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无可避免的终结,也是足以哀伤的事情。然而,古人对生命在现世无法挽回的离去感到遗憾的同时,也期望着在来世、天国或者另一个世界能够重演另一场精彩的旅程。比如:埃及人研究了大量神秘的咒语,辅助以丰富而奇特的陪葬品,以保证死者的灵魂顺利去往天堂。 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亚平宁半岛西北部的一支特别的民族,他们对死后世界也有着一种特别的执着。如果说埃及人把死亡变成了一种巫术,他们则将死亡变成了一种艺术。正所谓:死也要美腻! 先来介绍一下这支民族 他们的名字叫伊特鲁里亚 活跃于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 大概相当于西周至战国 强悍善战的罗马人 也一度是他们的附属国
这群人是真正的亚平宁土豪 他们控制着中欧到地中海的商道 靠着购买力强悍的腓尼基人和埃及人 赚得盆满钵满、壕气冲天 看他们金饰就可以感觉得到
这种金饰工艺在两千年后为欧洲匠人效仿 名曰:伊特鲁里亚复兴风格 直到今日都很流行 名震天下的希腊宝石雕刻师 亚平宁土豪也随雇随到 这枚彼时首屈一指的宝石圣甲虫 出自伊特鲁里亚 就是希腊大师的手笔
在生前活得潇洒,死后也要美腻 当时的地中海非常流行的一种 和死亡相关的艺术—— 棺盖像 也就是在棺盖上雕塑死者的形象 伊特鲁里亚流行用陶土塑像 而且土豪对美的理解与常人不同: 写实、正面、3D! 一切都追求尽善! 这件“陶塑夫妻卧像棺”的造像风格 虽然在解剖学上略显稚嫩,却一丝不苟 让人怀疑这真的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作品 而被褥之下一片神秘的平坦 和床榻(棺体)融为一体 恰似艺术上的留白,给人无尽想象
陶塑要考虑到粘土的硬化速度 承重能力也远不及石头 成品越复杂越容易失败 而这件作品的处理 在人物动作和细枝末节上堪称奇迹!! 陶棺出土于瑟尔维提利 位于今天拉齐奥地区北方 当时是伊特鲁里亚人的陵地 人物那神秘而恬静的 古风微笑 源自古希腊,此时却透露出一种 奇妙的淡然 似乎死亡,是一场永恒的欢宴 公元前五世纪后 希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古典化”运动 希腊人的石棺侧面往往雕刻精美的神话故事 如海神和海兽的出行 马人或亚马逊人的战争等 伊特鲁里亚人的棺盖像也受其影响 变得极为优雅写实 但侧面装饰仍多为简略的几何花纹 这对公元前四世纪的夫妻相拥棺盖浮雕 采用希腊流行的石刻技法 露出的人体以古典式的详尽写实 描绘了床笫之欢 被子下的部分却以纷乱的皱褶处理 手法和“夫妻棺盖像”异曲同工 那份温存和缠绵 或许蕴含着惊心动魄的生离死别
公元前三世纪,希腊的影响更甚 勒缇缇雅·塞安提的陶塑棺盖像 棺像姿态雍容、衣着华丽 尤其那轻纱一抹的娇羞 将这位伊特鲁里亚美人 生前的绝艳,描绘得淋漓尽致。
即使烟花易冷,韶华老去 伊特鲁里亚人也不愿放弃 身后的那份优雅和美丽 哈奴尼亚·赛安提的陶塑棺盖像 百年之后另一位“赛安提”的身后绝艳 更胜其先辈
同时期在希腊和伊特鲁里亚 浮雕或圆雕饰彩的石棺装饰常见 而纯彩绘的则极为罕见 这件精美绝伦的彩绘亚马逊石棺 于1869年发现于塔尔奎尼亚 托斯卡纳的另一个伊特鲁里亚陵地 它使用了希腊式的山檐棺盖 棺盖上的浮雕为伊特鲁里亚风格 棺体四周彩绘保存极好 描绘了亚马逊人和希腊人的战争
浮雕的色彩运用不拘一格 紫色背景烘托出一种神秘感 人物穿着雪白或鲜红的外衣 戴着金色头盔和五色大盾 一如天国的舞者,正出演一场大戏 风水轮流转 公元前后 伊特鲁里亚曾经的属国罗马 终于成为了亚平宁半岛 乃至大半个欧洲的主人 罗马的石棺装饰艺术博采众长 而受希腊和伊特鲁里亚影响最甚 1931年,在罗马的波多拿乔区 出土了一件极致精美的浮雕石棺 一般称为“波多拿乔石棺” 其顶盖已佚失可能为山檐形 棺体四周以高度写实的手法雕刻了一场战争 场景中,罗马军队击败并屠杀着“野蛮人” (可能为日耳曼人的马尔科马尼部落) 层叠的罗马骑兵和步兵占据了浮雕的中部 被屠杀的“野蛮人”则分散在两侧 场景的角落是失败者的平民 露出悲惨的面容 他们背后是高耸的罗马战利品柱 多层浮雕构成的场景纵深感 三角形构图形成的强大压迫力 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完美对比 繁复至极的雕刻风格 和对每个人物的一丝不苟的描绘 让它成为罗马时代最完美的石棺雕刻作品 而棺体四角上怪诞而写实的人头 则无疑源自伊特鲁里亚。 作为土豪 伊特鲁里亚人留下了伟大的石棺装饰艺术 它们传达的不仅仅是对死亡的达观 更是对生的热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