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

 与春天同行 2019-05-13

“李广难封”是历史上一桩著名公案,其原因众说纷纭,主观上多归结于李广自身的缺陷,如不擅长奔袭战、政治不敏感、心胸狭窄等等;客观上则归结于体制问题,如汉朝军功制的落后、皇帝任人唯亲、官场倾轧盛行等等,但综合考察西汉尤其是汉武时代的政治结构及封侯状况,可以发现上述说法都有很大问题。那么,“李广难封”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

汉代封侯有多难?

按军功授爵,是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汉承秦制,分军功爵为二十个等级,最高一级为“列侯”,这就是李广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列侯既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权利的象征。如果把汉帝国比作一家大公司,列侯就相当于公司股东,只是他们的股份不称“股”,而称“户”。一个侯食邑多少户,就表明他能得到多少户人家的供养,将这些人家的田赋装进自个的腰包。侯的封号是世袭的,可以传给后世子孙。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封侯自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从公司老板皇帝的角度来说,每封一个王或侯,就损失一部分土地和纳税户,所以创始人刘邦曾对封王封侯做出过严格规定,即“非刘姓不王”、“非功不侯”。封王拼的是出身,投胎的时候就决定了。封侯拼的是功劳,值得奋力一搏,但其他功劳还不行,必须是大的军功,得率军队在战场上杀死或俘虏足够数量的敌人才行,这有个术语叫“首虏率”。当初,连萧何、张良的论功封侯都引起不小争议,可见首虏率是个硬指标。

有了这个硬指标,封侯就没那么容易了。李广没封侯不假,当时和他齐名的程不识将军同样没封侯,武帝时代其他名臣,如“智囊”韩安国、“财神爷”桑弘羊以及屡办大案的张汤等,都是要能力有能力、要功劳有功劳,也都没封侯。卫青直捣龙城、斩首七百余级的那一仗,取得对匈奴的历史性胜利,却因未中首虏率,只是被封为关内侯(无国邑,比列侯低一级),后来他连续立有大功,才封了侯。

所以在汉朝,你若不是刘姓皇族,又没有实打实的战绩,就别指望封侯了——股东是那么好当的么?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

话说回来,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虽说刘邦当初杀白马盟誓,搞得煞有介事,他的继任者们还是一再违背他的意愿。先是刘邦尸骨未寒,吕后就封了几个吕姓侄儿为王,甚至把自己的妹妹也封了侯。汉文帝即位,马上封舅舅薄昭为侯。景帝把大舅子王信封了侯。汉武帝也不客气,一上台就封舅舅田蚡、田胜为侯。

外戚封侯,于军功爵之外另开炉灶,也是势所必然,李广们无话可说。可是,汉武帝后来封了张骞、公孙弘为侯,这两人跟首虏率可一点关系都没有。卫青、霍去病的手下有不少人立功封侯,也不是严格按首虏率来的。当越来越多的后辈都上了“封侯榜”,“李广难封”就显得格外刺眼了。

可见,李广的军功与汉朝军功制的不合拍,并非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非功不侯”的“功”,并非仅凭首虏率来决定,只要是为国家立了大功,就有封侯的资格。

这下问题来了:李广到底有没有立大功?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

“战神”虚有其名?

要论杀敌拓土之功,李广当然比不上卫青、霍去病,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贡献,在这位“飞将军”的黄金时代,汉朝执行和亲政策,匈奴虽不断骚扰边境,但双方并没有大仗可打,李广与匈奴“七十余战”,打的多是中小规模的遭遇战。打这种仗,兵略倒在其次,主要靠的是勇气、武艺和胆识,李广恰是遭遇战专家,硬是把剽悍的匈奴人打出了“恐李症”,只要是李广驻守的边郡,匈奴人就不敢入侵,这不是功劳是什么?

在卫、霍这批新生代将领涌现之前,李广就是汉朝边境的一道屏障,是汉军的标志性人物。想象一下,若无李广这样的名将坐镇边陲,匈奴人势必更加猖獗,国防线没有起码的安宁,国家又何谈休养生息?文景两朝的灿然文治、汉武时代的赫赫武功,又以什么为根基呢?

后人称李广为“战神”,并非溢美之辞。

汉武帝十六岁登基时,李广已年届不惑,早把边郡太守当了个遍,声名如日中天。武帝调李广担任未央宫卫尉,负责整个未央宫的安全保卫工作。分析来看,武帝此举目的有二:

第一,借李广的威望巩固其皇位,防止其他政治势力图谋不轨,考虑到当时黄老学派一统天下、诸侯王虎视眈眈的严峻形势,武帝此举堪称明智。

第二,在自己身边设一位军事高参,以便了解汉匈相争的情况。武帝为后世盛称的军事谋略哪里来的?一部分靠天赋,一部分靠学习。李广任未央宫卫尉的时间前后长达十年,中间除短期调任边郡太守或带兵出征外,一直就在武帝身边,而他脱离卫尉一职之时,也正是武帝发动大规模伐匈战争之时。所以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印证,但说武帝的对匈战争知识有不少来自李广,应该是个合理的猜测。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

在未央宫卫尉任上,李广同样炙手可热。将军灌夫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大撒酒疯,对长乐宫卫尉程不识出言不逊,田蚡怒斥灌夫,说程、李是两宫卫尉,你辱骂程不识,竟连李广将军的面子也不给吗?一向飞扬跋扈的田蚡,竟也抬李广来压人,李广的威望可见一斑。

一名武将的威望哪里来?只能是来自功劳。在这一点上,武将不比文官。文官无功,还有文章、德行可以倚靠。武将无功,就什么都不是了。

诚然,李广在后来的长途奔袭战中始终表现不佳,但他数次吸引匈奴主力、策应卫霍军队也是事实,就算不提这一点,仅凭多年捍卫边郡的功勋,封一侯爵当不在话下。

封不封侯,谁说了算?

