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位于颅腔内的脑、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与之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组成,在人体各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本身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 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第13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1节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一)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与脑相连,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3腰椎)。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 (二)外形:前后略扁的细长圆柱状,有两个膨大:颈膨大C5-T1、腰骶膨大L2-S3)。脊髓圆锥、终丝。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 分段:脊髓的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所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有31 个脊髓阶段: 颈8对,胸12对,腰5对,骶5对和尾1对。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中央管 (一)灰质:围绕中央管呈蝶形。 前角(运动):α—支配骨骼肌运动;γ—维持肌张力 后角(感觉): 侧角: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元胞体)、骶副交感核(S2-4)。 (二)白质:前索、侧索、后索 1、上行纤维束: (1)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冲动。 薄束:内侧,传导来自下半身的冲动。 楔束:传导来自上半身的冲动。 (2)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和压觉的冲动。 2、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将大脑皮质的神经冲动传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红核脊髓束:协调肌群间的运动。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脑与躯干、四肢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的枢纽。 2、反射功能:机体一些反射的低级中枢 第2节 脑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四部分 一、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 (一)脑干的外形: 1、腹侧面: 延髓:前正中裂、椎体、椎体交叉、4对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脑桥:延髓脑桥沟、4对神经根(三叉、面、展、前庭蜗神经根)、基底沟、小脑中脚 中脑:大脑脚、脑间窝、动眼神经根 2、背侧面: 延髓:薄束结节(薄束核)、楔束结节(楔束核) 脑桥:菱形窝——第四脑室底(第四脑室脉络丛→脑脊液) 中脑:上丘(视觉反射中枢)、下丘(听觉反射中枢)、滑车神经根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1、灰质:脑干灰质分散成团块,称神经核。 (1)脑神经核: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感觉核 (2)传导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黑质、红核 2、白质: (1)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 (2)下行纤维束:椎体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 3、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央,起联系作用。 (三)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联系大脑皮质与小脑、脊髓 2、反射功能:呼吸中枢、心血管活动中枢(延髓)、角膜反射中枢(脑桥)、瞳孔对光反射(中脑) 3、网状结构的功能:参与躯体运动的调节、维持大脑皮质觉醒等功能。 二、小脑 (一)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1、位置:位于颅后窝,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 2、外形:小脑蚓、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原小脑、旧小脑、新小脑 小脑扁桃体(颅内高压→枕骨大孔→压迫延髓→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 (二)小脑的分叶 (三)小脑的内部结构 (四)小脑的功能:参与躯体运动调节。运动调节中枢,接受大脑、脑干和脊髓的有关运动信息,传出纤维与各运动中枢有关。 (1)原小脑:维持身体平衡——步态蹒跚 (2)旧小脑:调节肌张力 (3)新小脑: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共济失调(跨越步态,指鼻试验阳性)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小脑之间的空腔。 三、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后丘脑5部分。 (一)背侧丘脑(丘脑):被“Y”形白质内髓板分成前核群、内侧核、外侧核群三部分。 (外侧核群)腹后核←内侧丘系、脊髓丘系(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二)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听觉冲动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外侧膝状体(视觉冲动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三)下丘脑:在背侧丘脑下方,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漏斗、垂体、视上核、室旁核(分泌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下丘脑功能: ①调节内脏活动; ②分泌加压素和催产素; ③调节体温、摄食、生殖和水盐平衡; ④参与情绪的行为调节等。 (四)上丘脑 (五)底丘脑 (六)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 前借室间孔通端脑左右侧脑室,后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四、端脑 被大脑纵列分为左右两侧大脑半球。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左右大脑半球,有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 1、三条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五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2、重要的沟回: (1)上外侧面: 1)额叶: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 2)顶叶:中央后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 3)颞叶:颞上沟、颞上回、颞横回(听觉中枢) (2)内侧面:胼胝体、扣带回、中央旁小叶、距状沟、侧副沟、海马旁回、钩(嗅觉中枢) 边缘叶:包括海马旁回、扣带回、钩。 边缘系统:边缘叶及其邻近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 (3)下面:嗅球、嗅束 (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髓质、基底核、侧脑室 侧脑室: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借前角的左右室间孔通第三脑室。 1、大脑皮质及其功能定位: (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对侧半身的骨骼肌运动) (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对侧半身感觉传导) (3)视区: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4)听区:颞横回(每侧听区接受双侧) (5)语言区: ①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②听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③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④阅读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 2、基底核:纹状体(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 (1)豆状核:包括苍白球、(旧纹状体)、壳 (2)尾状核:壳+尾状核=新纹状体 (3)杏仁体:与内脏活动、行为和内分泌有关 3、大脑髓质: (1)联络纤维 (2)连合纤维 胼胝体:联合纤维:连结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 (3)投射纤维 内囊:出入大脑的投射纤维,在经过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时,集中成“><”状的白质板。分: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 内囊损伤:“三偏症”:对侧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损伤)、偏盲(视辐射损伤)。 (三)边缘系统: 边缘叶及其邻近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 与内脏活动、情绪和记忆有关,故有“内脏脑”之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