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的认知理论评价

 星晨炼 2023-02-26 发布于浙江


一、理论优势
与其他人格理论不同的是,
认知理论偏重于 个体对情境的认知,
用认知结构 来解释 个体行为上的差异,
这远远超过了 简单地将 人格特质 进行归类或描述。

在人格建构过程中,
认知理论家 既不单纯强调 主体的作用,
也不单纯强调 环境的作用,
而是认为 人格
是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

如今用于解释个体差异 的大多数认知结构
都已经被 大量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所证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格的认知理论 扭转了 人格心理学长期忽略认知因素的影响,
符合当前心理学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更为可贵的是,
认知理论看到了 人格与认知之间的双效互动作用,
不仅从认知的角度 解释了人格的差异,
还用 这种差异 进一步指导、认知人格。
|
人格的认知理论 形成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念,
这些思想和观念 借助于经验的研究方法 不断得以发展,
特别是根据研究发现,
原型和图式的概念不断深化。

研究者不仅将这些概念加以具体应用,
而且还通过经验调查 来解释人格现象。

人格的认知理论家确信,
他们的观点能够对特质论 在解释
为什么特定的人会表现出特定的人格特征时
起到推动作用。

除了证明 特质和预期行为相关外,
认知论者还用认知结构解释了
行为中 稳定的个体差异。

其重要之处在于,
特质 也可以解释为 信息加工中稳定的态度。

人格的认知理论评价:理论不足
|
或许是人格的认知理论 尚处于发展初期,
还没有形成一个 清晰的模型
来组织和指导。

其理论与研究 相对于实验研究来说,
人格认知理论中的 许多概念含混不清。
这是人格认知理论常受到的批评。

人格结构 或 原型
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仅有一些含混的概念,
又如何证实它们 在行为中的影响,

某些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回答,
但与人格理论家的某些结构相比,
认知的不确定性 可能使人更加费解。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
用这些含混的概念 说明行为中的个性差异 纯属多余,
例如,
行为主义者声称
他们可以用较少的结构 去解释同一现象,
图式 或 原型 的引入也许是多余的。
它们犹如在理解人格的过程中
给人造成迷惑的障碍物。

根据简洁性原则,
认知理论家有责任使用更简洁的方法
阐述他们的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