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员问: “老师,我家孩子胆子特别小,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总说床下有怪物。我反复告诉她,床下是没有怪物的,还带着她一起看了床下,确认床下并没有怪物,可是还是没有效果,怎么办呢?” 很多孩子在两岁左右就开始出现想象力的萌芽,他们可以把自己所看到的和理解的事情在大脑里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认知。学龄前的小朋友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区别,比如他们在绘本中或者电视里看到了怪兽,就会认为怪兽就是事实,进而就会想象怪物藏在自己的房间里。 当孩子向你求助的时候,他是在寻找支持他的力量,希望爸爸妈妈能理解他的恐惧,这甚至比解决这个恐惧本身更重要。当你说这世界上没有怪兽的时候,就相当于否定了孩子恐惧的情绪,这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我们可以想一下,当孩子跟你说:“妈妈我肚子疼。”你说:“不疼不疼哦。”这有用么?孩子就不疼了么? 同样的,如果孩子跟你说:“妈妈我害怕。”你说:“不怕不怕!”这也基本没有什么用。 与其否定,不如认同 我们要先认同孩子的恐惧,让他知道自己的恐惧是被接纳的。 你可以说:“宝贝觉得屋子里有怪物,所以很害怕。嗯,这是挺让人担心的。” 接下来,你要让孩子感觉你们是同盟,你们可以一起来面对恐惧。 比如一些妈妈会像这位学员一样,鼓励孩子或者带着孩子检查床下、衣柜里是不是真的有怪物,以打消孩子的恐惧感。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个方法对部分的孩子很有用,但对有一些孩子可能效果就不那么明显。 那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把怪物“人格化”。孩子的恐惧来源于未知,当我们引导他把抽象的怪物和孩子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时候,就等于给了恐惧一个出口。 比如,你可以问他:“怪物是什么颜色的?它喜欢吃什么呢?它喜欢什么玩具呢?它会不会听妈妈的话呢?它的妈妈会不会让它晚上要早点睡呢?”等等。 引导孩子把怪物描述出来,越详细越好。把怪物变成我们的同类,最好是和孩子一样的宝宝,当孩子意识到怪物也要听故事,也要喝牛奶,原来是很乖的一个宝宝时,孩子的恐惧就会慢慢消除了。 其实,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他们恐惧的东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0-12岁孩子都恐惧一些什么。这样我们就有的放矢,能更加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 0~2岁 怕大的噪音,尤其是突然的大噪音(比如,暴风雨、吸尘器、搅拌器、吹风机、烟花、气球爆裂、警报器、马桶冲水等的声音) 怕与你分开 怕陌生人 怕穿特殊服装或戴面具的人 怕虫子、狗、鸟等动物以及体型庞大的动物 怕便便(很意外吧) 怕洗澡(担心浴缸排水会把自己被吸进去) 怕任何超出其预测和控制能力的东西(可预测性会给孩子一种控制感,任何不受控制的东西都会让孩子焦虑不安,比如,他想要一块饼干,而你掰成两半给他,他可能就会大哭) 3~6岁 怕与你分开 怕动物(与之前相比,对不可预测的生物,孩子会多出一些奇妙的想法,比如,它可能会抓我的眼睛,会咬我手指等) 怕怪物、鬼魂、女巫,怕坏人(担心床下住着怪物,担心小偷与床下的怪物交朋友来伤害自己——想象力蓬勃发展,又很难说清现实与想象的区别) 怕黑(会把黑暗中的阴影想象成怪物) 怕迷路 怕做噩梦 怕影视、书中恐怖的主题 怕老师生气或失望(孩子不太明确学校的规则和期望,会担心不小心犯错) 怕生病或受伤 怕天气变化(暴风、雷雨、闪电等) 7~12岁 怕黑(怪物、女巫、鬼魂、阴影) 怕被单独留下 怕生病或死亡 怕自然灾害 怕考试 怕被同伴拒绝、嘲笑 会担忧社交和未来等成长主题,也会通过迷信的方式来预测未来,以减少自身的担忧。 怎么样?没想到孩子的成长中有着这么多的恐惧吧! 其实恐惧是我们的情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大脑中有个处理感觉和情绪的组织叫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脑的警备部,永远都警觉着有关威胁的信号。 人在面临危险、感到恐惧时,杏仁核和相关的神经网络就会被激活,让我们的身心同时进入高度警觉的状态,以便随时应对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在恐惧面前,我们会迅速启动体内的自我保护系统。 我们作为父母,能够做到的就是,任何时候都去接纳孩子的恐惧,不以我们成人的立场去否认孩子的感受。 同时,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给孩子规律、稳定的照顾,能帮孩子建立起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任。由此发展出来的安全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后呢,不要强迫孩子勇敢。和孩子结成盟友,和孩子一起去了解他恐惧的事物,一点一点去接触和靠近,慢慢的,孩子对他恐惧的东西就不那么敏感了。 今天的答疑就到这里,我是朝华。在育儿和成长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可以在文后留言给我们,我们会选取点赞最多的问题进行答疑。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朝华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