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方法

 屿之岸水之滨 2019-05-14
1

小学 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方法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

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方法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

1.借“六要素”概括
 

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时间”概括
 

有的叙事性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按时间的顺序说说每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从而大体把握课文内容。
 

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学生很快圈画出“‘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我引导学生简要说说每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再连起来说一说。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3.借“空间”概括
 

叙事性作品还包括一些游记,对于这类课文我主要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即游览路线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
 

经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最终确定了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根据游览路线说说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4.借“问题”概括
 

有些叙事性课文还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的探讨从而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如在教学《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问道:“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是如何发奋写《史记》的?”“发奋写作的结果怎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朗读课文,之后用简要的语言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最终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5.借“关键句”概括
 

有的叙事性的作品中就有能直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如《郑成功》课文的最后一句:“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又如《轮椅上的霍金》的一个过渡段也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二、品读重点句段,深化阅读感悟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样的要求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关键要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重点句段。
 

重点句段指的是对表现课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这样的句段主要包括细节描写的部分,作者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如何引导学生品析叙事性作品的重点句段以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呢?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1.自主中感悟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潜心默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思考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课文中心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关键词语,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如果是写人为主的文章,就要关注描写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以及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等。
 

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课堂上我选取了钱学森的三段语言,提出自学的明确要求:“读一读下面三段文字,在让你有感触的地方停一停、想一想、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有的学生在“我是中国人”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钱学森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有的学生从“诚恳地说” “日夜盼望” “终于”“应当”体会到钱学森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他把为祖国做贡献看做是自己分内的事,是一种职责,是天经地义的,等等。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交流和集体研讨环节更有话说,发言也更加踊跃。经过同伴提醒,教师点拨,学生们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认识相比较,总会获得一点灵感,得到一些新的启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2.质疑中探究
 

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课文的中心。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命令的,结果怎样。
 

《爱之链》一文中,乔依需要钱为什么又不要钱?通过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的讨论,学生的交流会更具广度和深度,也会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中心,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交流中提升
 

在引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交头接耳”的时间。
 

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对描写肖邦的词句――“悲愤欲绝”“倾注”“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以及对肖邦弥留之际的所说的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进行了交流、探讨,在交流中学生各自谈论了自己的感受:肖邦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音乐创作上,为的是解救自己的祖国;肖邦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临死的时候还想着自己的祖国……。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聆听别人的谈论,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更加感受到了肖邦的那颗炽热的爱国心。
 

4.朗读中升华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朗读,朗读可以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加深对词语和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教学中要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对课文的重点语段、关键词句进行自由大声朗读、同桌对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在不拘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有更深的印象,以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方法一

一、引言

叙事性文学作品主要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因素为载体,生动具体的写实为表现手法来叙述事情的功能,与其他写作文体不同的是叙事性文学作品比较抽象,侧重于反应客观世界的虚拟事物为题材内容,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部分文章都是叙事性文章。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效果,成为教学重点。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还能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的文学素养。
 

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材施教,构建多元模式的课堂

结合当前阅读教学工作现状,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的比例较大,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有限,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单一。
 

老师因材施教根据文章的不同文体展开教学,树立正确文体意识,理解文本,明确教学方法和目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而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按照科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流程,通过渗透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构建多元模式的教学课堂来,营造情景和氛围,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1.正确把握叙事性文章的六要素,提高感知,概括核心
 

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叙事性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脉络,概括重点。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取叙事文章六个基本要素概括总结;或者通过填写文章六个基本要素内容来概括,同时注意语言表达与组织,对于文章主要情节要稍重点概括。
 

2.引导正确阅读能力,提升鉴赏和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文章通常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重点,通过对事情的描述和场景的刻画来烘托人物形象。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谨记叙事文章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通過文章的细节来感悟理解人物的表现特点。
 

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将相和》这篇叙事作品,通过细节描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方式。具体细节描写如:“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廉颇与蔺相如争位次,比高下,一再挡道;“远远看见”和“他赶紧叫……往回赶”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表达和动作等细节描写,直观表现出蔺相如不与廉颇斤斤计较,以大局为重的高贵品格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阅读教学中通过对人物和事情的细节研读,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模拟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当时的心理,不但提高阅读理解力还启迪智慧和精神的熏陶。
 

3.通过阅读学会写作,提升灵活应用能力
 

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老师应教授给学生如何读懂文章的技能,理解和领会后在文章写作是灵活运用学习中的名词佳句。只有掌握阅读才能写作,叙事性作文写作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重点。
 

老师在教授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同时,还应导入作文写作方法,点拨学生借鉴出色的课文如何把叙事性文章写的生动具体。为此,叙事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理会文章思想的基础同时,还应让学生学会叙事性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
 

(1)叙事性文章段落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2)叙事性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倒叙,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插叙,如:契科夫的《凡卡》、地点变换,如:《金色的脚印》等叙述方式。
 

(3)文章内容主次、审题和拟提: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结尾点明主旨等。
 

(4)细节描写:人物语言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这些叙事性文章写作规律和常识也应让学生掌握,在作文写作中灵活运用。
 

4.科学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考、理解和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自读和自悟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也是学好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正确科学的引导学生阅读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感知,加深对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和理解,感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积累优美文学语言,提升文学作品审美观念。
 

课堂阅读中尊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想法,不用自己的分析判断去左右学生的阅读时间和体会。形成课堂教学老师、学生和文本良好互动融合,老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感知体验,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话,营造文章的语境和氛围,从学生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独立思考,对疑难点勇于提问、对于创造性的部分要敢于联想,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叙事性文章中精彩的名词和佳句,通过背诵和抄写形式进行积累,理解后形成自己的文学根基。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提升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兴趣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能以静制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兴趣,多渠道的从视觉到感官的体验,进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老师,可以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的形象导入,配合虚拟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老师通过疑问,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探究心理。
 

情景导入可使阅读的抽象变得直观化,使学生思维进入情景中,与叙事性作品中的形象情感融合容易产生共鸣,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提高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功效,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提升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方法二

(一)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记叙文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因此,教学记叙文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记叙文的教学,要抓住对表现中心思想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表现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生动的词句,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作者的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并认识它们对表达思想内容所起的作用。
 

如《白杨》一课,文章开头讲了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秀”,接着说“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大戈壁和白杨树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展开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理解旅客“出神”时的内心活动。
 

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义双关,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逐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还要进一步认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教学,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感受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不少文章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

一篇记叙文,不仅负载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反映了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思路。为了使学生了解文章思路,提高阅读能力,并使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做到“有条理”,就要在记叙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的思路一般有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纵向思路的如《飞夺泸定桥》,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顺序记叙的。横向思路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通过几件事,从几个方面表达中心思想的。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方法
 

理清作者的思路,可以从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入手,因为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作者思路的表现形式。理清了层次结构,弄清了文章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再进一步分析作者在每一部分要说明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通过文章的记叙表现中心思想的,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作者的思路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方法。
 

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例如教学《日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日出”写的。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再联系对课文的讲读,就把作者的思路揭示出来了。
 

有的课文可以在讲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事情的发展线索。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学习记叙文的语言

记叙文的语言,涉及到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是社会交际和书面写作经常运用的。因此,记叙文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
 

小学课本中的记叙文包括一部分文学作品。选取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为了从中学习规范的语言,教学时不要着眼于文学知识和人物分析,要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上,使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小学生学习语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的记叙文教学,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复述等活动中,运用这些词句,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中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段落的结构,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叙述和描写的。高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语言。
 

可以通过对好词佳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抒发情感的,从中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4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方法三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习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
 

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
 

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
 

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
 

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
 

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