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檀途: 如何优雅地“吃透”一家上市公司?(上)

 墨子语 2019-05-14

#如何分析公司#,撰写一篇《如何优雅的“吃透”一家上市公司》,特此分享本人些许愚见,介绍一套比较完整的个股调研分析方法。

对于投资者而言,要想大幅提高投资的准确性,只有近可能地去“吃透”一家企业,才能保证投资有所把握。其实现在很多价投的散户,都会对企业研究分析甚至是实地调研,绝大多数是肤浅或者片面地研究过,其实对于投资帮助并不大。就算是调研或参加过股东大会,也会未必能提炼出其中的重点,很多内容都是高管在喂大家吃“兴奋剂”。坐在小办公室里优雅地聊天,这才是真正最有价值的实地调研,但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是不现实的。如果你对企业的研究不够透彻的话,就不会得到高管、董秘的尊重,当你提某些问题时,他就会官方答复,更别奢望能得到更有用的消息。开篇说着说着就开始跑偏了,所以就算是机构投资者,前期独自的研究分析是极为重要的。

接下来就讲讲作为职业人员,我们是如何研究一只个股的?(我并不知道有多少步骤,会像流水账一样写得尽量详细一些)

一、选定行业及个股

A股一共三千多只股票,且不说美股和港股了,你为什么非要研究这个公司、投资这个股票?很多投资者上来直接跳过行业研究这一步,直接对上市公司做财务分析、营业分析等等,之后就会发现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研究格力电器,上手就是个股分析,对企业研究得很透彻,最后别人问一句“你觉得空调市场有没有天花板,需求增速一般是多少,格力营收增速预期是多少?”难道从格力历年来财务增速的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更有甚至研究完个股,觉得不错就开始投资,结果最后整个行业不行,板块都是持续地下滑。逻辑顺序不能错,这是所有的证券投资分析书上都有的,先研究行业再分析企业及个股。

行业分析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个股分析!卖方分析师又叫行业研究员,他可能这辈子都在致力于研究一个行业,行业好、大方向没错,基本上投资就可以做到“不赔”。如何做到“赚”呢?就需要把整个行业中的产业链大致了解,不需要了解得很详细,但至少要知道:产业链中那个环节是比较赚钱的?这个环节中哪些个股是蹭概念的?像我们研究所每年每个季度都是要出投资策略的,就是一个比较详细的行业分析及个股范围圈定。选定行业及个股的步骤:

1.选定未来三五年一直看好的行业

为什么周期那么长,需要三五年?你要对一个行业要有比较深度的了解需要半年,你对企业的研究至少需要一年,才能勉强说“吃透”。半年不行吗?比如说,下半年我非常看好猪肉板块。那叫投机!除非你之前有过长达一年多的持续追踪。

如何确保行业三五年都是朝阳的?有些行业是非常明确的,比如5G通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等。另外一些不能自己判断的,就去看券商研报,大量的行业研究报告等着你,不需要自己瞎去研究行业,这种功夫都是白搭,很多研究员都是在某个行业中从事好几年然后跳槽做研究员的,功底绝对不是我们半年时间可以超越的。看研报也有讲究,尽量看新财富、水晶球上榜的分析师研报,勿喷水深,作为普通投资者有用就行,至于贵圈有多乱不关我们事情。研报中经常会有“过度看好”的成分,悲观的内容很少,不然吸引不了基金经理的眼球,而我们需要“带着脑子”读研报。

2.必须摸透的行业信息

至少要把近一年的行业研报看完,可能会超过上百篇,其实真实内容并没有很多,有些关于个股的内容不需要看。看多了会发现研报水分还是很足的,各家券商研报内容大相径庭,相互抄袭都是非常正常的,所以真正原创、有价值的可能是就那几个(往往就是新财富上榜的)。同一家的行业周报,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稍微数据更新了一下,所以行业周报只要看最近的就差不多了。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个股券商的行业年度策略报告,这个是必看的,像我都是挑个四五家,看最近三年的,多少也能看出点团队的预测水平。看研报的时候,要把下面几个资讯必须弄清楚!

