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一个笑话,长期被愤青霸占的某论坛里有一则帖子,“国产北斗导航模块已开发成功,是中国人的顶起!”,下面的跟帖众说纷纭,更有甚者说到,就算比GPS贵100倍我也会买。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而对于残酷的商业市场,北斗导航模块必须要提供更多连接更迅速的信号卫星数量,或者更低的成本入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如果走进4S店有顾问推销一台装载全部国产零件的汽车但要价2倍与普通零件车型,还会有上述的热血行为么?毕竟商业逻辑就是利益最大化,如果不能保证新产品成本更低或技术更有优势,为什么要冒着更迭的巨大商业风险呢?庞大的商业帝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老产品运营多年质量稳定,而新产品上没有通过长时间的市场检验,想想就不划算。 关于成本问题,日本人想的是比较清楚的,这和地缘政治方向有关系,日本地处海岛,本土资源并不丰富,在全球的汽车竞争环境中发展相对欧美较晚,所以市场定位放在了欧美车型之下,更偏向于经济家用。经济家用的特点就是更高的性价比,在这个前提下,日本的汽车产品就只能在油耗和产品实用性和质量方面下功夫,比如内饰的材料,即使皮革提供的舒适性和手感是不可比拟的,但是成本的缘故只能选择工程塑料,但是在工程塑料的层面上还可以下其他功夫,比如持续改进产品的工艺,让工程塑料也不再硬邦邦冷冰冰。 别说日本,欧美国家的汽车产品近年也在牟足劲在成本上想办法,某众就在几年前开发了一套MQB平台计划,让旗下所有的车型开发基准都得到统一,相同的产品节省开发费,也节省设计费用模具费用,而且在物料成本上的下降也是显著的,他使得所有供应商零部件的开发制成都实现了统一,从而避免某家零部件一家独大,当大家都更容易被互相替代的时候,谁也不敢再隐藏过去那些丰厚的利润了。 产品制造终端的成本下降给整个市场带来的好处就是,终端的售价逐渐走低,高端产品平民化,消费增长,市场占有率上升。 国内企业对于成本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北方的企业相对从容,帝都某国企汽车工业对采购价格通常不敏感,以致于我们报价多少钱他就定多少钱,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过程。尽管看起来大家都轻松,但是真的要上市的时候这个集团才傻眼了,原计划上一代车型销售完毕就启动量产下一代新车型,然后就是这样对成本不在乎的态度(有没有新技术或者可靠性做支持),导致有“一大批”库存车在经销商处滞销,反复开会讨论后决定暂停新项目的上市。不过好在国企和私营单位做事还是有区别,该公司最后决定用这批库存车辆来抵偿所有零部件供应商的固定成本投资。 我们仅仅提供了一个不足100g的产品,模具投资在14W左右,但是报上去30W,批复了28W,用4台配置可笑的车型来抵扣(大家都有招数)。车到了以后,工程师开出去试驾一会后视镜就掉下来了,再问问其他供应商提车的情况,加完油还没开到家就扔路上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当下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商务和质量方面能做成这样也是不容易,在某利恨不得让供应商贴钱供应商品二年后还要10%降本的时代,在这家企业的项目上,笔者所在的公司账面毛利能做到30%还要多,不过这种馅饼看似肥的流油,可惜根本吃不到嘴里。 某汽车集团看似无底线的采购策略,其实侧面也算是推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从宏观上来讲,我国的汽车工业是靠着外方的投资逐渐发展起来的,各个零部件供应商在华投资都是奔着主机厂配套和优厚的利润来的,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定价是由着性子来。但是某汽车集团逐渐掌握市场话语权和国内汽车工业慢慢的学习沉淀崛起市场竞争压力大了之后,产品的采购价格水平就会一降再降,和文章开头说到北斗GPS模块一样,后来者想要蚕食先锋者的市场,要么成本更低,要么技术更领先,要么质量更可靠。 这三个方向通常第一个最容易见效,第二个更需要积累,第三个是一种长期性系统和态度建立的结果。 主机厂倒逼零部件供应商改善成本,后者可能会更新设备,完善工艺流程,选择更优的下级供应商材料,或者研发新技术,无论是哪一个方向都会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流通性,有利于整体市场的繁荣。 更多的状况是,一流公司玩技术,错开产品定位,比如业内知名大佬B公司的研发一直领先市场最少5年,2009年他出售了一家认为不够赚钱的事业部,2014年的时候这家被出售的企业在某主机厂项目的净利润为30%。二流公司玩VAVE,和客户协商优化设计方案从而从设计端减少成本,双赢。三流公司喊供应商来对话,看看未来3年愿意降多少成本来获取新项目。再LOW一点的公司通过消减班车伙食员工福利来降成本。 从采购和SQE两个部门的配置基本就可以看出企业对于成本的态度,如果客户群体差异大,采购班子的人数一般都要多一些,毕竟针对2种不同的客户采用1套供应商体系难免出现过度设计和质量问题。引入供应商后如何管理也是一门学问,不同水平的供应商也不能用同一套办法管理,也需要更多的供应商管理人员。 最后,如果把关于成本的态度放在公司的运营层面看,你就知道,预期动辄涨50%薪水挖人留人,不如动动心思把食堂伙食弄弄好,团建工作充实起来,出行规则定的舒服一些,要知道在长三角的企业圈里存在这么一个怪相,大家都拿着大几十万的年薪,却不得不龟缩在气味难闻的饭堂看着老阿姨不带口罩拿一只破碗给你打一份又油又腻价值8块或者10块的外包午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