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心血管系统 第3节 动脉 动脉(artery)是指从心运血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全身的动脉可分为肺循环的动脉和体循环的动脉。 一、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pulmonary trunk):发自右心室,经主动脉前方行向左后上方,至主动脉弓下缘分为左、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leftpulmonary trunk):较短,横行向左至左肺门,分两支入肺。 右肺动脉(right pulmonary artery):较长,经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向至右肺门分为三支入右肺。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索(由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索的遗迹)。 二、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aorta):起自左心室,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根据其行程可分为三段 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起自左心室,斜向右上前方,至右第2胸肋关节处移行主动脉弓。升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至心。 主动脉弓(aorta arch):呈弓形弯向左后至第4胸椎下缘左侧移行为降主动脉。 主动脉弓分支: 凸侧;由右向左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凹侧:发出细小分支有气管支、支气管支。 感受器: 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弓壁外膜下游离神经末梢丰富,感受血压变化。 化学感受器:近动脉韧带处有2-3个粟粒样小体称主动脉小球。 降主动脉:为主动脉下行段。以膈的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胸主动脉(thoracic aorta):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达第12胸椎高度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在腹腔内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4腰椎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一)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是头颈部的动脉主干。 行程:左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起自头臂干,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外侧上行,平甲状软骨上缘分颈内、外动脉。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是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窦壁外膜内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为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的调节血压。 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在颈总动脉分杈的后方的扁圆形小体,是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CO2浓度变化的刺激,反射性的调节呼吸。 1、颈外动脉(external corotid artery): 走行:自颈总动脉分出,初位于颈内动脉前内侧,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 (1)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 artery):自起始部向前下至甲状腺侧叶上端分支至腺与喉。 (2)面动脉(facial artery):自舌动脉稍上方,经下颌下腺深面,绕下颌骨下缘咬肌前缘至面部,沿口角鼻翼外侧上行易名内眦动脉,分支入下颌下腺、腭扁桃体及面部。 (3)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在耳屏前方经颧弓根部浅面至颞部皮下,分布于额颞、顶部软组织。 (4)上颌动脉(maxillary artery):平下颌颈深面入颞下窝,在翼外肌浅(深)面入翼腭窝。沿途分支至外耳道、鼓室、牙及牙龈、鼻腔、咀嚼肌等。其分支较重要的有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穿棘孔分布于硬脑膜。 (5)舌动脉:平舌骨大角发出经舌骨舌肌深面入舌至口底及腭扁桃体。 (6)枕动脉、耳后动脉。 (7)咽升动脉:沿咽侧壁上升至颅底,分支至咽,颅底等处。 2、颈内动脉(internal corotid artery):平甲状软骨上缘自颈总动脉分出,垂直上行穿颈动脉管入颅,在颈部无分支。 (二)锁骨下动脉 行程: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经胸锁关节后方,斜向外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续腋动脉。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有 1、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上行穿第6 -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分支营养脑与脊髓。 2、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向下入胸腔,沿第1~6肋软骨后面下降,分支分布于胸前壁心包、膈和乳房等处。其较大的终支称为腹壁上动脉,穿膈入腹直肌分支与腹壁下动脉吻合营养腹直肌。 3、甲状颈干( thyrocevical trunk):为一短干,主要分支为甲状腺下动脉,横过颈动脉鞘后方至甲状腺侧叶下端,分布于甲状腺下部、咽、喉、气管和食管颈部等处。 