Ⅰ.明确其产业链

在第一遍看行业研报的时候必须要搞清楚一点:产业链,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今后将会像中国地图一样,大致框架将永远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产业链图获取的方法挺多的:研报,几乎所有的券商研报产业链图都是大相径庭的;网上,图片搜个“…的产业链”;投顾软件,很多软件中都会有产业链图,我用的是某花顺iFinD挺清晰的。

Ⅱ.挑选核心环节

什么是核心环节?就拿新能源汽车来举例,整个产业链中也要分主要和次要的,当前市场主要炒作的就是两个核心环节:充电桩和电池。就是因为相比于相比于传统燃油车,这两块是新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增量空间,需求增加是核心环节的必要条件。当然你会觉得之前这两块市场已经炒作了很多,尤其是电池又是技术瓶颈期,没什么空间,那你完全可以去挖掘一下剩下的一些产业链,比如说车用发电机、仪表盘及中控台,其实车用显示屏今后是挺大的增量市场。当然你也可以继续在电池组环节中研究,探索哪家技术最强,最有希望突破技术瓶颈,这就又牵扯到另外一个细分行业(电池膜)。说了那么多,就是要在这么多的产业链中,选一个自己比较看好的产业环节。

Ⅲ.所选环节五年后市场需求有多大?当前格局是怎么样的?

这两个问题都能在券商研报中寻找到答案,而且是非常详细的介绍,行业研报最喜欢介绍这两块了。至于为什么是五年为期?习惯了,大家建模及估值基本上都是按照五年为准,可能和基金期限有关,一般都是三到五年。当前市场格局直接看研报,数据都能精准至小数点后两位。

3.选定个股及行业地位分析

Ⅰ.挖掘环节中看好的个股

通常在一个细分行业中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基本上不会超过十家,然后就是要对比一下这些上市公司。第一步,看市场份额及产品所占营业比重,直接剔除掉一些“蹭概念”的个股;第二步,从市场的角度横向对比,行业地位、市占率、竞争力等等;第三步,估值的角度横向对比,市值及各种重要的财务指标。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对比的内容可多可少,对比得越精细,个股的定位越准确,这样就可暂定一个行业地位较好、估值上比较合理的个股。往往这只个股并不是行情中最强势的,不要怀疑自己的分析是否出错,市场上经常会发生偏差,去炒作一些“妖股”。

Ⅱ.上下游情况

上游影响成本,下游影响市场规模,需要大致了解上下游都是什么行业。要把握上游的供给能力、下游的需求能力,尤其是原材料加工的企业,比如化学、钢铁、电子产品等等,涨价题材对于股价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要大致对个股主要的供货商和客户有把握,年报里面有供货商1-5和客户1-5,通常是不披露的,需要自己下点功夫探索。另外对于那些“不是客户或者供货商,但属于上下游”的上市公司需要关注,虽然不是客户或供货商,但是也能一定程度地反映上下游的情况。

Ⅲ.竞争对手分析

上面有过同业上市公司的对比,而这是侧重的是对非上市企业,甚至是国外竞争对手做对比。这部分其实挺难分析的,因为相对能得到的资讯比较少,我们对于这部分的资讯主要是通过和高管、董秘的交流。甚至可能就连高管都不了解,很多上市公司份额小,想着行业里混口饭吃就行。普通投资者而言,这块能研究最好,研究不了的话就放一放,因为之后按照我的方法,你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这方面的资讯。

至此,关于行业分析的大体框架基本构建完成,并且很多内容也为之后的个股分析做了铺垫,看似没几个步骤,实际上都是需要花费很大的付出。今后当我们对个股有了更深度的理解后,其实又要回过头来完善行业分析这部分,第一轮的行业分析主要还是以查阅资讯、初步了解、信息积累的过程,并没有很多自己的研究分析,当对个股在有过一段时间的追踪后,你肯定会对这个行业有更多主观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