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燮《七言唐诗轴》

 百了无恨 2019-05-14

《七言唐诗轴》 郑燮作 轴 纸本  纵150.3厘米、横46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郑燮(1693—1765),清代画家,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知县。绘画尤擅兰、竹、石,师法石涛、朱耷,作品意境清新秀雅,笔墨细劲潇洒、纵恣奇峭。其画风对“海派”及齐白石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郑燮的绘画不仅有鲜明的自我个性特色,而且他的诗词、书法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人评“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马宗霍《书林藻鉴》引《松轩随笔》),对郑燮的诗书画艺术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赞誉。郑燮书法师法王羲之、王献之、黄庭坚等,也充分吸收石涛杂糅各体的书法创作观念,创造出了“六分半书”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六分半书”以楷、隶为主,将楷、草、隶、篆融为一体,并且用作画的方法书写,引画入书,从而呈现出“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写意画神韵,在书法艺术领域作出了大胆的创新。其书法审美意象具有浓郁的画意美感,为典型的“画家字”,在明清画家书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书风雄劲挺拔、清新亮丽。南京博物院所藏《七言唐诗轴》即为郑燮个性鲜明的“六分半书”作品。

  郑燮此诗轴写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三首绝句,即《岳阳楼》《有感》《过楚宫》,释文如下: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非关宋玉有微辞,直是襄王梦觉迟。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

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郑燮

  此幅《七言唐诗轴》在章法安排上由于运用“六分半书体”进行书写,掺杂了楷、行、篆、草的空间布局法度,变化多端,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恍如“乱石铺街”,给人造成极为强烈的节奏感和跳跃感。郑燮在《赠潘桐冈》诗中说:“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对其书法的章法布局给以了生动形象的说明。他充分利用隶书横向取势、行草潇洒流利的笔墨以及篆书凝练劲涩的笔意,在空间安排上形成既飞动又沉凝、既苍茫浑阔又古拙清雅的审美意趣,给人以相当强的视觉冲击力。尤其通过粗笔、浓墨以及强烈的大小、扁长字型加重了章法上动与静的对比,使得作品的个人面貌极为突出。

  郑燮此幅《七言唐诗轴》在间架结构安排上亦颇有特点。首先表现在隶书与行楷、篆书书体的运用上,字体的布局在主体上多扁长相间,结体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荡,隶书的笔意比较浓厚,兼有篆书和行楷书的笔意。其次表现在夸张的结体上,结字大小、长短、方圆、肥瘦不仅各具意态,态势方正、欹侧相兼,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力夸大其固有的字型特点,使字体更加长窄、宽阔和倾斜,形成强烈的对比。再者,在结体中融合了绘画尤其是文人画的造型特点,富有浓郁的画意。何绍基说郑燮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此作中亦可看出其书法结体、间架结构上的这一特点。

  《七言唐诗轴》也有着独特的笔墨特色。郑燮的用笔方法多样,笔画粗粗细细,行笔或拙实、或浑穆、或高古、或凝练、或沉厚、或秀润、或文雅、或飘逸、或潇洒,将书法诸体的笔法之美充分地呈现出来。郑燮在此幅作品中非常注重线条的质量,将隶书的波磔、篆书的中锋、行草的迅捷流动用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转、提按、顿挫,诸法皆备,并与写意绘画中一些笔法尤其是画竹之法结合起来,笔下线条呈现出绘画的意趣,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