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广自刎、李敢被杀、李陵降匈,如何看待祖孙三代人凄惨下场

 海曲上人 2021-11-08

引言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的时代,不仅完成大一统制度的定型与确定,更是对于北部最大的威胁,匈奴展开长达半个世纪的大规模反击,开始强汉帝国的模式,为这个古老民族打出自己的尊严与性格。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其中有无数将门,因军功而兴盛一时。但也有将门也是无奈陨落。今天就说说其中比较有名,也比较有悲剧性色彩的家族兴衰史。那就是陇西李氏将门,一门三英才,却难有善终,让人叹息!

陇西李氏将门奠基期

陇西李氏世代镇守秦国西北边疆,长期与羌人与匈奴人作战,因此而被封功,在此地是以将门家族立足。后来秦国逐步成势,已有吞并天下之力,李氏也开始自己的扩张期,随历代秦王进行征战,逐步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秦时名将而崛起

一直到秦始皇,李氏先祖出现个李信这个将才,才有李氏一门崛起之路。李信是始皇帝信任的将领,曾两次进行平楚之战。第一次因叛徒出卖而惨败,但始皇帝给予他信任,又跟随王翦进行二次平楚,被封侯。这就是李氏成为陇西一流家族势力的缘由。

始皇帝成功统一六国之后,李氏也受到重用,只不过李信知道进退,因自己的大意而导致二十万秦军被楚人攻破,心中有愧。自愿申请回祖地镇守,而退出权力中心,镇守一方。成为当地的豪族。

秦末而退隐

只是好景不长,始皇帝在位时,对于将门功臣都是善待而终。可是继任者秦二世胡亥,却是不同,很是残暴。不但在皇族大开杀戒,就是功臣之家也是不放过,可谓残忍之极。为避免家族遭难,李氏选择放下权力,避开政治迫害。

因其本身就不在权力中心,而且知进退,就没有被秦二世列入必杀黑名单,逃过一劫。但是二世暴政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天下大乱。最后进入乱世争霸战。为自身家族安全,李氏还是保持中立,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也不站队。直到汉朝成立,天下稳定,才开始出世。

汉代之三代奋斗史

天下大定,李氏出山。但是汉朝的国策,对于秦朝旧贵族也是打压态度。加之秦二世乱政,导致将门势力被消灭的不少。这两样双重打击,使得陇西李氏将门也是遭到迫害。但李氏之后,李广与儿子李敢和孙子李陵,并没有被打击到,反倒是祖孙三代人,为恢复先祖荣誉,而不断奋斗,只是结局凄凉!

李广难封,不堪受辱而自杀

李广是个人才,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却能够快速脱颖而出,对于匈奴作战很是勇敢,身先士卒,有先祖遗风,将门家族的风范。在其不断立战功的情况下,很快就被封为郎中将。且是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知名的将领,深得皇帝重视,却不重用。

可以说是生错了时代,因为当时的国家正处于大治时期,北疆无战事,是帝王追求的。而李广却是屡屡打败这种平衡,挑战帝王的容忍度。最后总是被不断地调离封地,但还是没有挡住李广立功的决心。

但可能是命运不济吧,大环境如此,且他的战绩与武力实在太耀眼,匈奴人对于他都是避而远之。即使其曾为景帝护驾有功,对文帝有利,但还是没有受到太大的重用。空有报国心,难有施展志。

直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对匈奴展开对决,才有他出头之日。只是这时的他,一时迟暮之年,只是为了实现封侯之愿,愿意拼一把。结果两次出战都是无功,一次被敌军包围,虽然击杀数倍于己的敌人,只是自身却差点全军覆没的结果,最终只是个无功无过的处置。这对于他是不公平的,但又不能说不对。

而第二次更惨,为了实现封侯夙愿,打算最后一搏,请命再战。最终汉武帝还是同意了,却没想到是最后的绝唱。李广还是没有逃脱上一次北伐的命运,只不过这次没有遇到敌人,却是迷了路。两次都吃了这个亏。

这也有大将卫青的原因,只是为了替朋友捞功劳,重新封侯。却忽视了老将李广的难处,结果战斗结束,李广才姗姗来迟,赶到已经结束的战场。却被卫青责备,想起这一世征战,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实在是命运不济,总是赶不到正确的时机,立一军功。未免辱没先祖,自杀成仁已告先祖之灵。令人遗憾又敬重的人。

