映出他对苏绰的极大信任。

  苏威出身于此,宇文护使出美人计,把女儿嫁给苏威,苏威会不会替他服务?不会。他觉得时代在变,宇文护要专权,未必长得了。一结婚,他就决定带着妻子进山读书去了。没参与政治,宇文护被杀,他也没受牵连。苏威面对朝廷的诏书,也是一再称病,声望就越来越高,后来,杨坚辅政时,高熲就推荐了他。

  杨坚派人去请,一谈,惊为天人,把他当成了知己。而苏威在杨坚当皇帝后,逃跑了。跑回了老家种地去了。杨坚想,不追,等事情稳定下来再说,现在成功了,征为纳言,户部尚书让他当,他出山了。苏威这个人,性格是为人谨小慎微,不愿意卷入政治斗争中。二是他注重名节,不愿意参加宇文护与杨坚改朝换代,更在乎他不愿意违背道德的事,占据了道德至高点。三是他头脑清醒渴望建功立业。

  接受宰相,就可以看出来。他知道了杨坚的眼光,愿意共创大业,该出山时肯定出。这三个特点看出,这人心思缜密,头脑清楚,最适合做大臣,所以,杨坚期待极高。苏威刚上任就把赋役政策改变了,苏绰的办法是十五岁男孩成年,均田就要提供劳役,这是租庸调制。北周提高到十八岁,总的说来,负担还重,苏威首先要减轻负担,不能再这样压迫。首先提高到二十一岁,赋役减少为每年二十天,给国家提供的丝织减少到两丈。这是减轻农民负担。他还规定,北周末年征收的酒税盐税减免,让农业与工商业让利,这种惠农政策激动人心。这些方案,让百姓认可了。

  还要讲的是,政治道德方面,他也可圈可点,一个例子是,皇宫里帐子用的是银勾,苏威心疼,天天在皇帝面前谈怎么做节约的好皇帝,隋文帝一听,感动了,换成了铁勾子。无用的装饰都去掉了,这是不迎合皇帝之喜。

  再举个例子,说一个小官得罪了皇帝,隋文帝要杀他,可是《开皇律》中没有这一条,苏威就去拦,隋文帝非要杀,气势汹汹,苏威拿身体拦。隋文帝不好动手,还要追。苏威也跑,就要拦。隋文帝进去了,一会儿出来说,“公能若是,吾无忧矣”,这是不肯逢迎帝王之怒。这就避免了皇帝犯更大的错误。这不逢喜不迎怒,这就是政治道德。这样的人难得。隋文帝欣赏,就加了他的担子,又加了三个,一是大理卿,二是京兆尹,三是御史大夫。

  让苏威一个人身兼五职--太子少保,兼纳言、度支尚书、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说明苏威的能力,同时也说明隋文帝对苏威的信任。可是,枪打出头鸟,眼看着苏威的权力越来越大,朝中的其他大臣开始耐不住了,把弹劾的目标对准了苏威,那么隋文帝将如何处理呢?

  有一个官员叫梁毗,弹劾苏威,说他一点举贤自代的心意都没有,要弹劾。梁毗是在提醒杨坚,权利不要让他一个人占了。这样的批评,杨坚回应,他“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杨坚认为他有这个本事,苏威肯,也是因为我是明君,如果是昏君,他还不出山呢。“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高熲都坐不住了,他是左仆射,表态了,不如把这个位置也让苏威算了。杨坚笑了,“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他是大贤人,是你推荐的,以才能任职的,我赏你还来不及呢。朝堂差不多是苏威的天下了。有人有不同意见吗?

  李德林与他关系一直不太好,举例子。到了平陈之后,苏威建议在陈的土地上,每五百家设立一个乡,设一个乡正,处理民间诉讼,加强对江南的统治。杨坚觉得不错,李德林反对了,当初改革行政是不让乡官理事,现在让他们处理本乡诉讼,不是改回去了吗?能保证不向着亲人,做到司法公正?这不妥,两个主要大臣,意见相左,得听第三方意见了。

  像当初李德林与虞庆则讨论要不要杀北周宗室。当时高熲支持的虞庆则,这次高熲支持的是苏威。他觉得李德林固执,不如苏威可靠。不指意见,攻击人品,道德选择。高熲的决定让杨坚支持了苏威,设立了乡与乡正,一年后,杨坚派虞庆则寻访民情,回来汇报,乡正不是好东西,成了恶霸,为害一方。杨坚只好裁撤。李德林没高兴,上谏撤不得,现在设了,就不能轻易改动。如果老改,朝廷的尊严在哪?隋文帝本没面子,李德林再这样说,杨坚恼羞成怒,直接贬官了,永远没再回来。这时,朝廷的核心变了,苏威的登场,政治核心变成了高熲、苏、虞与杨雄,李德林出局了。

  李德林那是在隋文帝杨坚改朝换代的过程中,立下过大功的人,但是同样被出局了。那么这就给人们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李德林的位置会被苏威取代?李德林的出局,反映出隋文帝怎样的用人思想呢?

  苏威取代李德林,有两个隐形因素:一是地域因素,李德林是北齐范畴之内,苏威是关中人,是北周范畴内,杨坚更信任北周系统中的人。高熲身上也同样存在。门户之见易见。李德林是外人,虞庆则、苏威都是高熲自己推荐的自己人。内外之别放在第一位。二是李德林与苏威政治取向不同,李德林关注政治的基本原则。苏威关注的是施政行为。

  前者思考后者办事,杨坚更喜欢后者。他本身自恃甚高,他并不希望别人也跟他一样思考甚至与他辩论。隋就有人批评苏威办事过于苛细,杨坚却一直坚持赏识。这一点上,李德林不行。不能成为皇帝的股肱。狭隘上,不仅表现在地域上,更表现在思想与心灵上。当然,可喜的是,高熲和苏更是兢兢业业奉公之人。史载,高熲是夜里做梦都办公的人,这样的勤勉人对乱世的百姓当然是崭新的气象。帝国发展还会遇到什么?看下集。

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