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颖拓

 攒菁堂 2019-05-14
颖拓艺术是在民国初年由书画金石篆刻家姚茫父始创。姚华,字重光,号茫父,贵州省贵阳市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卒于民国19年(1930年),一生主要活动在北京,他在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方面都有很多的成就。书画造诣高深,并著述了一系列绘画理论,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行了较广泛的涉足,在近代美术史上,做出了丰富的理论方面的贡献。

中文名
颖拓
始创时间
民国初年
始创人
姚茫父
隶属
书画金石篆刻

简介
姚茫父先生取“泰山二十九字”残碑作颖拓,郭沫若赞为:“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郑振铎称为:“大胆的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姚茫父先生博览多识,先生对碑、版、古青铜器、汉石碑、魏晋造像的研究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他曾为陈师曾先生拟汉画像题词曰:“师曾善为汉画像石刻而变化于已,能以不美为美,盖纳妍妙于高古之中”。先生的画作曾为鲁迅先生收入《北平笺谱》,并赞为:“大盛则师曾、茫公···之时代。”无疑是对姚茫父先生创造的劳动高度赞扬。
‘颖拓’”。一般的传拓是先在要拓的原物上均匀地涂上墨、铺上纸,然后手拿软布在纸上轻轻地拂按。而张海若先生的“颖拓”则别具一格,他把要拓的原物放在一边,看着原物拿笔蘸墨在纸上画、抹、点、拓。作品与原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颖拓”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很受人们的欢迎。
关于颖拓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郭沫若说得最精辟。郭老在题茫父颖拓的诗句中说:“毡拓贵其真,颖拓贵其假。假则何足贵,君不见绘画。摄影术虽兴,画笔千金价。”他认为颖拓是一种绘画,是古今来别开生面的奇画。它能传拓本之真,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茫父颖拓就其临摹碑刻拓片一事而论,确已臻于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碑刻由于毡拓手法不同,因而具有许多面目与称谓,如乌金、蝉翼、刷丝、堆绒、朱拓、擦拓等。在他笔下,各种椎拓风格,都能表现到入木三分。而且较原作更鲜明更有精神。凡是艺术,几乎都是以假乱真,绘画、雕塑、工艺品无不如此。戏剧中的优孟衣冠,以男子扮女角,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是突出例子。郭老的话,不但道出了茫父颖拓艺术的真谛,也说明了艺术普遍规律。
颖拓也可以叫笔拓,而响拓也是笔拓的一种,故两者常易混淆。毡拓也叫椎拓,它的发生历史较早,与颖拓的区别较大。

区别
大致说来,颖拓与响拓、椎拓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各点:
一、碑刻拓片的形成,要经过四道程序,即双钩、上石、镌刻、椎拓。与真迹比较,必然大为损色。颖拓则可不费以上周折,直接从真本临写,较易保存神韵。所以姚茫父说:“古刻日亡日少,但摹刻辗转以笔授刀,以纸移石,神理易失。何如对临传真,能使孤本化身,留照人间。”
二、响拓只是双钩匡廓,填充墨色于文字的匡廓以内,成某一书迹的复本。对于先秦青铜器等古文物,响拓就无能为力,只能求助于椎拓。特别是古器物全拓,属于椎拓的传统绝活,但椎拓全形,花工费力,难度较大。若代以颖拓,则比较省便。且颖拓鼎彝全形,可补绘花卉,与绘画相结合,是其天然优势。
三、颖拓可发挥双钩对临的优势,视需要而加以适当的放大或缩小。大至立轴、长卷,小至册页、扇面,均无不可。不似椎拓、响拓,必须受客观实体限制,不能脱离所拓对象而有所变化。茫父颖拓作品形式很多,他的《广武将军碑》就是立轴,《秦·泰山残刻》则是一个卷子。他有一本如手掌大的册页,颖拓南北朝隋唐佛造像,佛像大小都差不多,可能在创作时是经过处理的。
四、响拓填墨于文字的匡廓之内,做到笔划和结体与真迹相似,便称能事。字外空白,概置不问。颖拓则相反,填墨于匡廓以外,须着力表现拓本黑底子的微妙变化,金石文拓本最显着的特点,即在于其黑底子上有断缺、锈蚀、残勒、剥落的痕迹,茫父颖拓的高超,就在于能把这些由材质和岁月造成的痕迹,表现得惟妙惟肖,毫无遗憾。这些斑驳陆离的痕迹,是无法用响拓双钩的刻板方法去完成的,如勉强用这种方法会使作品呆板而毫无生气。
五、颖拓青铜器全形,可表现器物位置的前后重叠关系,这是椎拓方法所无法做到的,这类颖拓的代表作,是茫父于1914年为庆祝父亲寿辰而作的《古欢图》,图中有壶、釜、豆、鐎斗四体器物、器中由陈师曾补绘花卉,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作者以高妙的手法,表现了器物体积、明暗与前后距离的空间感,约略具备西方素描的特点,又完全是椎拓拓本的格调和神韵。此种一纸多器的章法,椎拓、响拓是无能为力的。
颖拓的技法问题,茫父在《满君颂》的题跋中有所阐述。他说:“文章书画皆须从空处着眼,颖拓轮廓是书,笔墨皆在匡子外,所谓空处着力也。”匡廓外的一片墨底子,是颖拓的着力点,颖拓之拓,不是随便涂抹,简单地填空白,必须讲究笔法、墨法,他说:“以画法作颖拓,木石皆堪入用。此纸(满君颂)用米家山写法而兼用元人古柏点,万叶齐攒,识者自辩。《满君颂》略加浅墨濡毫取润,《任恭碑》纯用渴笔,以见变化”。所以,颖拓的填墨,并不拘泥于原作,不追求表面形似。他在颖拓《秦·泰山残刻》跋语中说到:“留观数日,双钩一本而归之,少暇则以墨按钩填出。”可见,他的填墨是没有原本对照的。笔墨驰骋,极为自由。但他既不依样画葫芦,也不是率尔操觚,信笔涂鸦,而是运用画家写山之法,点苔点叶,都能为颖拓服务。他用团絮,米芾用蔗滓,其理相通,都是一种创造中的迁想妙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