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例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临床、影像和病理特征分析

 zskyteacher 2019-05-13

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年第6期

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rapidly destructive hip disease,RDHD)是排除可以引起髋关节破坏的明确因素,原因不明的一类引起髋关节快速进行性破坏的髋关节疾病。我们近期在临床中诊断2例,对其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如下。

2例患者均无明显诱因出现髋关节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近2个月内疼痛进行性加重,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拄双拐行走。曾按股骨头缺血坏死伴创伤性关节炎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均行X线、CT、MRI检查。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血凝四项无异常,抽吸髋关节液行细菌培养阴性。均行一侧髋关节置换术,术后3个月随访,疼痛逐渐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比较满意。

例1男,45岁。体检双髋关节活动受限,双下肢'4'字征阳性,双膝、双踝活动可,双下肢皮肤感觉正常。2015年5月21日,在当地医院行双髋MR(GE Optima MR360 1.5 T)常规成像(图1)和腰椎间盘CT(GE Light Speed VCT)检查(图2)。MR FSEIR序列(TR 4 069 ms、TE 45 ms、TI 145 ms)显示双髋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关节面不规则,股骨头及髋臼骨质部分缺损并出现骨髓水肿信号。腰椎间盘CT侧位重建显示,腰椎椎体顺列差,椎体边缘骨赘形成,腰2~3椎间隙狭窄,呈腰椎退变表现。7个月后骨盆正位X线平片复查,显示髋关节间隙较MRI扫描时进一步变窄,髋关节相对缘骨质碎裂、吸收,髋关节进一步破坏,左侧因髋臼缘骨量丢失明显致股骨头向外上方半脱位(图3)。2016年2月24日采用西门子DR、64排CT平扫、Verio 3.0 T MRI常规成像,双髋关节DR片和CT平扫示双髋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和髋臼骨质吸收破坏伴边缘骨质增生及骨赘形成(图4图5);左髋关节半脱位。SE序列T1WI(TR 600 ms、TE 20 ms)双髋关节间隙变窄,左髋关节半脱位,髋臼和股骨头骨质破坏,骨髓水肿,股骨头及髋臼边缘骨赘形成,双髋关节少量积液(图6)。因左髋关节病变严重行关节置换(图7)。术中见股骨头变扁、塌陷,关节软骨部分剥脱,滑膜增厚。病理检查示股骨头髓腔内纤维细胞增生,脂肪空泡增多,为骨髓腔退变表现(图8)。

例2男,66岁。体检跛行步态,左侧腹股沟韧带中点压痛,大粗隆叩痛,左髋'4'字试验阳性,左侧屈髋40°疼痛,左下肢较对侧短约3 cm,左下肢屈髋肌力4级。2015年12月17日X线片示左髋关节间隙窄,左股骨头稍变扁,骨质密度不均匀,股骨头及髋臼边缘变尖(图9)。5个月后采用西门子DR、64排CT平扫、Verio 3.0 T MR常规成像检查。左髋DR片和CT平扫示左侧股骨头及髋臼明显骨质吸收破坏,左侧股骨头失去正常形态,周围软组织肿胀(图10,图11)。左髋关节MR常规成像,STIR(TR 4 000 ms、TE 43 ms)序列示左股骨头及髋臼骨质吸收破坏,股骨头部分骨质残存,左髋关节肿胀,未见明显积液。T1WI(TR 600 ms TE 20 ms)序列示左股骨头及髋臼骨质吸收破坏,失去正常形态,左髋关节肿胀(图12,图13)。术中见股骨头塌陷、变形,表面软骨粗糙。病理检查示左侧股骨头骨小梁间脂肪细胞坏死,可见软骨下陷和软骨下裂隙(图14)。

讨论

RDHD最早由Forestier于1957年描述,国内童培建等[1]、刘道兵等[2]、唐竞等[3]进行过报道。本组2例为中、老年男性。例1双侧发病,病程9个月出现双侧股骨头骨量大量丢失,左侧股骨头半脱位,病情进展迅速,疼痛剧烈,拄双拐行走,严重影响生活。例2单侧发病,5个月后左侧股骨头及髋臼明显骨质吸收破坏,股骨头变形,患者疼痛剧烈。在排除其他病变基础上符合RDHD。

国外报道RDHD好发于60~70岁女性,单侧发病占80%~90%[4]。本病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病理改变相同[5],最早出现关节软骨退变,然后软骨下骨吸收破坏,一般髋关节外1/3最早受累。病理可见滑膜增厚,关节内可见游离坏死骨组织及剥脱的软骨,类似普通骨关节炎表现。国内病例中男性患者并不少见,与国外报道不一致。

该病早期,患者出现髋关节持续性疼痛时平片一般无明显异常,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常为阴性。因此,早期诊断较难,易误诊为滑膜炎或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但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且症状出现几个月内,股骨头出现明显骨质吸收破坏,股骨头变形、塌陷,但缺少新骨形成和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不显著[6],可以出现髋关节半脱位。MRI特征包括关节积液(100%),股骨头、颈(100%)和(或)髋臼(83%)骨髓水肿,股骨头变扁(92%)和关节面下囊性变(83%)[7]。例1患者临床及影像表现符合该病,但发病年龄、部位少见。文献报道的患者髋臼及股骨头外缘出现骨质增生、骨赘少见。而该患者44岁时,腰椎退变、双髋关节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此患者退变较同龄人早,可能与遗传有关。

鉴别诊断:(1)股骨头坏死:一般有使用激素、酗酒、外伤等较为明确的病史,且多为中青年患者,病理进程一般相对缓慢,早期仅影响股骨头,对髋臼影响不显著。早期MR显示双线征,中晚期X线片股骨头内有囊变、硬化带、塌陷,继发骨关节炎。借此可鉴别。(2)衰竭骨折:衰竭骨折常见因素为骨质疏松、放射治疗、激素治疗、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和骨软化等,是正常外力作用于异常骨骼所致。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多为双侧发病,X线平片显示骨盆骨质疏松。早期MRI可显示股骨头软骨下微小骨折,SE序列T1WI线样低信号,T2WI和STIR高信号,常伴骨髓水肿。应力持续存在可继而导致股骨头关节面塌陷,髋臼和股骨头快速破坏。

综合文献所述,RDHD诊断标准为:(1)病程发展迅速,疼痛剧烈,严重影响髋关节的活动功能。(2)影像显示进行性髋关节破坏,早期髋关节间隙变窄,1年内关节间隙变窄大于2 mm,而后股骨头及髋臼明显骨质吸收、破坏,股骨头及髋臼骨量进行性快速大量丢失。(3)排除其他病因明确的病变,如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性关节炎、髋部感染性关节炎、其他炎性关节病、神经性关节炎、衰竭骨折和羟基磷灰石沉积相关的破坏性关节病。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本研究过程和结果均未受到相关设备、材料、药品企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2016-09-04)

(本文编辑:高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