此外,锁骨下动脉还发出肋颈干:第1、2肋间支及颈部深肌支;肩胛背动脉:至背部浅层肌。 (三)上肢的动脉 1、腋动脉(axillary artery):行于腋窝深部,至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腋动脉主要分支 (1)胸肩峰动脉:分布于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肩关节。 (2)胸外侧动脉:分布于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乳房。 (3)肩胛下动脉: 胸背动脉:背阔肌、前锯肌。 旋肩胛动脉:穿三边孔至冈下窝诸肌。 (4)旋肱后动脉:穿过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肩关节及附近诸肌。 2、肱动脉: 肱动脉(brachial artery )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平面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主要分支有 (1)肱深动脉:伴桡神经沿桡神经沟下行,分织布于肱三头肌、肱骨,末端终支加入肘关节网; (2)尺侧上、下副动脉:参与肘关节网组成。 3、桡动脉(radial artery):先经肱桡肌和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主要分支有 (1)终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形成掌深弓。 (2)掌浅支:在桡腕关节处发出,下行至手掌与尺动脉吻合形成掌浅弓。 (3)拇主要动脉:在掌侧深部发出3分支至食指和拇指。 4、尺动脉(ulnar artery):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下行,经豌豆骨桡侧至手掌。主要分支有 (1)骨间总动脉:又分为骨间前和骨间后动脉分布于前臂肌和尺、桡骨。 (2)终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形成掌浅弓。 (3)掌深支:与桡动脉掌终支吻合形成掌深弓 5、掌浅弓和掌深弓 (1)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 构成: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分支:小指尺掌侧动脉、指掌侧总动脉(3支)→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第2~5指相对缘。 (2)掌深弓 (deep palmar arch) 构成:桡动脉末端 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 分支:掌心动脉(3支) (四)胸主动脉 主干为胸主动脉。发出壁支和脏支。 1、脏支:分布于气管、支气管、肺和食管。 2、壁支:有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分布于胸壁、腹壁上部、脊髓和背部等。 (五)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于主动脉裂孔处由胸主动脉移行而来,沿腰部脊柱的左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体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发出壁支和脏支,脏支粗大。 1、壁支:4对腰动脉,分布于腹后壁、背部和脊髓等; 2、脏支:分成对和不成对两种 成对脏支:肾动脉、肾上腺中动脉、睾丸动脉(男性)或卵巢动脉(女性);分布于肾上腺、肾、睾丸、附睾或卵巢、输卵管。 (1)肾上腺中动脉(middle suprarenal artery):至肾上腺 (2)肾动脉(renal artery):约平第1~ 2腰椎椎间盘的高度起于腹主动脉,横行向外至肾门入肾,并分出肾上腺下动脉至肾上腺。 (3)睾丸动脉(testicular artery):至睾丸和副睾;女性为卵巢动脉(ovarian artery),至卵巢和输卵管壶腹部。 不成对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1)腹腔干(coeliac trunk):粗短,起自腹主动脉起始部,立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1)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分布于食管的腹段、贲门和胃小弯的胃壁。 2)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十二指肠上部的上方分为: ①肝固有动脉(proper hepatic artery):入肝前分为胆囊动脉(cystic artery)和胃右动脉(right gastric artery)。分布于肝、胆囊和胃小弯的胃壁。 ②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denal artery):分为胃网膜右动脉(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y)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分布于胃大弯的胃壁、大网膜、十二指肠和胰头。 3)脾动脉(splenic artery):分布于胰、脾、胃大弯及胃底的胃壁和大网膜。 (2)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在第1腰椎高度起于腹主动脉前壁,向下行进入小肠系膜内,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 1)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2)空肠动脉(jejunal artery) 3)回肠动脉(ileal artery ) 4)回结肠动脉(ileocolic artery):分支至回肠末端、盲肠、阑尾(阑尾动脉)和升结肠。 5)右结肠动脉(right colic artery):至升结肠 6)中结肠动脉(middle colic artery):至横结肠 (3)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在第3腰椎高度起于腹主动脉前壁。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肠管。分布于直肠的称直肠上动脉。 