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治家眼中的非洲大陆

 芸斋窗下 2019-05-14





《我的非洲之旅》 (英)温斯顿·斯宾塞·丘吉尔 著 欧阳瑾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年3月

○王扬(译者)

在所有政治家里,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出众文笔是人所共知的。以文字捕捉现实,倘若没有敏锐的洞察力,都很难真正打动读者。而作为一位政治家,对现实的敏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两相交汇,丘吉尔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便丝毫不令人意外了。


《我的非洲之旅》是丘吉尔一本颇有名气的书,于1908年结集出版。当时三十多岁的丘吉尔已然踏入政坛,作为殖民地副大臣被委派前往东非进行考察。因而这本游记的意义便颇为显见了:作为一本公开出版物,丘吉尔事无巨细地向英国读者展现了远方的“大英帝国”——东非殖民地的旖旎风光;而更关键的,则是通过这部作品表达自己对于这“广阔天地”的种种见解。在他看来,这里的未来无限美好,只要能“驯化”当地人,使其文明温顺,再以合理的方式加强这里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建设,定然会迎来繁荣。

丘吉尔这一系列的书写,难免带有明显的政治诉求。但明确的目的性并没有折损作品的文学品质。对于酷爱狩猎活动的英国人来说,东非高原简直就是天堂。但丘吉尔并没有迷失于猎杀自然生灵的欢愉之中。他将猎捕犀牛与人类的战争作比,“在战争中,我们……有获得荣耀的希望……但在这里,结局却只是一张兽皮、一只犀角和一具尸体,而秃鹫也已经在这具尸体上方开始盘旋起来了。”他将对众人行径的反思甚至是厌恶,隐藏在轻描淡写的议论中,颇有几分“春秋笔法”的意味。

当然,既然是游记,自然也少不了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我们凝视下方的平原,宛如坐在高空气球上,还以为森林只是一片片绿草,而高大巍峨的树木则只是矮小的荆棘呢。”身处基库尤断崖上,丘吉尔感受着自然的无边壮阔,而此刻的文字也同样富于深情。高大巍峨的树木尚且显得矮小,那么人在如此风光面前,从身量上看也不过蝼蚁——认清自己的渺小,或许才是拥有所谓“人文关怀”的基础。在随后的政治生涯里,或许也正是多了几分对“人”的关注,丘吉尔才得以在二战期间力挽狂澜,成为一代杰出的政治领袖。

尽管远道而来,尚且带着“开疆拓土”任务,丘吉尔虽无法如一位自然主义者那般“只谈风月”,但也同样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的共生共存。他看到“在这里……连参天大树也必须相互争夺生存空间,细长的植物则向上伸展,仿佛在苦苦挣扎似的,朝着阳光和生命的方向生长着。”一切都在努力生存,但作为文明的代言者,丘吉尔更倾向于改造这样的自然。这显然是他身为“殖民者”思想的基础。

从《我的非洲之旅》,我们可以窥见一幅心思缜密,富于观察力的政治家的心理画像。而同样地,我们也不能将这部游记,与文人骚客游山玩水的即兴之作混为一谈。丘吉尔目光所及,他所关注与思索的,尽管有些偏颇,却也是在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繁荣一个“帝国”所作的切实努力。至于今天的非洲,与他笔下的百年前遥远大陆相比,即便多了几分“现代”,其本质始终不曾改变——这里依旧野性、奔放,任何规划与改造,其实都无法改变它“最接近自然”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