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虚类 主要是指肾阳虚,命门火衰,阳气无根,虚阳上浮所致的上热下寒证。如《医学心悟》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卞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原。如八味汤之类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论喉证原有因下焦虚寒迫其真阳上浮致成喉证者,宜治以引火归原之法,洵为见道之言“。《简明中医辞典》则明确指出:引火归原为治疗肾火上升的方法。肾火上升表现为上热下寒之证,可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之类以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调,虚火不升。 2.阴(邪)盛类 主要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上)所致的内寒外热证,即真寒假热证。如《外科证治全书》说:“咽喉之地,尤为亟证……顷刻而痛难忍,实系寒生(寒生者,阴寒也。外象似热,内系真寒,治当引火归原,如方中桂姜汤、归源丹是也)。”(桂姜汤:肉桂、炮姜、甘草;归源丹:大附子蜜炙,含服)。《咽喉病》也说:“烂喉有阴盛于下,逼阳于上,宜用桂附者。”近年,《治肾研究》亦云:“阴(邪)盛格阳于上,则火不归原……以附子驱散下焦之阴寒,则上焦浮游之火自降,此固可收引火归原之捷效……”。 3.阴(正)虚类 主要是阴精亏损,肾水不足,以致阴不涵阳所出现的种种虚火证或真(阴)虚假(阳)实证。如《外科正宗·咽喉论》说:“午后痛者属阴虚,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桔梗、玄参,如服不效者,必加姜附以为引导之用,亦为佐治之法也。”又《石室秘录》云:“阴蛾之症,乃肾水亏乏,火不能藏于下,乃飞越于上……惟补阴虚,用引火归原之法,而痛顿失也。”近来,亦有报道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肉桂、附子各2-3克,治小儿水亏火旺阳强者。 REF:李凡成. 关于引火归原[J]. 中医杂志,1985,05:76-77. 整理丨王德福 图片丨菟丝子
|
|
来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