1)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至降结肠 2)乙状结肠动脉(sigmoid artery):至乙状结肠 3)直肠上动脉(superior rectal artery):至直肠上部 (六)髂总动脉 髂总动脉(common iliac artery)左右各一,平第4腰椎体下缘由腹主动脉分出,行向外下,至骶髂关节的前方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1、髂内动脉(internal iliac artery) 为一短干,发出壁支和脏支 (1)壁支:主要有闭孔动脉和臀上、下动脉。 1)闭孔动脉( obturator artery):沿骨盆侧壁行向前下,伴闭孔神经穿闭孔至大腿内侧,分支分布于髋关节和大腿内侧群肌。 2)臀上动脉( superior gluteal artery):从梨状肌上孔出至臀部,分布于臀中肌、臀小肌。 3)臀下动脉( inferior gluteal artery):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分布于臀大肌。 (2)脏支:主要分布于盆腔脏器和外生殖器。 1)膀胱上动脉:分布于膀胱尖和膀胱体。 2)膀胱下动脉:分布于膀胱底、前列腺、精囊和输尿管下段或阴道等处。 4)直肠下动脉( inferior reetal artery):分布于直肠下部,并与直肠上动脉和肛动脉的分支吻合。 4)子宫动脉( uterine artery):走行于子宫阔韧带内,约在子宫颈外侧2cm处越过输尿管的前上方,再迂曲上行至子宫底。分支分布于子宫、卵巢、输卵管和阴道。子宫切除术中结扎子宫动脉时,应注意其与输尿管关系。 5)阴部内动脉( internal pudendal artery):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经坐骨小孔入坐骨肛门窝,发出肛动脉、会阴动脉、阴茎(蒂)动脉等分支,分布于肛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 2、髂外动脉( external iliac artery ) 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其主要分支为腹壁下动脉,经腹股沟管腹环内侧上行人腹直肌深面,分布于腹直肌并与腹壁上动脉吻合。 (1)股动脉( femoral artery) :为髂外动脉的直接延续,在股三角内下行,经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胭窝,移行为腘动脉。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5cm处发出股深动脉,向内后下行,该动脉分支有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和3-4条穿动脉。分支分布于大腿肌、股骨和髋关节。 (2)腘动脉( popliteal artery):在腘窝深部下行,至腘窝下部分为胫前、胫后动脉。分支分布于膝关节及附近诸肌,并发出分支参与膝关节网的构成。 (3)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由腘动脉分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群肌之间下行,至踝关节的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分支分布于小腿前群肌和附近皮肤,并分支参与膝关节网。 (4)足背动脉( dorsal artery of fo):在踝关节的前方续于胫前动脉,经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前行,至第1跖骨间隙近侧端,分为跖背动脉和足底深支。足背动脉位置表浅,在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的中点、拇长伸肌腱外侧,可触及搏动,当足背部出血可在该处压迫足背动脉止血。 (5)胫后动脉( postrior tibial artery ):是腘动脉的直接处续,沿小腿后面浅、深肌层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进人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主要分支有以下几个。 1)腓动脉:从胫后动脉起始处分出,沿腓骨内侧下行,分布于胫骨、腓骨和附近诸肌。 2)足底内侧动脉:沿足底内侧前行,分布于足底内侧。 3)足底外侧动脉:沿足底外侧斜行,至第5跖骨底处,转向内侧至第1跖骨间隙,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成足底深弓,分布于足底大部分肌肉。 第4节 静脉 一、肺循环的静脉 肺静脉4条,起于肺门,注入左心房。 左上肺静脉 左下肺静脉 右上肺静脉 右下肺静脉 二、体循环的静脉 体循环的静脉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含肝门静脉)和心静脉系(见心) (一)上腔静脉系 主干是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由左、右头臂静脉在胸骨柄后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下行注入右心房。入右心房之前接受奇静脉的注入。 收集范围: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部(心和肺除外)等上半身静脉血。 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左右各一,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 静脉角(venous angle):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肋关节后汇合处形成的夹角,有淋巴导管注入。 1、头颈部静脉 包括颈内静脉(深)和颈外静脉(浅) (1)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1)行程:颈部最大的静脉干,上端在颅底颈静脉孔处与乙状窦相续,向下与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伴行下降,达胸锁关节后方与同侧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2)收集:颅内、视器、面部和颈部的静脉血。 