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把孩子当工具!研究证实:控制慾愈高的父母,儿女永远无法独立

 老實修行360 2019-05-14

文 / 鲁皓平      2019-05-133


每一对为人父母的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飞黄腾达,冀望在各式安排的教育和薰陶下,在人生中大放光彩。然而,揠苗助长、过度管教、总是希望儿女跟着爸妈期望走的生活,却其实从未想过,孩子真正想要的未来。

教养的问题左右着一生,过度控管也让下一代永远无法真正独立,《自我驱动的孩子》(The Self-Driven Child)一书作者、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William Stixrud)便从他多年来的经验研究、分析,找出了每一个家庭,在生命中应该给予孩子的正确位置。

1、了解控制权

真正的控制,并不应该是把孩子永远的掌握在手中,而是透过辅佐和建议的角度,从一个有经验的立场去指引与领导。

在专家的研究中发现,有太多的父母忧郁、焦虑,都与孩子不听管教有关,但他们却不知道孩子也背负着极大压力。

他认为,两代之间的相处就应该像是个「零和遊戏」,即一方有所得,其他方必有所失,如何相互应对、协调非常重要,过度管教或彻底放任,往往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千万不要成为所谓的「直升机父母」,这意指过份照顾、担忧、关心孩子的爸妈,他们就像个直升机,孩子走到哪就飞到哪,侦查孩子的行踪、避免危险,以便随时当个空降部队解围。

但如此「追求完美」的做法只是让孩子更忧郁、焦虑,小孩未来也会对人生感到不满,这类充满控制欲的家长往往不能听进他人建议,直到发现错误已来不及挽回。



2、做你孩子的顾问

专家强调,「我们建议世上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把自己视为顾问,而不是孩子的主管或老闆、雇主的角色,那都只是你一厢情愿的想法。」

作为一名顾问,你的角色不是强迫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或限定对方一定要怎么做,而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帮助孩子理解他自己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

「家长们都应该意识到:这是孩子的生命,而不是家长的生命。」

毕竟无论如何,父母的生活经验总是比孩子来多,也从过去的歷练中汲取教训。
父母的作用是提供帮助而不是强迫帮助;

不是认为一切都太重要而不容许失误──
有时候犯错也是好的,这样孩子才能够从错误中成长。



3、让孩子自己练习做决定


专家建议,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有自己的决定权,就像是从小问「你要穿红色衣服还是黄色衣服?」并试着让他们自己选择。

比起自幼就帮孩子决定好生活中的所有大小事,倒不如让他们练习替自己的人生做主,因为在未来势必有科系选择、职业兴趣等更大方向的考验,父母应该在这些选择上指点,而不是强迫──否则若过得都不是孩子想要的人生,他们可能永远没办法独立。

「直到孩子上了大学或真正成年,就能真正放手让他们决定。」专家说,
「对孩子真正有用的帮助方式是尊重他们,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有自我的目标,在父母的支持下,在心底会更加安定。」



4、父母要当个安定的存在

专家说,当一个领导着没有焦虑或忧郁的情绪时,他所引领的团队往往会比较成功,因为当保持冷静时,遇到任何状况都应该能沉着应对,特别是在孩子茫然、无助、恐慌时,一股最坚定的力量。

焦虑往往具有传染性,若能稳定思绪、引导明确方向,对孩子来说是无比大的助益。
「当失败时鼓励孩子继续坚持下去,他们也许会持续努力,这对比考低分后就责骂的影响,结果会差很多。」


5、学歷永远不是一切

无庸置疑,对于某些家长来说,孩子的学歷是他们此生最在乎的事情,传统认为考了一个好学校不仅对名份有帮助,也是家庭亲戚们在茶余饭后小聚时,最能引以为傲的议题。这让孩子总是被父母逼着读自己不想念的学校。

专家说,「这一切都是妄想,绝对不是进了一个理想中的大学后,代表这个人未来就必定会成功,而成功的定义更绝对不是用学歷来论断。」

这刻板印象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文化、一部分来自于父母,这导致许多孩子背负着极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对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他强调,父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健康的大脑,和引导孩子维持强烈的自我意识
绝对不是把录取名校与否当作幸福指标,甚至是成功人生的黄金门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