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我在五一剧团的成长历程

 乐学楼 2019-05-14

回忆我在五一剧团的成长历程

从2005年5月西安市文化团体改革后,西安市五一剧团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我常常会想起同团里人共同工作的场景,想起我从一个刚毕业的小演员成长到现在的成熟演员,剧团对我的影响及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初进团,团里就给我们讲了剧团的成长及发展的历史,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团是从部队下来的,要有良好的团风和纪律。必须严格遵守。我对团有了初步的了解。

知道了五一剧团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雨沧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西安初建,随军赴兰,由陇返陕,立足古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观众群体。并跻身于古城三大班社与戏曲研究院之间,成为今日西安地区著名的五大秦班之一。其中,以编演现代戏起家、发展,则是其区别于其它艺术团体的显著标志和主要特征。我更觉得是良好的团风是此团越走越兴旺的主要原因。

多年的相处感受最深的就是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好的团风,没有排外的思想。老演员们毫无保留的指导青年演员,每次演出完,都会有不同的老师主动给我们说演出的不足,帮我们化妆并教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脸型进行化妆。专职化妆师教我们做鬓,贴鬓,使我们都能自己做这些事,使后来自己出去演出特别方便。需要练功用的道具和特殊的器物,我们的李宗仁大伯会尽力去帮我们做好的。像练功用大锤,扁担,水桶,水袖,长绸,刀枪把子他都给我们做好,下乡演出的早上,就看着我们练功,给我们讲老艺人刻苦学艺的故事,激励我们好好练习,说艺术是掺不得假的,要练就一身真本领……..。这些话一直伴着我。

当时团里有编剧蔡立仁,胡文龙,郑宗义,周锁奇等一级编剧。导演有皱宗友,刘印堂,李月娥等。作曲有张志浩,李国威等老师。我们想排戏就找他们,给我们从剧本到音乐再到排练给与指导和帮助,我们演出的小戏都会经过团里这些老师审看,加工。合格才能上演。

每年近三百场的演出,使我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实践。那时,我排了很多折子戏。随着老演员的退休,我们慢慢走到台中,我有幸和李爱琴老师搭档《周仁回府》,《生死牌》,《写状》,《白玉钿》等剧目,从中受益匪浅。李老师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对舞台人物许多看似随意的表现处理,都显现出了难得的艺术天分和及其宝贵的实践真知。让我感受到好演员必须是长期实践演出来的。潜移默化的带动,言传身教的指导,接近严酷的要求,使我渐渐在舞台成熟起来。

在2000年首届秦腔节时,全团打造《阴阳鉴》一剧。请来著名导演李学忠,全团一心,包括行政人员都进入舞美队进行工作,我感到压力很重,但我很投入,导演也给我以肯定,我瘦到了九十斤重,但我的状态好得惊人,一天三场的审查演出,李老师怕我吃不消,给我买巧克力,给武功演员也发巧克力,演出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可参加评奖因为题材问题只给了安慰奖项,团长去退了奖,一时间,各大媒体聚焦此剧,团长让我们扎在易俗大剧院连演十五场答谢观众,包场和零售票几乎是场场爆满,我激动,我悲伤,我感动,我铭记,全团人的齐心协力,全团人的集体荣誉感打动着我,鞭策激励着我,让我在戏曲舞台上永不放弃的追求,那时,严斌局长还常常来看我们,给我们打气,让我们好好演出,继续努力再出好作品。那段时光的感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后来在2003年,局里就把戏剧节重点剧目交给我团,也是因为我团团风正,人才多,我们在极度困难中(因为拆迁,经费不够,大家几个月没发工资),成功完成了《郑瑛娇》的排演,获得大奖!全团人兴奋不已!我更是激动得无法形容。在2004年我成功举办自己的首个个人专场演出。又在2005年参加四大名旦争霸,获得中国秦腔“四大名旦称号”!

回想一幕幕的成长历程,五一剧团给了我成长的养分,给了我成长的土壤,给了我艺术的熏陶,给了我坚韧的意志,给了我走正直道路的决心。我真心感谢我团的领导和老师及同仁们!我会永远祝福您们!我也会不负您们的重望,我会不断努力!为我们钟爱的秦腔事业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