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选凝 : 贫而不哀的深水埗(下)

 随园天一馆 2013-12-12

透过电影去观照深水埗,能体味到一种独一无二的“情怀”。

情是人情味,感怀从世间悲喜中来。深水埗的故事里,长者问题首当其冲。将其诠释得含蓄动情又哀而不伤的佳作,就像《桃姐》。暮霭之年的独居老人在这一区里司空见惯,戏里主仆二人吃桂花鱼的那间濠轩粉面茶餐厅虽搬离了顺宁道,但餐厅旧址对面的顺宁道游乐场却没变。公园很小,许多长者平日就坐在长椅上闲聊,或是晒晒太阳看看天光。附近几条街上,安老院招牌林立,几步一间。桃姐住的杏林护老院在医局街尾,白底红字的招牌和电话号码。周边有物流运输、胶皮轮胎、卷闸铁器和美容美发,一整条街都是斑驳老楼,有些楼外还搭着脚手架,似拆非拆。街上的老人院不少,有的就在垃圾回收站旁,更多的则和布行、工程公司、地产门面为邻。

香港的老龄化问题正在恶化,2011年,老年人口占了整体人口的13%,预计到2041年,这个比例将高达30%。而其中独居长者的问题,放在深水埗这种旧区,又不可避免受到大规模市区重建的影响。旧楼地盘被陆续收购,打破了原有的基层社区网络,居民要面对的改变不单是迁出老屋,更有生活成本、工作机会、社群关系、乃至情感记忆的颠覆。尤其对于一世以此为家孑然一身的老人,“走出深水埗”意味着动摇根基的震荡与挣扎。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李慧莹博士说“市区重建并不等同破旧立新”。新旧变迁既是势之所趋,就需要付诸更多耐心去安顿此地居民的生活转变。关乎“人”的问题无法大而化之,而势必精心去关照其中每个具体环节——楼宇整修怎样能将对住户的困扰减至最低?弱势群体在调迁政策面前怎样保护自己的基本权益?生活的习惯与便利被打破后如何重建?而那些要搬出深水埗的孤单长者,又该如何跟这一区说再见?

“旧区情怀”的背后,往往有对社区历史与人情何去何从的困惑。今年在香港亚洲电影节看到的《小学鸡大电影》也是一部“情怀之作”。虽然只是演艺学院硕士毕业生制作成本极低的毕业作,却是今年最感动我的电影之一。它令我再一次看到深水埗的好。剧情不复杂:一位拿过金像奖的大导演,人生低潮遭遇中年危机,沦落得去教几个“小学鸡”(小学生)怎么拍电影。“小学鸡”们所拍的主角是从《天水围的日与夜》里走出来的陈丽云——只是这次,她是演一个从住了一辈子的深水埗孤孤单单搬去天水围的独居婆婆。题材很写实,戏里的陈丽云,戏外就是深水埗的常见个案。

写实,是因为编剧对旧区有情。他告诉我,剧本里对旧区的情怀来自他所成长的牛头角。他记得当自己最初想去创作一部电影时,脑海里浮现的就是牛头角下邨即将清拆时的景象。后来拍毕业作品,学校选了他的剧本大纲,他写第一稿,虽然以牛头角为背景,但下邨当时已经只剩一片空地(因重建规划,牛头角下邨一期与二期,历时近十年,2012年初被全部清拆。)剧本写完,筹备开拍去选景,大家都心知,这样一个关于旧区的故事,已不可能在牛头角拍摄,那里所有旧楼,全部荡然无存。那么,去哪里拍?

他们唯一的选择,只有深水埗。于是,主景选在了石硖尾。

两三年前,这位编剧在石硖尾JCCAC(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有间工作室,所以接触到一些深水埗当地的街坊和商户,片中出现的凉茶店、伞店、音响店,都是他建议制片前去借景。虽没有牛头角的屋邨邻舍,情怀却是共通的。又有金像奖最佳女配角陈丽云和当年抵押过房子去拍戏的高志森出演,深水埗的街与铺,就萦绕着粤语老歌《红豆相思》,道出了一则关怀旧区与旧人的香港故事。“相思何时了,触景更神驰。”深水埗的旧,让人触景感怀。

而旧区重建最让深水埗人忧心的,是重建后的楼宇租金上升,不但无法改善他们的生活质素,且未来更会出现两极分化:除了破落旧楼就是昂贵新楼,他们在这一区的选择空间就被挤压得更小。贵价屋苑与周边生态格格不入,而重建也同时带来大量被弃置浪费的建筑废料。实际上,深水埗的许多危楼、唐楼并不一定要被推倒重建,而应首先进行修缮、维护、保养和翻新。低收入居民们并不需要一幢幢漂漂亮亮却永远负担不起的新屋,与他们每日起居直接相关的訴求,是老屋不再渗水、残破得到修补、以及拥有更好的防火设施。

有形的新旧交替是楼宇重建,而无形的则是已在发生变化的生活质地。后来我读到深水埗区议会赞助进行的《108个深水埗人访谈启示》,一位在深水埗26年、从摆地摊到搬进楼上铺、经历了鸭寮街变迁的商户说,鸭寮街从前有卖毛巾的、有粉面店、有汽车维修、甚至有人租了铺做货仓,如今则几乎全是电器,不再有什么商品适合长者。旧铺虽然开在后楼梯肮脏的旧楼里,卖的却全是新潮玩意。他心底怀念着60年代那个和九龙塘一样安静的深水埗,但时光无返,便只能望着旧楼单位里60年代的“窗花”去回忆。

食价的提高,更只有区内人体会得到。相比区外自然还是便宜,但和自己的历史比,不知不觉价就涨了一大截。从前西九龙中心顶层的Food Court十蚊能吃饱,十五蚊有烧味双拼饭,如今早已重新装修,每餐均价二十以上。变得不多的,大概是旁边阿伯隔着桌子和人大谈政改的市井人气,或是街坊熟客所得到的更大份一点的例汤餸菜——社区还有这份人情味,就还是那个心安之处。

如果一定要我讲出深水埗最珍贵的特色,我反而会绕开情怀,谈谈它的“功能分明”。这一区诚然混杂,却又非常生活化。确切来说,它是香港唯一的一个街檔分工明确、条条街加在一起就能满足居民生活各方面需求的地区。没有大商场少有连锁店,但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小物件,却应有尽有。鸭寮街是电子产品集中地,汝州街又叫珠仔街,各种制作首饰或公仔所需的串珠都能在这里找到。大南街则以布疋店和原材料铺为主,极长,一路延伸到太子,一网打尽了做衣服、被子、皮革背包的布料原料。福华街多食肆小店,可以大饱口福,长沙湾道有时装街,基隆街上卖花边纽扣——每条街都有自己的功能,即使生活中最不起眼的部分,在深水埗都拥有自己的位置。

这是只有旧区能够安然包容的琐碎生活,非常细枝末节,也非常实在。无论贫奢,人的生活永远需要这些基本内容,所以我一直觉得,深水埗能让你看得到坐卧行走在其中的“人”,以及他们在怎样过活。

而新与旧,从另个意义上又一直在这里奇妙共生着。那样传统陈旧的地带,却又是电子产品的销售腹地,“黄金”与“高登”两大计算机商场,往来水客络绎不绝,最新一代ipad mini和“土豪金”在这里被炒卖交易,鲜明对照着旧区居民的节俭度日。矛盾吗?也不,想一想区内的噪音与居民、行人与小贩、贫穷与人情……或许这也正是深水埗值得珍视的一份生活价值吧。走进深水埗,也就走入了一段介于怀旧与潮流的香港岁月之间。

(责任编辑:杨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