李敢受封,却因复仇而被冤杀

他的心愿虽然自己没有完成,却由他的三子李敢完成。当时李敢跟随霍去病,千里奔袭,取得漠北之战大胜。因功被封侯,也算是圆满他的心愿。只是这样的结局并没有结束。因为父亲的死,使得李敢大闹卫青,把卫青暴揍一顿。卫青心里有愧,并没有声张,且极力掩饰这事。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平息,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舅舅能忍,不代表脾气火爆的霍去病能忍。最终在一次狩猎场中,霍去病就把李敢射杀,李氏家族第二代人才就此陨落。汉武帝虽然大怒,但并没有责罚霍去病,再说李敢封侯,也是因为对于李广的愧疚,而做的一点补偿。这也就导致事件不了了之,李氏因此只是短暂复兴之后,又再次衰落。

李陵大才,却因为人背锅而有家难归

但上天对于李氏还是公平的,第三代还是出来一位能人,那就是李陵。汉武帝晚期,人才凋零,名将已逝。但还是有人才的,李陵就是其中最有能力的一个。汉武帝为解决西北边患问题,还是决定进行主动出击。

任命李广利为主帅,李陵为偏军,统帅五千步兵,出击匈奴。只是命运实在不好,李陵碰到匈奴右贤王主力,八万骑兵的围堵。但李陵不愧是将门之后,有统兵之才。不仅没有慌张,还主动出击,与匈奴骑兵进行死战。这一战打了八天八夜,自身伤亡过半,弹尽粮绝,援兵久久不至,只能无奈突围而出,最终自己也兵败被俘。

但是战绩却是相当彪悍,击杀一万余匈奴骑兵。这是步兵对骑兵的战果,可以说是1:4的战损比,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也不至于失败。而且是八天八夜的不间断接战,就算李广利是头猪,也应该支援到了。可以说对于汉庭,他已经站到最后了。

匈奴人崇拜强者,尤其是知道他是李广“飞将军”的孙子,对于他更是厚待。甚至把自己的公主下嫁给他,封其领地。可以说待遇很优厚,只是他的心还是向往汉的。只是汉武帝的做法令他心寒。当听到他投降匈奴时,大怒。把他的亲族全被羁押,但没有处死。

等事情调查清楚之后,才知道其实是被迫无奈投降的。就派人打探李陵的境况,结果被告知李陵为匈奴人练兵,结果一怒之下,就把李陵三族尽诛。这个结果让李陵意难平。事情的真相是他并没有背叛,而是另有其人,也被他斩杀。但事情已经成定局,亲人没有,自己是家族的罪人,再难有回去之想。当新帝继位,有人劝其回汉,而他相对无语,死不回汉朝,终老异地他乡。

兴衰成败皆有因

李广祖孙三人的奋斗史,是一个将门家族的兴衰史。不是自身能力问题,而是尤其时势的不允许,以及帝王的用人水准不一,导致他们各自的悲剧。也造成这个家族的无奈与悲剧收场。

帝王用人水准不同,有才难展

李广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前期有武力,也能立功,却没有摊上好时候。大时代“文景之治”,总体对外国政策就是与匈奴和好,其中“和亲”就是明证。汉朝以屈服换得国力恢复期。这就使得李广有功难封。

且汉文帝喜欢重用老臣,而当时他正年轻。汉景帝却喜欢用年轻人,只是他已经不如老年人。这整得就是错位,他的命实在没法说,点太背。好不容易熬到汉武帝,终于迎来大反攻,可是汉武帝却喜欢用外戚,这就让他更悲催了。

李广难封,在于帝王用人方略不一,注定他的悲哀。而他的儿子李敢。孙子李陵,都是败于外戚与汉武帝的不信任上,再有才也只能遗憾终生。不是帝王亲近之人,有功难立。

性格原因,待遇结局不同

李广的性格是过于耿直,不懂得经营人脉关系,使得自己寸步难行。李敢则是不懂得忍忍,因复仇得罪外戚,最终难逃被射杀的命运。李陵则是败于遇人不淑,替人背黑锅。都很不幸,结局也是一个比一个惨。

结语

将门李氏,三代皆有英才,但结局各有不同。因匈奴之战而李广难封,因父仇而与外戚结怨,终被冤杀。因匈奴之围而李陵被俘,汉武帝夷其三族,而终生难回,后代留存异地他族,终难回故土。

先祖李信因战功而兴被封侯,秦末因远离政治权力中心而保全,在乱世之中,保持中立。汉代稳定而出山,却因匈奴之战而三代皆惨败于此。一人身死,一人因得罪外戚而难逃一死,另一人则被迫投降而终生难回故土,真是令人惋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