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的心脏。 长期以来经济学都致力于供给需求的均衡分析,包括均衡的条件和均衡的稳定性。 一、供给经济学对于供给的解释为:供给就是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售出的商品量。 具体该如何理解? 其中,厂商与某个特定时期,指的是由于研究必要而规定了什么人和什么时间; 每一价格水平上,是指具体情况; 愿意并且能售出,指的是限制条件; 商品量,则是这句话的中心语。 连贯起来便是经济学中供给的定义。该定义和人们日常所理解的供给不同,重点就是“愿意并且能售出”,这是供给的两个基本条件:具备出售欲望并且具备供应能力。 比如日产100条牛仔裤的服装厂,突然接到订单,要求10天之内交出2000条牛仔裤的货,该厂,只具备出售欲望,并不具备供应能力。 二、需求需求,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再次用上面的分析方法,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上的需求;其次,需求应该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能够购买的起。 如果一个富翁,买得起高档跑车,但是他对跑车根本不感兴趣,也不打算买,他就构不成对跑车的需求;另一个普通打工者,非常喜欢跑车,但是没有支付能力,同样也构不成对跑车的需求。 只有主观上有买跑车的欲望,客观上又具备购买支付能力的人,才构成对该跑车的需求。 明白了供给与需求,生活当中的一切经济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如在生活当中有两个经常可以看到的原理: 第一个供给定理:在一定条件下“商品的价格越高,供给量就越大”; 第二个需求定理:在一定条件下“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 综合这两个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调节价格就可以解决供给者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相等,达到双赢的效果。 本节内容有些不太容易理解,供给与需求,不单单是一个卖,一个买,他们的产生必须要符合上述条件,才能达成供需关系的成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