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没有人为的干预,它也会存在。在敏感期里,孩子会以惊人的吸收能力,感知周围,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 作为养育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契合敏感期发展的环境,然后,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而不是给他各种揠苗助长的训练。
在儿童发展的某一阶段,他会对环境中的特定事物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直至他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某种能力获得发展,随后这种热情和动力会消逝。
当孩子处于敏感期时,他会对某件事物或某个行为表现出特别的关注,他会主动观察、靠近、重复。
没有孩子会错过敏感期,敏感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没有人为的干预,它也会存在。为了生存,孩子会自己吸收需要的信息,发展出必备的生存技能。
能让我们理解孩子敏感期的行为,不加以阻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最大自由的成长空间。 敏感期的出现,是为了帮助孩子掌握生存的能力“敏感期”这个词,最早是由荷兰生物学家佛里(Hugo de Vries)提出的。他观察到蝴蝶的幼虫,天生对光敏感,孵化出来之后,它会朝着有光的树枝顶端移动。 那里有最嫩的树叶嫩芽,正好能满足幼虫脆弱的消化系统。对光的敏感,帮助它找到嫩叶,得以生存。不过,这种敏感性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当幼虫渐渐粗壮长大,已经可以消化整片叶子的时候,对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后来,生物学家在其他动物的成长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将这种“敏感期”现象定义为:生物体成长的时候,会拥有一些特别的感觉力,这种感觉力是为了让生物体获得某种赖以生存的特质,一旦获得了这些特质,这些特殊的感觉力就会消失。 100年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敏感期存在。孩子在这些阶段里,会以惊人的吸收能力,感知周围,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 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指出,在儿童发展的某一阶段,当特定的敏感期出现时,他的内心会产生一股无法遏制的驱动力,驱使他对环境中的特定事物产生主动探究的特殊兴趣和热情,直到他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某种能力获得发展之后,这种热情和动力才会消逝,进而转向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到来。 敏感期有三个特征 — 关注、重复、消失当孩子处于敏感期时,最显著的表现是对某件事物或某个动作表现出特别的关注。他会主动观察、靠近、重复,例如语言敏感期时,孩子会对成人的对话特别关注,喜欢重复说某个词汇,喜欢重复听某个故事。 在感官敏感期,有一段时间,孩子的口、手特别敏感,他会把一切能抓到的东西都塞进嘴里,这是他在用触觉、味觉来感知周围的世界。 敏感期的另一个特征是会有爆发的现象,而且最终会消失。比如动作敏感期的高峰期会出现走路的频繁现象,即便跌倒,还是继续走;语言敏感期的高峰期会出现孩子的词汇量突然增加。 每个敏感期都不是独立出现的,不必对号入座尽管每个敏感期的爆发时间点有所不同,但是这些敏感期都不是独立出现的,因为孩子的任何一种技能发展都不可能独立进行,小婴儿的语言要发育,离不开听觉,动作发育离不开触觉和视觉,秩序感的发育,更是与他对其他事物的敏感密不可分。所以,对于敏感期,我们不能割裂地看待。 没有孩子会错过敏感期,请勿焦虑蒙台梭利之后,又有很多人对敏感期进行了研究,把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敏感阶段更加细化了。深入研究原本是件好事,但是,一部分由于研究者过度夸大,另一部分源自商家的利用,导致父母对于敏感期过于“敏感”了,生怕由于自己的不小心,导致孩子错过了敏感期,使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事实是,没有孩子会错过敏感期。 要知道,敏感期其实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正是由于人类出生后,绝大部分生存技能需要后天学习得来,所以,大自然给于人类的孩子这些敏感阶段,让他们在特定的时期内,能对需要掌握的技能持有特别的敏感、高度的让他们能在某个阶段快速地掌握生存必备的技能,这是大自然的安排,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蒙台梭利发现敏感期之前,千百年来,人类的孩子没有一个错过了敏感期。所以,我想请父母放下焦虑,敏感期是大自然的恩赐,每个孩子都会得到。 了解敏感期,让我们更懂得顺其自然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知道敏感期?这也是蒙台梭利想到的,我们知道了孩子的发展规律,那作为养育者,我们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蒙台梭利的答案是:顺其自然,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 敏感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没有人为的干预,它也会存在。为了生存,孩子会自己吸收自己需要的信息、发展出生存技能。 如果说作为养育者我们能为敏感期的孩子做什么的话,就是提供一个契合敏感期发展的环境,例如,他什么都往嘴里放,那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充分体验“用嘴认识”的过程。 他开始对秩序敏感,给他宽敞的空间,让他能给玩具小车排队……然后,给他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而不是给他各种所谓的训练,那只会是揠苗助长。 另一个需要了解敏感期的原因是,如果不了解,很多孩子在敏感期的行为,可能会被认为是“毛病”,例如孩子反复做某个动作,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得了多动症,假如我们了解了这就是敏感期的表现,我们会耐下心来,等待孩子的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