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笑 正安聚友会 今天 本 期 导 读 在博士研究之余,能够走进中医大门,学会基本的辨证和治疗,并通过中医重新认识天、地、人,还是令我非常庆幸和感恩的。 这里谨以我自己在中医学习中的经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对想学、初学中医的朋友有一点启发。 缘 起 小时候对中医的印象停留在姥爷的针灸针包、点着穴位的耳朵模型还有蜡封着的大蜜丸子上。虽然之前家里除了姥爷没有一个人学中医,但是老一辈的这一点渊源让全家对中医始终保有理所当然的信任。 如今回顾,这种从小的熏陶是我中医的第一课,它就像一颗种子,机缘到了就发芽了。 当童年埋藏的机缘将阴阳、五行、十二经脉偶然带进我的视野,我看到的是一套简洁透彻令人着迷的模型。如果能用这样简洁的模型刻画人体这样复杂的系统,绝非一般智慧所为。 这些中医理论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和好奇,就像一个简洁准确的公式,或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就这样,我爱上了中医。 立 志 和网络时代的大部分同学一样,既然喜欢中医,我的第一选择是自学。当下网络上中医资料着实不少,许多中医大夫或中医爱好者开有博客,时常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看了一些之后,总觉得这和我想要的有较大的差距。缺少上下文,缺少系统,看起来非常耗时间,收效却有限。 虽然这些资料可以迅速扩充名词术语,但是对于关心整个体系胜过具体技巧的我,犹如陷入泥潭之中。 期间,我曾想到专注于经典,但是学习经典又遇到问题,常常感觉字面看懂,含义却不能理解,疑惑丛生,却又无从求解。 然而过往学习的经验让我意识到,在兴趣萌生的关口是否能再向前一步,就是学习中医的第一个门槛。兴趣总是非常容易停留在零碎的了解上,然而茶余饭后的谈资、附庸风雅的名词不可能带给我真正的成长。 脱离浅尝辄止的了解,才能在深入的学习中获得实质的效果。所以,既然认同喜欢,就认真去学。 坐 标 正是这一念「认真」,让我最终走进了正安,遇到范英志老师,遇到了五音班,找到了一个可以持续被激发的环境。它就像一个源源不绝的能量场,持续地推动中医这颗种子自然生发。 我这样的理科生,总是觉得没有个整个系统和核心理论心里没有底,就像地图上缺少了方向坐标。 然而,这个框架是最难以自己钻研得到的,这也是我自学始终事倍功半的原因。因此发现中医心法课的时候,我顿时觉得找到了共鸣。 范老师提出的中医知识构架,不仅清晰,还在广度深度上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才意识到中医不仅体现了先贤对人的理解和刻画,也是一种对天地万物,历史兴替的规律归纳。 中医的模型,也是天地的模型,和整个传统文化浑然一体。而中医是结构这整个体系的重要入口,不得不说,明师指路,胜过自己百般纠结。 按照范师给出的思路,从术数起步建构中医知识框架,成功将中医和其背后整个传统文化联系了起来。作为传统文化中「数学推导」最多的领域,术数虽然学起来烧脑子,但是对未来中医的深入学习非常有益。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很多地方都和术数有深层次联系,联系起来看常有恍然大悟之感。术数其实就是对世界运行规律的一种高度概括,就像一个高度提炼的模型,其每一步推演都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只是它理解困难、传播受限,没有老师实难学有所成。 范师的课上,我才明白河图洛书那几个简单数字中的玄妙。它的适用范围可达天、地、人的不同层次,大到历史兴衰、五运六气,小到人体的经络、脏腑,都涵盖其中。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其中每一个数,都大有故事。 以术数为基,扩展出的阴阳、四时、五行、六经、七情,即是我们理解人的健康的各个重要理论。中医的各基础理论都在术数这一个框架中找到位置,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更加容易。 修 之 于 身 然而,「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曾经有一段时间,总觉得理论了解了不少,但是实际遇到问题还是毫无头绪,对效果也没概念。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发体会到中医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亲证。信心来自于此,深入的理解也基于此。 不过中医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在和自己相处的每一天中体验它,通过观察身边的每个人验证它。 少商刺血,一针解决了牙痛;几包荆防颗粒,治好缠绵多日的感冒,这些「以身试法」都让我生出信心,也对病证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还「有幸」体会到了主客气同为少阴君火时,心经的异样感觉,亲身感受了天地之气与人体的相应。 加上老师对病案的讲解,同学对身边案例的分享,我慢慢找到了一点理论落地的感觉,开始可以根据所学对病案或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在强调思维框架的同时,也强调可以实施的具体方法。 有限时间内,五输穴、八大名方这种经典有效的案例,就是理论落地的最好选择。不断在生活中应用它们,理论才能运化成为我的一部分。 上医不仅医人还可医国。在天地人的大框架下,中医体验不仅来自于身体,也来自于生活乃至对社会国家的观察。 我们的中医课堂上,不只讨论人的五脏六腑、卫气营血,还会利用中医心法对社会人心进行解剖,每每让我收获良多。 中道,王道,和解,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乃至辅行决的五行补泻调节的方法,不但是中医治病的思路,更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甚至平天下的箴言,而每一次对人、事及大势的观察分析也是一种对道的亲证。 从术数到阴阳五行六经辨证,再到具体的用针用药、按摩导引,就像树干上层层分出的枝叶,越具体,也就越繁杂、越多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体会。 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我才刚刚窥见了这棵大树的轮廓而已。然而仅仅目前看到的这个身影,就已远远超过了我当初能想象的魅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精进不懈、用心体验,才能从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汲取更多智慧。 如今我已有了自己的穴位模型和针灸针,想起小时候在姥爷那儿看到的,仿佛一种轮回。中医作为我们文化血脉的一部分,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 在此感恩我的老师,您就是我们的传灯人。 范英志老师将在正安开设 中医心法与健康管理(12天) 河图洛书、五运六气、十二经脉、针灸 |
|
来自: 为什么73 > 《正an个人收藏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