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人物讨论】冯唐为何易老、李广咋就难封?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7-09-09

【历史人物论坛】冯唐为何易老、李广咋就难封?

王勃《滕王阁序》中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令千古后人为之唏嘘不已。然探究此二人遭遇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王勃所说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在于冯唐、李广过于耿直、不善奉承,讨不到当权者的欢心,终被排斥于圈子之外!
  1、汉初文、景、武三代帝王的用人之道
  汉初,文、景、武三代帝王,皆为雄才大略的君主,皆有识人用人之明,但就用人之雅量、待人之宽严而论,则可谓大相径庭。
  总的来说,文帝用人有眼光,也有雅量,对耿直能干的大臣往往高看一眼。周亚夫、冯唐都曾因公而顶撞过文帝(周亚夫顶撞文帝的事尽人皆知,即著名的细柳营故事;冯唐顶撞文帝的事将在下文中介绍),但文帝对此二人均给予了重用,甚至临终前还叮嘱儿子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后来景帝正是依靠周亚夫才平定七国之乱,从而证明了文帝用人的雅量和眼光。此外,晁错、张释之等名臣都是被文帝发掘出来的。
相比之下,景帝虽也深谙用人之道,但用人欠雅量,在对臣属的宽厚方面,较文帝逊色许多。还以周亚夫为例,景帝因周亚夫直言诤谏,反对他废太子、对匈奴叛臣封侯,景帝遂对其极为不满,加上母亲窦太后和弟弟梁王又多对周亚夫出言诋毁,景帝便意气用事,令大功臣周亚夫含冤受辱绝食而死。另一个远见卓识、一心为国家利益考虑的名臣晁错,也成了景帝借以退敌的牺牲品。
  到了武帝这一辈,他虽很有识人用人的眼光和魄力,破格任用提拔了一大批人才,但用人则更欠雅量,对待属下简直刻薄之极,晚年在用人上还喜欢搞小圈子。翻开史书,终汉武帝一朝,大臣们动辄获罪,历任丞相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或自杀、或处死、或免职,只有公孙弘、石庆、田千秋得以全身而退。武帝身边的宠臣、近臣,也是说翻脸就翻脸,名臣主父偃得宠时倒是"诸君迎我或千里"。然而,武帝一旦翻脸,主父偃随即全家被抄斩。那个羞死前妻的朱买臣亦是颇受重用一时,但仅因牵连到酷吏张汤自杀案便遭杀戮。吾丘寿王也是武帝身边近臣,颇受宠,但也因小事死于非命。在喜怒无常、神威莫测的汉武帝身边做臣子,想混明白还真就不容易,即使如同东方朔、司马相如等善于逢迎的宠臣,实际上也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连对自己的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一旦翻脸,虽亲人亦不能幸免。
  2、冯唐、李广的性格特点及文、景、武三代帝王对待冯唐、李广的态度
  冯唐、李广性格中的显著特点即为憨直而不善逢迎,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非常透彻。而正因为如此,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在对待冯唐、李广的态度上,逐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总的来说,有雅量,能听得进逆耳之言的文帝比较欣赏冯唐、李广。
  《史记》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一次文帝与冯唐等人闲聊,正为匈奴入侵而大伤脑筋的文帝感慨说若能得到廉颇、李牧,自己就不必发愁了,"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此时,冯唐竟当众毫不客气地批评道,"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这话当然令文帝极为不悦,"上怒,起入禁中",冯唐的耿直、不善逢迎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不过,文帝毕竟有雅量,不但没有处罚冯唐,反而又找冯唐谈心:"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并耐心地让冯唐道出说这番话的缘由。于是,冯唐先说自己"鄙人不知避讳",之后说出了缘故,指出云中太守魏尚是能抗击匈奴的将才,只因报功时多报了6个首级,竟遭撤职。于是,文帝"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同时,文帝对冯唐十分看重,给予了重用。
  对于李广,尽管他为人憨直,"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属于只知低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的实在人,但文帝同样十分欣赏李广。李广经常率部与匈奴力战,也常随从文帝射猎,文帝对李广的勇力过人,深为叹赏,曾亲口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当高皇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以文帝识人用人的眼光,李广的军事才干应该是十分出众的。
  到了景帝当政的时候,冯唐的境遇发生了变化。当时,冯唐作了一段时间楚国的丞相,但后来罢了官,具体原因史料中没有记载。以景帝用人欠雅量来看,估计不善逢迎的冯唐不会得到景帝的喜欢,被罢官也是必然。
  而李广虽未被罢官,但也因憨直、不懂政治而遭到了景帝的猜忌。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叛,立下大功,并以夺得敌军军旗而威名大震。当时,梁王以将军印赐之,李广竟憨头憨脑地接受了,正是这件事犯了景帝的大忌。身为朝廷的大将,怎能受藩王的官印?因此战后论功行赏,有29人因平叛有功被封侯,而立下大功李广的却未加赏赐,李将军为自己的憨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封侯的绝佳机会,也今后的仕途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武帝上台后,对冯唐是很看重的,但这个时候,冯唐已经老了,"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史记》),这对冯唐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而武帝对李广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应该说汉武帝既有看重李广的一面,"以为广名将也"(《史记》),给与了一定程度的重用。另一方面,也存在压制李广的一面。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等大举北伐,但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数奇(命运乖舛),毋令当单于"(《史记》)。这种两面的态度,源于汉武帝用人的两面性,即爱惜人才,又不爱惜人才,这方面前文已有论述,这里不予多说。
  汉武帝在任用统兵大员方面,重用外戚是其既定政策。武帝优先考虑的,是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圈里人,其次才轮到别的将军。只不过类似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外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卫、霍死后,外戚李广利掌兵权,接连兵败,最后还投降了匈奴,这不能不说是汉武帝巨大的用人失败。李广与汉武帝没有任何关系,又不会逢迎取巧,还不是卫青或霍去病的好友,自然走不进当权者的圈子里,遂成为官场中的蓝领角色,出苦力干脏活而也不被重用,最终丧失了立功封侯的机会。
  3、李广难封的其他原因
  李广难封,除了汉武帝用人取向的原因,也有汉朝军功制度存在缺陷及李广的某些自身原因。
  西汉封侯,要满足两个标准,一是要捕斩敌方王室成员,二是捕斩敌首达到某一规格。第二条标准就是《史记》中提到的"中率"、"中首虏率"。而且,如果自身作战伤亡超过30%,还要追究伤亡过大之罪。这套封侯标准呆板机械,功利性强而缺乏科学性,着重的是斩首的个数,却忽略了对战争中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李广所部每每在以少敌多的情况下与敌力战,啃硬骨头,斩首数当然凑不够,自身伤亡当然也大,真实难达到封侯的标准。
  此外,李广还干过杀降的事,"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也曾携私怨杀霸陵尉,这些事显然也引起了汉武帝对他的不满,也是李广难封的原因。
  4、后记
  现存史料中,李广取得重大胜利的记载确实少之又少,而迷路失期或惨败的战例倒颇多,因此有人认为李广徒有名将虚名。但我们也要看到,李广一生中从军四十余年,跨文、景、武帝三个朝代,经历战阵七十余场,守边的跨度从渤海湾到甘肃的天水,历任边境八个郡的军事长官。没有过硬的军事才干和实实在在的军功,不会逢迎的李广是不会令三代帝王都委以守边重任的,也不可能令匈奴望风躲避,并称之为"飞将军"的。因此,李广即便不是帅才,也绝对是出色的将才。
  翻开西汉历史,以勇悍善战而封侯者颇多,李广的部下就有不少人被封侯。李广的从弟李蔡,尽管人品、才能、名声都远不及李广,但李蔡的官名、爵位却远在李广之上,他被封为乐安侯,还做到了丞相高位。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偏偏李广却一直难以封侯,这怎能不令后世读史者扼腕叹息?。
  冯唐和李广的人生经历其实不经意间道出了中华文化的劣根,憨直的只知低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的实干者,实在难以获得当权者的认可、重用。那些不会奉承领导、不懂迎合上级、傻乎乎敢于表达观点、一心为公不计私情的人,往往就是领导看着不顺眼的人,恰恰就是组织内定限制使用的圈外人。古往今来,拼命牺牲的往往都是圈外人,坐享其成的往往都是圈里人,冯唐、李广的故事只不过给这个潜规则做了详细而深刻的注脚。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
网友讨论
冯唐这个人不熟,就说李广吧。

