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内孤品——弘治通宝当十

 闻道山人 2019-05-14

本文转载自 苏晔《苏晔中华古币春秋》 。部分图片源自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明朝在永乐、宣德以后,大概有七十年左右没有铸钱。特别是在正统(英宗朱祁镇年号)年时,为了推行宝钞,因而禁止用铜钱。天顺时,又准许铜钱行用。成化时,还致力于铜钱的流通,但那时由于宝钞跌价,私铸又很盛行,民间多使用白银,许多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也使用实物货币。因此,在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个年号,也就是三个皇帝期间,都没有铸过钱。

弘治通宝小平母钱   天眷堂微拍52530元成交  

到了孝宗(朱祐橙)弘治年间,也不是马上就开始铸钱。一直到他在位的末年(在位共十八年),即弘治十六年才恢复铸钱。铸一种叫“弘治通宝”的小平钱。那时铸量很少,也未按定额完成,流通很不顺畅。官吏的薪俸,开始发给弘治通宝。收税时有一半可以缴纳洪武、永乐、宣德钱,一半要缴纳弘治钱。

 弘治通宝小平    天眷堂限时拍1500元成交

弘治通宝小平(异书昂宝,稀见)  古泉园地3330元成交

孝宗是宪宗第三子,他算是一个有为的皇帝。即位之初,就斥逐宪宗时一些佞臣、太监、外戚,论罪谪戍千余人,起用了一些正直的官员。禁止宗室、勋戚请田土和受人投献。减供御品物,停省工役,及时赚济水旱灾害。他本人也洁身自好,与皇后琴瑟专一,终身不近嫔妃。特别还为在正统年间抗击蒙古瓦刺军入寇京师,后又含冤死去的于谦赐予谥号,并为他建立旌功祠。

弘治通宝折十   现藏国家博物馆

弘治通宝除小平钱外,还有一种弘治通宝光背折十大型钱,可能是初铸的试样钱。20世纪30年代,钱币学家郑家相得到一枚弘治通宝折十大钱。正值丁福保编完《古钱大辞典·拾遗通检》,郑家相将此钱的拓片寄给他。丁福保当即制版,附印于书后,并称此钱为“海内孤品”。                                                 

郑家相自己也说:“弘治大钱出自北地(未讲具体地点)。色泽至佳,一无可疑。比诸洪武大钱,形制大小,在折五、折十之间。似亦当十钱。比诸弘治小钱,文字、铜色无一不与之相联,决为同时钱,询属创见之品也。”他还说:“明代制钱惟永乐、宣德、弘治三朝未见大钱。今日得此,足补史志之遗焉。”

这枚大钱,后来归藏泉家罗伯昭。他在戴葆庭《珍泉集拓》中说:“弘治大铜钱,色泽极美,文字与小平如出一手。郑先生获自北方,余以景和向足斋(戴葆庭,字足斋)易得。”那时,另一钱币学家曾劝藏泉家陈仁涛留下此钱,陈未听。说:“今归伯昭,物得其主,可喜也。”

罗伯昭得此钱后,曾在《泉币》杂志上发表一文,对弘治大钱进行了分析。他说:弘治大钱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揣测新钱初铸,必然效法先朝。先朝的大中、洪武大小五等钱,铸自盛世,不可能偷工减料。此钱实为前承大中,后启嘉靖之钱。细审此钱,铜质精良,制作端重,当是出自官炉无疑。背无文大概是仿大中钱式。他还说:此钱文字颇似弘治小平钱“连水”(即“治”字三点水,后两笔相连)的那一种,而雄放过之。

本文转载自 苏晔《苏晔中华古币春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