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茶境 2019-05-14

——记著名艺术家、风景油画大师刘狄洪

🔸 文/吕胜明

🔹 鱼塘边的水竹 常德汉寿新兴 61×47 2003年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郑板桥先生题画对联,如果用在刘狄洪先生身上,我更感觉到恰如其分,是对其作品、人品的高度概括,两者兼备,相得益彰。

刘狄洪,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父亲刘叔秋是国民党时期的将领,亦是书法家、大画家,母亲尹时英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刘狄洪幼承庭训,诗礼传家,痴迷书道,乐于绘事,精于金石。并先后进修就读于湖南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良好的家庭熏陶和专业学习,使刘狄洪在艺术创作上走出了一条临摹、写生、创作的艺术之路。

🔹 秋荷 40×50cm 2003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其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大自然给予艺术家的是灵感、是激情、是创作的源动力,刘狄洪深谙其中写生对艺术家的影响,毅然走出画室融入自然,从自然中寻求艺术的真谛,在从艺五十余年的时间里,只身一人数几十次深入到湘西、四川等原始森林保护区写生作画,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原生态自然风景油画。刘狄洪先生做到只要是眼中的物景,均成为其笔下素材,而尤以画竹而见长。

🔹 金秋急流 湘西 160×114cm 2005年

35岁以前的刘狄洪以中国画为创作方向,当水墨元素不能更好的诠释其绘画语言时选择了油画,将中国画特有的“浓淡湿干焦”与油画的光感、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相结合,创造出了适合自己画风的中国油画,其画作多为写生作品,一气呵成,无论是深涧幽居中的茅屋、灵动的家禽、欢快的流水,还是碧翠的荷塘、小鱼戏鸟儿鸣,都具有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艺术的核心是修养,是慑人心魄的情感富于哲思地采撷和宣泄,艺术是内心的外露,是情感的交激,也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刘狄洪先生从竹中拾得人生的韵味,体会到独特的生命之约。竹是他的人品的外化,也是他一生绘画的追求,他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对竹的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满怀最质朴的艺术感召力,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怀,做到“胸有成竹”,风中竹的绵延,雨中竹的挺拔,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作品中的竹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竹密时遮天闭日,竹疏时月朗星稀。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 树正在风光 九寨沟 73×54cm 2005年

刘狄洪先生并不只囿于绘事,而是多才兼备。做美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桃李满园;做包装设计,将嫦娥奔月的题材运用到常德酥糖,让中国耳熟能详的故事有更深的延续。

🔹 鱼塘边的小屋 常德花岩溪 70×50cm 2003年

家学、师承、勤奋、执着、品质、修养,这是成就他绘画创作巅峰的基石,更基于他用深情笔墨叙写着自己大写的人生。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板桥先生寓意深刻的题画诗一语双关,也正是刘狄洪先生作品的和对其人品的一种写照吧。

(作者吕胜明系著名书画评论家)

刊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神州杂志,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