李广能否封侯,说到底,只在汉武帝一念之间。后来,他的儿子汉昭帝和摄政大臣霍光曾有一段对话,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昭帝八岁即位,和秺侯金日磾的两个儿子金赏、金建是发小,关系非常好。金日磾不久死去,侯爵由长子金赏继承,昭帝就问霍光能不能给金建也封个侯,霍光不同意。昭帝笑着说:“封侯不是我和将军决定的事吗?”霍光回答:“先帝定的规矩,有功才能封侯。”昭帝也就此打住了。

瞧,连八岁的小孩都明白封侯是怎么回事!

霍光的话再冠冕堂皇,也很难掩饰“封侯由皇帝说了算”这一事实。卫青围歼右贤王一战后,汉武帝封卫青为长平侯,这可谓名至实归。然而接下来,武帝又一连封了卫青还在襁褓中的三个儿子为侯。这可是破天荒的事,虽然没人敢公开反对,但私下议论的人绝对少不了。卫青是个聪明人,立刻上书辞谢。可汉武帝说封就要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戎马半生的李广,功劳反倒不如这几个婴儿了?

再比如,武帝为给大舅子李广利封侯,命他领军攻打大宛国。虽然李广利最后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大宛宝马,但因他不善统兵,士兵非战斗死亡的非常多,可说是得不偿失,所以李广利封侯一事在当时也引起了争议,而汉武帝认为李广利万里征伐,很不容易,一纸令下,封他为海西侯。

相比之下,在李广封侯的问题上,汉武帝似乎格外讲原则。只要李广一天不中首虏率,封侯的事就被无限期搁置起来。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

汉武帝这样的态度,当然不是对李广本人有什么成见。未央宫卫尉这一要职,若非绝对放心的人,是万万不敢任命的。另外,漠北决战前夕,李广硬是“缠”着武帝得到了前将军的将印,也说明他们的君臣情谊非同一般。虽然最后关头武帝反悔,密令卫青将李广调离前锋线从而间接导致李广自杀,但这完全是从大局出发所做的决定,而非刻意压制李广(毕竟大军出征是为了取得最大的战果,而不是为了某个人能够封侯)。

这么说来,对李广信重有加且从不按常规出牌的汉武帝,为何就不能破次例,给众望所归的李广封个侯呢?

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

“李广难封”这一说法,因唐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流传开来,但这个话题本身却并非后世文人炒作起来的,李广在世时应该就是一大热点了,否则司马迁不会在《史记》中对此大书特书,而心高气傲的李广也不至于找人算命,看自己是不是没有封侯的命。

事实是,李广本人越想封侯,天下人越是认为李广理当封侯,李广就越难封侯,这和汉武帝的统治风格有关。

汉武帝在位期间,用他的铁腕统治,彻底打破了自汉初以来皇帝、诸侯王、朝臣三权制衡的政治格局,形成了皇权独大的局面。天下王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外朝大臣俯首帖耳,完全沦为办事工具。这时唯一可以对皇权加以约束的,就只剩下舆论了。皇权与舆论的博弈,始终都在进行。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

舆论反对出击匈奴,汉武帝做了;舆论反对盐铁专卖,汉武帝做了;舆论反对严刑峻法,汉武帝大用酷吏;舆论反对大兴土木,汉武帝兴建了“千门万户”的建章宫……就连在一些小事上,汉武帝也从不屈从于舆论,比如酷爱搞怪的东方朔,行为放荡不羁,舆论对他有所谴责,汉武帝反倒替东方朔申辩,说:“东方朔要不是有这些毛病,你们谁能比得上他!”那么,当舆论为李广叫屈,认为他应该封侯时,汉武帝自然会说“不”!李广自杀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武帝的沉默。

这就是所谓的“一代雄主”,他习惯性地将个人意志凌驾于舆论之上。在压制舆论方面,汉武帝和秦始皇如出一辙,甚至走得更远。官声很好的大农令颜异,就因为在听到武帝的货币政策时动了动嘴唇,就被加以“腹诽”的罪名处死,其专制程度可见一斑。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虽因江充弄权而起,但也可视为武帝与皇太子所代表的要求变革的舆论之间的一场决战,结果是皇后、皇太子相继自杀,数万官民喋血京师,这一悲剧最终促成了武帝的觉醒,不久即下达“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等语,不可谓不沉痛。但就在武帝驾崩后不久,对于他的政策乃至他本人的批判就已激烈展开,盐铁论的出炉即是一例,这不妨视为舆论久被压制后的一种强劲反弹。

但在汉武帝生前,臣民们只能是低调再低调,管你是谁,低调了才有好果子吃。最典型的是大将军卫青,其人品、功勋举世难匹,天下人却很少称赞他。老部下苏建建议卫青招贤纳士,为自己宣扬名声,被卫青断然拒绝。卫青知道:在皇权极度膨胀的情势下,被舆论所追捧,是祸而不是福。此外,骠骑将军霍去病、丞相公孙弘等人,行事也都相当低调。

“李广难封”终极真相:原来是皇权与舆论的一场博弈!

李广则不一样,他的“战神”形象长期深入人心,又受到当时舆论的狂热追捧,这足以激起汉武帝的逆反心理,“李广难封”也就在所难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