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最苦的诗人,写了首诗歌颂母爱,感人肺腑,堪称“全唐第一”

 福田老翁 2019-05-14

若问:世间最伟大的爱是什么?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脱口而出:是母爱。

它不需要条件,它不求回报,是每位母亲由内自然而发的一种爱;它无时不在,襁褓中、蹒跚学步时、长大成家后……

它沉浸于万物中,充盈于天地间。

这样深沉厚重的母爱,令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回报。

就像唐朝的孟郊所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出自他的《游子吟》,全诗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是中唐诗人,字东野,自小家境贫寒。

他的诗歌多能体现民间疾苦,反应世态炎凉,因而被人称为“诗囚”。

他和贾岛同属于“苦吟诗派”,世称“郊寒岛瘦”,简而言之就是个穷酸夫子。

孟郊曾两次科举落第,一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然而中了进士并不代表就能做官,一直到了50岁,他才混了个小官——溧阳县尉。

这是比县令低一级的八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

结束漂泊生涯的孟郊,便将老母亲接来同住,有感于母亲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关爱鼓励,他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诗歌开头两句便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慈祥的母亲在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裳。

“线”“衣”本是很常见之物,诗人却将他们与“慈母”、“游子”仅仅地联系在一起。

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古人又提倡“好男儿志在四方”,作为所以母亲即使再舍不得孩子,也不可能将他拘在家里那方小天地。

也许正如那句话所言“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所以母亲便将对孩子的一腔情意寄托在了那一针一线上。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前一句描写的是母亲缝衣的动作,后一句则主要刻画母亲的心理。

母亲密密地缝补衣裳是为了怕儿子迟迟难归。

针线越细密,代表她对儿子的爱越深沉。她希望儿子穿着自己的衣裳,不至受寒挨冻,还能时刻念着家里苦苦守望的母亲,早日归家。

“儿行千里母担忧”,大概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孩子出门在外,总是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慈母之心正体现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开头四句,并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将最深沉的母爱刻画得淋漓尽致,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远胜于大量的辞藻堆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后两句是对前面的一种升华,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普泽万物,我们这些深受其恩泽的区区小草,恐怕连万分之一的回报都无法做到。

母爱灿烂夺目,小草微小柔弱,如此悬殊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他的母亲不但没享过福,反而经常要为他担惊受怕。

但是母亲从来没怪过他,一直安慰他,督促他应试赶考。所以他一直觉得愧对母亲,即使如今小有成就也觉得无法回报母亲对他的付出。

就像诗经所言:“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首诗以最朴素简洁的语言再现了世界上最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没有刻意雕饰语言,却十分清新流畅,情真意切。

就连苏轼读后都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清代贺裳甚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将其评为全唐第一,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其列为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足见这首诗影响力之大。

我们渐渐长大,而父母也逐渐衰老,人世最大的痛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

所以,没事常回家看看吧,趁着一切还来得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