历代文人,总是爱为李广打抱不平,觉得他从军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却一直无法封侯,为他忿忿不平,抱怨说汉朝制度有缺陷,甚至以此上升到“中华文化劣根性”上去。

李广的战功,我个人觉得是不算高的,李广的儿子李陵跟司马迁的关系很好,看司马迁在《史记》中,李广能自己单独占一个《李广列传》,而战功和官职都高得多的卫青和霍去病只能两个人挤在一起占一个《卫青霍去病列传》,史记中对卫青霍去病的贬低、对李广的吹捧也是很明显的,但到了最后一说战功,这实打实的指标就没法粉饰了,卫、霍均是杀敌破万、而且斩杀和俘虏敌方贵族将领什么的一大堆,李广却只有区区数百,甚至比不上远没他出名的公孙敖。

你要说李广要是战功跟这些名将接近,没能封侯,那还可以说得过去,但这差了两个数量级的战功,想封侯?开玩笑吧?

要说李广防守厉害,汉朝的名将哪个防守不厉害?这是基本功!凡是军队作战,必需守住后方,才能腾出手进攻,中间还要防守粮草辎重运输路线这种比守城还要困难的东西,进攻厉害的将领,没有哪个不懂防守的,人家卫青可是顶着敌人的进攻一路推到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人家从一个低微的马夫到全倾一方的大司马大将军,是有真材实料的。

你要说皇帝对李广有意见,有看法,但是李广的弟弟、儿子都封侯了,就他李广没封侯,说明李广的政治问题虽然很严重,但没有致命到皇帝故意整他的地步,不然他们李家不可能一家出三四个侯爷。

还有,说李广整天打后卫,没机会捞战功,实际上汉匈大战时,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你牛逼就不会不用,从汉武帝到汉宣帝,都是武将战功牛逼就可以压倒一切规矩的时代,霍去病第一次出征,舅舅卫青也是让他滚一边玩儿去,地位还不如后卫,但人家就看准了朝廷急需厉害的将领,不顾舅舅的命令,一战打出个冠军侯来。

李广这种人,要是在后世论资排辈的时代,封侯绝对
没问题,他资格的确是非常老;但可惜他生在一个讲究实打实的战功的时代,你资格再老,没能力冲锋,没能力消灭强敌开疆拓土,再老的资格也等于零。
 
网友:jiangm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