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砥砺奋进-标本兼治的中医面临的发展囧境!

 timtxu 2019-05-14

中医所对应的层面是生命的心态、情志和肉体的经络能量层面。其所包含的内容比西医要广泛的多,而且也能把西医的研究内容包含进来,并用中医的方法予以对治。除了外伤性疾病的手术疗法以外,中医在西医所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予以对应,并且效果要比西医更加符合人的生命规律和人性化。

中医在历史上的发展,随着后世对医学理解和应用的经验积累,逐步演化为泾渭分明的两条道路,一条是内经派,另一条是经方派。内经派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和方法,包括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推拿、药物的外敷,外贴,泡浴、熏蒸等等;经方派主要是以六经辨证为主要方式方法,运用药物内服的方式对人体疾病进行调理的方式方法。

在中国历史上,内经派大多跟道医融合的比较多,这方面的从医者,大多具有道家养生修炼的经验和体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秦越人(后世称他为扁鹊)、孙思邈、华佗都为内经派代表。而张仲景、朱丹溪、钱乙、叶天士等就属于经方派代表。当然大多数的名医都是是兼具内经派和经方派两家之长的。只是基本上内经派兼具经方派的多,而经方派兼具内经派的少。这是中医在历史上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两种医学脉络。

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包含以下几项:1、中药调理;2、针灸调理;3、推拿点穴;4、艾灸拔罐;5、火疗熏蒸;6、药浴药贴;7、情志功法;8、食疗调理。    

中医的特点:辩证施治,强调对五脏六腑生命功能的提升和内在阴阳气血的平衡,对各种慢性病的治疗相对西医有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的不足:现代的药材大多是种植的,所以药性上已经不如古时候。另外在中医外治调理的过程中,真正能够做到准确辩证并能够根据病症进行合理调治的医生并不多。

中医有一个特点就是跟经验积累以及悟性以及勤奋有关系,很多学习中医的人最初的时候都是比较难的,由于经验积累不足,再加上悟性不够,会出现同样的病,每个医生开方都不一样的情况。但是却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只不过有快慢好坏之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拿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认为中医缺乏标准,具有不可验证性。所以认为中医不科学。

实际上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而是超越科学的存在,是站在生命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医道之学。故而用科学有限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这种具有整体观思维和全维度的生命规律之学,西医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对于中医,我们有必要了解其历史,以便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了解中医的核心思想和方式方法的建立过程。根据中医发展的情况,奴隶社会以前,还没有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只有一些朴素的实践经验,而人们的疾病和生命大权主要掌握在所谓“巫医”手中,所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虽然经过了约6500年的漫长历史,但从医学史上来说,最多只能算一个实践知识的积累阶段。

从战国时代起,一直到鸦片战争发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这中间约2300多年,是中医由理论体系的形成到发展成熟的阶段。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医传入中国,形成中西医对立的阶段。

这里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封建社会的医学:从战国到两汉是中医从理论到实践的奠基时代;从两汉到隋唐是实践医学进一步发展与丰富的时代;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深人发展的时代;明清至鸦片战争是中医理论与实践完全结合的成熟时代。

中医在现代的中国,其发展已经不仅限于中医,还包括藏医、蒙医和苗医以及韩医。之所以如此归类,是因为这些医学分支,都是源于中华大地上所产生的医学分支体系。另一方面,这些医学分支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本质都与中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人为本,都是注重强化人的整体生命为主导,运用生命的规律,善假天地万物为药而治疗人的各种疾病。

中医最早的经典是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后世,各个朝代的医家都在自身行医的基础上,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对中医进行了新的发展。如皇普谧著《针灸甲乙经》;葛洪著《肘后救卒方》、《金匮药方》;孙思邈著《千金方》;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王焘著《外台秘要》;钱乙著《伤寒指微》、《婴孩论》;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频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杨济时著《针灸大成》;傅青主著《傅青主男科·女科》;叶天士著《温热轮》等等。这些后世医家都在各自医学实践的过程中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近现代新中国成立,中医的发展都是秉承了中医的天人整体观思想,以人为本,运用天地自然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技术和方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举个例子来说。在700年前,欧洲鼠疫爆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在中国,2000多年以来却没有发生类似欧洲的大面积传染病爆发死人的情况。这无不是中医所发挥的作用使然。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奠定的中医思想理论基础的时候,中华民族就知道,要注重养生、防病和治未病。特别注重人与自然,与社会,与环境,与人群之间的关系。一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一直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

所以,中医从建立之初,就已经确立了对人体生命治疗的原则和方法。那就是以天人整体观为核心思想和指导,以阴阳五行,以人为本,以经络气血为基础,以辩证为方法,以万物为药,以恢复和强化人体生命为方向,以病病(让病生病,断绝病产生的环境和能量)为方法。这就是中医在人体健康和治病过程中所运用的智慧。

我们从以上的中医历史发展脉络中,可以发现,中医虽然是标本兼治的,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全方位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医因为过去受到西医打压,中医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机,存在大量中医人才不足的现象。而且中医发展过程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性还是不够的。很多在形式上的变化,不能因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有所变化。如中医药的采集、制备、成药的过程,因中医药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因应时代变化比较困难。这为中医的发展形成了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和障碍。

另外,中医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用西医的思维来指导中医,导致很多中医变质,给中医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导致很多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有很多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都不自信。这也是中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囧境之一。

故而,我们若想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除了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中医进一步的支持以外,中医从业者也要争气,必须要下功夫,花心思在中医领域,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创新发展。并且深研医术,在医德方正的情况下,努力发挥中医特色,服务社会大众,用疗效取信于民,取信于哪些质疑我们的人。这样才能让中医事业在今天的社会中不断的传承与弘扬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