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邨 始建于1948年 位于新华路693弄 经过一番整修和改造 改头换面,完全“逆生长” 一起来看看吧~ 敬老邨内共有三幢三层楼的建筑,曾是国营新裕纺织厂的高级职工宿舍,住着48户人家。走进小区,奶黄色的墙体和酒红色的雨棚相得益彰。 楼房的一隅,精致的凉亭、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更是让小区的环境更加的恬静。健身器材、益智游戏台、健身塑胶步道等设施一应俱全。 住在一楼的居民,还在室外摆放了许多绿植,增添了不少情调。 由于敬老邨的居民多为年事已高的老人,因此改造主要围绕了适老性。走进7号楼的楼道,一眼就能看到地上的彩色导引标志,帮助老人识别。 为了防止老人磕碰,建筑里有许多“弧”形设计,如楼梯口、墙面拐角等都处理成了圆角。屋外还带折叠式休闲桌,将小柜子拿下来放在桌子对面,就是一个现成的双人桌椅。其中一个小柜子被设计成了猫屋,收纳+座椅+猫屋,一物三用。 原先的门牌号字小,很多老人辨认不清,改造后的门牌号都特意被放大,入夜后,门牌号还会自动照明。 楼层的墙体也使用了不同的颜色,多彩的颜色能方便老人辨别自己在几楼。活力黄,沉静蓝,平和绿,跳跃的色彩给老房子增添了不少活力。 △ 一楼 活力黄 △ 二楼 沉静蓝 △ 三楼 平和绿 楼里有个三层高的窄条天井,采用了三色金属网遮挡管线,营造出干净、轻盈、通透的呼吸感。鱼鳞状的结构还可以阻隔雨水,保护墙体。夜晚,金属网将灯光散射成了光晕,给人一种明亮但不刺眼的温馨。 楼梯台阶都换成了防腐木头和防滑地砖,搭配两旁的扶手,老人上楼安全有保障。拐角处还设置了折叠式椅子,方便老人腿脚不便时休息。 越往上走可以发现,走道里设置了多个绿植箱,让靠近天井的窗户更加有生命力。拉开家门口的折叠椅,老人们还可以坐在屋外聊聊家常。 原先天台的楼梯很陡,老人上楼比较危险。改造成了缓坡后,腿脚不好的老人也可以去天台坐坐了。今年91岁的管阿婆住在三楼,她说:“年纪大了,外面不去了,在上面走十圈兜一兜,也算锻炼身体了。” 天台上有三块功能区,分别是晾晒区、种植区和沙发区。考虑到下雨和日晒,沙发区还设置了可伸缩顶棚,十分贴心。 天黑之后,向日葵花瓣样式的围栏下会有暖光照明,天台又是一番别样的风味。 适老改造无疑是成功的 居民们的生活便利了 老公房也重新焕发光彩 但愿岁月静好 老人颐养天年 |
|
来自: cxag > 《美食地图遊记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