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的天敌,就在你内心之中!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邓云斌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超明

 我从未像30岁这样感到焦虑:看着自己从一名后辈变成前辈,职位上却看不到上升的迹象;远离父母漂泊在外,父母却年事渐高、身体渐弱;拼尽全力凑够首付买了房子,开始长达30年的房贷生涯,同时又不得不面临着“顺势而为”的造人计划……

这些 “而立焦虑症”,逼迫着我只顾埋头向前“疯”跑,沉溺在每天的工作琐事与自身情绪的变化中,一边被辛勤工作的状态所“麻痹”而感到生活充实;一边看到那些成功的“身边人”,又投去羡慕的眼光,感慨机会的缺失、命运的不公。

一天,因为被上级责骂,又和妻子吵架,我站在桥上抽掉了整整一包烟。看着湍急的河水,竟然产生了“跳下去吧,一了百了”的念头。这吓了我一跳:我什么时候焦虑到这种程度的?为何我焦虑了这么久,却从没有意识到它们?

我发现,因为太久没有观察自己内心的波动与变化,我竟然不认识我自己了因为拒绝认清自我、拒绝反省自我,我逐渐成为情绪的“奴隶”,甚至差点被它“杀死”。

“不行”我告诉自己:“你需要做出改变。”

30岁,我开始了一场关于自省的修行”。

对标自省法

我们都能区分出“好”与“坏”。好的人、好的性格就像镜子,对照他们,自然能够知晓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我罗列出自身性格五大缺点

1

幻想多、行动少

2

行动拖延

3

嫉妒他人成绩

4

自卑与自傲并存

5

内心脆弱,受一点打击便轻言放弃

对照这些“症状”,我罗列出一些“药方”:如凡事有可行性就要立即尝试;提前事件的截止时间,防止“拖延症”;凡事要尝试5次以上才能放弃等等。

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对标自省法”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知到自身突出的缺点,若“对症下药”,对改变我们自身的行为习惯将会很有帮助。

生命之轮自省法

在查阅资料中,我也逐步思考,我该反省的是什么:

“我喜欢什么?”

“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我来说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信念、原则或想法?”

我问过自己很多问题,但它们宽泛而模糊,零散且不成系统。看似有用,实则几乎没有指导性。直到我接触了“生命之轮”,我找到了第二种自省的方法——“生命之轮自省法”。

“生命之轮”起源于佛教,表现了佛教理论中提出的因果报应之说。灵性和自我完善领域的先驱Paul Meyer据此创造出了现代的“生命之轮”,以供每个人实时审视自己。

“生命之轮”让我更加看清自己生命的原貌,去思考哪部分是重要的。当凝视着“生命之轮”,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为相应的部分打分,让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失衡”,该从哪部分去调节。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范式,创制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之轮”,找到对你来说最重要、最想改善的地方,填充进每个版块,督促自己进行改善。

“生命之轮”让我的自省更加系统、全面,能够跳出微观视角,从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三个维度去审视自己,让我往“更好的自己”又迈进了一步。

上帝视角自省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省,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些经常犯的错误和缺点,如拖延症、幻想症等都有所改变。但我发现,焦虑仍然在那里,对我“不离不弃”。

因为,哪怕改掉了再多的缺点和恶习,我的职位仍一时无法变动,父母的年纪依旧照常增长,那些引起你焦虑的事情被消灭了一部分,但大多仍在那里,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我发现:出问题的,是我的心。

如果说,解决问题是“必修课”,那么,看待问题则是“重点必修课”。

通过看《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找到了自省之“道”——我称之为“上帝视角自省法”。

首先,我尝试区分开“小我”与“大我”。让“大我”跳出自身以第三方角度观察“小我”的状态和与外在的联系。这就是“上帝视角”。

比如,当我们进入冥想状态,我们就能以第三方视角去观察自身的呼吸、脉搏;当我们产生情绪时,也能及时洞察情绪反应模式——去注意当下的这一刻,处于高度的机警和觉知状态。

通过不断的练习,壮大“大我”,让它时刻保持有意识的层面,再通过“认知自我——找到问题——加以改进”的模式及时调整自己内心的波动与外在的行动。

同时,我发现佛法与这种自省方法亦有共通之处,即教导我们“要跳出自己看问题,而不要过于沉溺在自我的情绪和感知中”。

以前我喜欢过一名女同事,但因为她有家室,我的良知不允许去破坏她的家庭,这让我一度十分痛苦。有时看见她和她爱人的亲昵状态,我十分难受,却不可与人说。

后来读了一些佛法后,我知道我所感受到的痛苦是人与生俱来的弱点和本性: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佛教“七苦”,是人之常态。

我开始有意识控制因 “求不得”而带来的一些苦痛。当妒意从心底蔓延时,“大我”就出现告诉“小我”:“不要沉溺在这种自我情绪中,与其暗地里小肚鸡肠,不如祝福来得更大气些。”

逐渐控制了这些情绪,我也逐渐走出了这段一个人的苦痛感情。

这一场“自省的修行”仍在继续。

改变所能改变的:反省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缺点,认清自己、完善自己;

规划所能规划的:反省自己人生的重要板块,哪些正在“失衡”,抓紧采取行动;

看清所能看清的:时刻注意观察 “小我”,不断学习认清自己、掌控自己。

现在的我,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焦虑:每天看得到的进步让我欣喜而充满干劲;而对于职位升降这些“无法自我掌控”的事情,我既逐渐学会努力争取,又逐渐学会淡然处之;既要在战略上藐视它们,又要在战术上重视它们。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金庸老先生这句话,现在读来,只融汇成四个字:莫向外求。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