3)颅内支:通过颅内静脉及硬脑膜窦收纳脑膜、脑、眼及颅骨的静脉血(见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 4)颅外支: ①面静脉(facial vein):起于内眦静脉,与面动脉伴行,在舌骨平面借内眦静脉、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且面静脉无瓣膜,故面部尤其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危险三角)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则有导致颅内感染的可能。 危险三角:两侧口角至鼻根之间的三角区域。 ②下颌后静脉(retromandibular vein):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下行至腮腺下端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汇入面静脉,后支续为颈外静脉。收集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 临床:颈内静脉(穿刺插管),颈外静脉(穿刺抽血) (2)颈外静脉: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注入锁骨下静脉。 (3)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 于第1肋的外缘续于腋静脉,向内行于同名动脉的前内侧,至胸锁关节的后方于颈内静脉汇合,其主要属支是颈外静脉和腋静脉 。临床上常经锁骨上或锁骨下 入路作锁骨下静脉导管插入。 2、上肢的静脉 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行向内侧移行为锁骨下静脉。上肢的浅静脉主要有: 1)手背静脉网:位于手背皮下。临床进行静脉穿刺输液。 2)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上肢的前外侧上行,注入腋静脉。 3)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前臂前内侧上行,于臂中部稍下方注入肱静脉。 4)肘正中静脉:位于肘窝前面,连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间,临床取血和静脉穿刺的部位。 3、胸部的静脉 (1)奇静脉( azygous vein) :起自右腰升静脉,穿膈沿脊柱右侧上行,至第4胸椎高度,弓形向前绕右肺根上方,注人上腔静脉。其沿途接受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右肋间后静脉的血液,于约达第8胸椎体高度有半奇静脉注入。 半奇静脉( hemiazygos vein)起于左腰升静脉,沿脊柱左侧上行,接受左下部肋间后静脉及副半奇静脉的注入。副半奇静脉收集左侧中、上部肋间后静脉的血液。 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借腰升静脉、腰静脉与髂总静脉、下腔静脉相连,构成上、下腔静脉系间的重要侧支吻合。 (2)椎静脉丛( vertebral venousplexus) :围绕脊柱周围有椎外静脉丛和椎内静脉丛,两者间有广泛的吻合,收集脊髓、脊膜、椎骨及邻近肌的血液。椎静脉丛分别与椎静脉、肋间后静脉、腰静脉和骶外侧静脉等交通,向上与颅内硬脑膜窦相通,向下与盆腔静脉丛相连,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又一重要途径。当盆部、腹部感染或发生肿瘤时,可经此途径侵入颅内。 (二)下腔静脉系 主干是下腔静脉:在第5腰椎水平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肝后方穿膈的腔静脉孔人胸腔,注入右心房。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1、下肢的静脉 深静脉与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上行续于髂外静脉。 下肢浅静脉主要有: 1)足背静脉弓:→大、小隐静脉 2)大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内侧----内踝前方----小腿、大腿内侧---腹股沟韧带稍下方注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属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3)小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外侧----外踝后方---小腿后方---腘窝,注入腘静脉。 2、盆部的静脉 1)髂内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 2)髂外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 3)髂总静脉:在骶髂关节的前方,由髂内和髂外静脉汇合而成。并与对侧的髂总静脉汇合注入下腔静脉。 3、腹部的静脉 腹部的静脉分为壁支和脏支。 1)壁支:膈下静脉、4对腰静脉。 2)脏支:肾上腺静脉、肾静脉、睾丸静脉/卵巢静脉、肝静脉 4、肝门静脉系:由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除肝外不成对器官的血液。 肝门静脉组成:由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在胰头后方汇合而成,经胰颈和下腔静脉之间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方上行至肝门,分为左、右两支入肝。 特点:肝门静脉系的管道两端均为毛细血管,而且无静脉瓣,血液容易发生逆流。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建立有广泛而重要的吻合途径,并可形成侧支循环。 (1)肝门静脉属支: 脾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胃左静脉 胃右静脉 胆囊静脉 附脐静脉 (2)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 ① 经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吻合 ② 经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吻合 ③ 经脐周静脉网分别与上、下腔静脉系吻合 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呕血、便血、腹壁静脉(脐周静脉网)曲张、脾肿大、胃肠淤血、腹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