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研究小组:渔夫;审校编辑 | 悠悠 濛濛 本文是针对论文《全特质理论:研究人格结构与过程的综合方法(Whole Trait Theor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examin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process)》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19年2月发表于《人格与个体差异(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作者为Eranda Jayawickreme , Corinne E. Zachry, William Fleeson(美利坚合众国维克森林大学)。 理论提出背景:社会认知理论与特质论之争 特质论方法认为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非常高,并认为特质是理解个体人格最好的方式,而且大五模型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特质论虽然可以可以很好地描述个体差异,但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呼吁解释性格特质的起源、它们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行为差异的。许多研究表明特定特质和特定行为相关,但是并没有解释特质如何转变成行为的。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情境理解(即个体如何感知情境)的社会-认知机制是了解个体人格的最好的方式。并指出特质的显现(即由特质导致的行为)表现出不一致性,比如,有的个体有时表现出高尽责性,有时又表现出低尽责性。既然行为的一致性很低,那么用特质来描述个体就不准确,该理论认为应用社会-认知单元(个体对情境的编码方式、期望、计划、目标等)来描述个体差异。社会-认知单元是行为的起因,而社会-认知单元对情境的变化很敏感,所以行为也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虽然社会认知方法可以解释人格变量,但不能明确的解释个体差异。无论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个方面,社会-认知理论都认为是社会-认知机制(如编码方式、期望、规划、目标)之间的不同造成的。这样的理论只适合用做解释。 为了使社会认知方法真正全面,它们需要对人格进行描述性描述来解释。全特质理论(Whole Trait Theory,WTT)的目标是通过将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传统理论结合到一个统一的观点中来纠正这两种观点的缺点,这个统一的观点包含了人的内在可变性和一致性。 全特质理论 WTT是一种研究人格的方法,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解释性格特质如何转化为日常行为,从而解释人格结构和过程。具体来说,WTT将从特质的描述性和解释性方面区分为整个特质的不同方面。特质的解释方面包括认知-情感-动机系统,它塑造特定情境下的信息处理过程,进而导致特质的描述性方面捕捉到的情绪和行为模式。特质的描述性方面在这里被定义为那些人格状态的特定人格特征密度分布通过整合社会认知和特质两种方法,WTT将两种基本的人格研究方法统一为一个模型。 全特质理论的核心原则 1)对特质的描述最好是用状态密度分布。大五人格模型提供的对行为的总结描述是不完整的,并没有表明具有特定特质水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该特质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密度分布方法认为个体可以用人格状态的分布来描述。这些分布是广泛的,因为人们会以有意义的方式随时改变自己的个性;但是个体之间的分布在它们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上是不同的。这种对个体的描述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行动,或者说是人们的动作轨迹、特质显现的轨迹,而不是性格标签。 2)需要对大五人格模型进行解释说明。全特质理论以大五人格模型为立足点,大五人格模型不能仅限于给出人格描述,还应给出内部机制。此外,既然个体差异会是稳定的,从逻辑上意味着这些个体差异必须有某种解释。这一论断得到了许多其他人格心理学家的广泛认同,他们都在寻求对性格特质的解释。 3)在大五人格模型中添加一个解释性的描述后,特质就分为两个部分:描述部分和解释部分。这两个部分是不同的实体,但是可以连接到整个特质中,解释部分是描述部分的原因。特质的解释性一面导致特质的描述性一面。 4)WTT提出特质的解释部分由社会认知机制组成。由于描述部分是由解释部分导致的,所以可以利用描述部分的特质来推断解释部分的特质。社会认知机制解释了可变性,也可以解释稳定的平均值,因此它们与特质的描述部分(定义为状态的密度分布)与大五模型相关的证据相吻合。大五人格模型给出了特质的描述,社会认知理论给出了特质的解释,大五人格模型是社会-认知理论的结果,社会-认知理论是大五人格模型的原因,两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兼容。 5)人格科学的研究应侧重于识别构成特质解释力的社会认知机制。状态可变性可用于发现状态的原因,以确定特质如何在实际行为中显现。解释状态的可变性可以揭示性状的产生机制;至少揭示一个预测变量与结果状态之间的系统关系。这种产生机制将是特质的解释性方面的一部分,就像解释特质内容如何在行为中表现一样。 全特质理论和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人格的改变主要是由于状态表现的结果。在这里,重要的是区分什么解释了特征的描述性部分的变化,什么解释了特征的解释性部分的变化。个体受到目标的激励,并对其情境特征做出反应,以改变其状态的表现形式。这些状态是由社会认知机制决定的。然而,表现出来的状态有其后果。例如,人们为了实现目标而改变他们的状态。当这种目标追求成功时,这可能会导致个体密度分布的变化,因为状态的变化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当状态的变化导致不同社会认知过程的输入、中介和/或输出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就会导致长期的变化。当状态的结果发生变化时,特质解释方面的这种变化是可能的引导人们渴望改变自己的长期表现,认为这种改变是可行的,并使这种改变成为习惯。 将全特质理论应用于大五模型之外:道德特质的例子 我们注意到一些关于将WTT应用于大五模型之外的考虑。值得注意的是,WTT的经验证据主要涉及大五模型,而不一定涉及其他特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推测了将WTT应用于道德特质(或美德)的合理性。最近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一些道德方面的优点似乎包含在“大五特质”之中。包括谨慎、可靠和同情在内的道德品质似乎与责任心和亲和力的品质相结合。因此,基于“大五”理论的研究至少对某些美德有明确的启示。 并且,使用WTT来评价道德品质符合我们对大多数日常道德品质的直觉。WTT为检验道德思想、情感和行为(道德特质的描述性方面)的各种机制(道德特质的解释性方面)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为解释许多道德特质提供了机会。 WTT在干预中的可能应用 促进福祉的干预措施:多项经验抽样研究证实,当参与者表现出外向时,他们感到更快乐。无论参与者通常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这种干预都是有效的。这些研究的结果对促进幸福感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表明个体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他们的外向行为来提高他们幸福感的各个方面。 逆境后积极的人格改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创伤后成长(post traumatic growth, PTG)的文献报道称,一些人在经历个人逆境后仍在继续成长和发展。PTG被定义为“在与极具挑战性的生活环境的斗争中所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PTG关注的是如何克服消极事件,以及个人逆境如何成为积极成长和发展的跳板。 PTG相关的人格特质是对经验的开放、外向性和亲和性。因此,促进开放、外向和/或愉快的状态可以导致个人逆境后积极的心理变化。虽然这些推测需要通过仔细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但这些干预措施可能会帮助个体在经历逆境后,在相关的生活领域中以行为方式形成这些特质。举个例子,研究人员可以识别外向性的相关行为表现,然后帮助创伤幸存者制定这些行为,以探索成长的机会,并从他们与困难事件的斗争中提取意义。 叙事策略是一种强有力的人格机制,可以成为增加人格改变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Eranda, J. , Zachry, C. E. , & William, F. . (2018). Whole trait theor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examin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proc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0191886918303775-. 解析作者: 渔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