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曾思量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提问的确有些问题,至今为止,没有任何资料和证据可以证明中国最大的青铜器是邢台人制造的。因为年代久远,且当时的文字甲骨文也与现代文字不同,仅鼎内的铭文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就存在诸多争议,其制造资料更是难以考证,所以该鼎是邢台人制造的说法无从谈起。但是,该鼎确实和邢台人有着绝对的关系。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称作中国的镇国之宝。该鼎长112厘米、宽79.2厘米、高133厘米、壁厚6厘米,重达832.84公斤,它不止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该鼎内铭文,且不管是“后母戊鼎”还是“司母戊鼎”(本文以国家博物馆的名称为准),其意思均是祭祀母亲“戊”。“戊”是商王武丁后妃“妇妌(jìng)”的庙号,妇妌去世后,她的儿子为了祭祀她,铸造了后母戊鼎。 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是商王朝后期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王,他勤于政事、任用贤能、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后妃们。武丁正式立为王后的只有三位,即妇妌(妇戊)、妇好(妇辛)、妇癸,史称“武丁三配”。三配之首的妇妌,便是本文要说的邢台人。 妇妌又写作妇井,是井方(方,指方国,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中国夏商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之女。井方(邢地),即为今天的邢台市。商王武丁时期,邢(井)伯之女妇妌嫁于武丁为后,邢地乃成为邢(井)伯世袭封地,为商朝的肘腋之国,是商国北部屏藩,也是有权参与商代先王祭祀典礼的少数方国之一,妇妌作为井方之女而成为商朝的王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妇妌善于农业种植,尤其擅长种黍;她管理农业、参与征伐、从事祭祀、负责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记录妇妌种植的信息,其中一条说“妇妌乎黍于丘商”,意思是说,妇妌组织人到丘商这个地方去种植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今天的我们尚且如此,在当时的朝代,农业种植更是关乎王朝存废的根本。妇妌的种植不仅养活成千上万的国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更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妇妌不仅精于种植,而且还参与征伐。殷墟甲骨文中还有关于她征讨龙方的记载,可见她也是位内能安邦治国、外能讨伐征战的女中魁杰。此外,妇妌还负责祭祀、纳贡、进贡等重要的王室活动,由此可见她在商王朝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商王朝的“武丁盛世”里,有着妇妌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国人的爱戴与敬重,这也是儿子铸鼎祭奠她的重要原因。后母戊大方鼎是留给后人的历史文化瑰宝,也是对妇妌于商王朝不世功勋的旌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