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窘迫,险些被丈夫枪杀,但她坚信自己将引领全人类

 gs老张 2019-05-15

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夏多布里昂,这些名字对你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他们是文豪,作品《红与黑》《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也都是名著。

他们作品的重量,不言而喻,但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读。往往是那些名气最大、最重要的作家,最容易被忽视。久而久之,他们的名字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标志,人人敬而远之。

但事实上,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与我们一样在一地鸡毛中挣扎着生存的平凡人。

司汤达:活过,爱过,写过

1830年,卷土重来的波旁王朝在民众用愤怒堆起的街垒中倒塌,从此彻底退出历史。与此同时,司汤达出版《红与黑》,将现实编织进小说,抨击这个喧嚣一时的王朝。

电影《红与黑》剧照

司汤达现在无疑是家喻户晓的作家,但在当时,他卖出的书寥寥无几,被人奉为杰作也是下一代的事。刚写完《红与黑》的司汤达47岁,年过百半但名下没有任何财产。他迫切希望成家立业,向当局申请个一官半职,好跟心爱的吉莉娅确定正式的恋爱关系。

然而,他只得到一个海滨小城的领事职位,工作无聊没劲,内心热切关注政局的他开始“重操旧业”,用拆字、组合的文字游戏,讽刺和鞭策当局的所作所为。

在海滨小城当差期间,他一有机会就往罗马跑,参加各色沙龙,用俏皮话、挑衅的言语和冷嘲热讽攻击对手。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一段时间,最后司汤达在巴黎街上行走时突然脑溢血,抢救无效。

尽管钱包干瘪、仕途不顺,司汤达还是没有放弃发出自己的声音。他议论政治,表达不满,努力写好每一本书,最后写下刻在他墓志铭上的话:“活过,爱过,写过。”

夏多布里昂:我忧郁,但我不放弃

一提起夏多布里昂,很多人率先想到的,可能是他那张斜倚着的“靓照”。照片上他留着蓬松散乱的头发,深邃的双眼不知望向何处,胡渣似有若无,整个人看起来既忧郁又孤独。

夏多布里昂

他确实不普通,在别的小孩只知道撒欢儿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对生活感到烦闷和厌倦,向往无限、情欲与死亡。为了抒发这种无望的情绪,他开始写小说,将自己对人生的感触写入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渐渐地,他以“忧郁王子”的人设广受女性欢迎,收到不少洒满香水的便笺,众多沙龙的女主人都以他的光顾为荣。

比起司汤达,夏多布里昂似乎已经算是幸运,但他的人生也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如意。尽管在女性中深受欢迎,甚至获得“魅惑者”的美称,但他一生中挚爱的两个女人,都相继被病魔夺去生命。

与此同时,他原有的政治抱负也都落了空。他出身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使他一直忠于王室,因而,在拿破仑从王室手中夺走王冠时,他不遗余力地抨击这个篡位者,最后也因此被驱逐,被迫逃到巴黎郊区。

夏多布里昂故居

被逐之后,他没有闲下来,而是一边着手编写回忆录,一边密切关注外界变化,希望有机会再“出山”。在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后,他也确实获得了新的职位,但从政的几年时间让他逐渐明白,现在的君主制不再可能成为他理想中的制度,于是他决定辞职,站在体制外反对当局。

此外,他还继续写回忆录,把自己的一生、时代的剧变都记录下来,最后凝结成一部自传性的巨著《墓畔回忆录》。

特里斯坦:天堂总在另外那个街角

弗洛拉·特里斯坦是画家高更的外祖母,但不同于沉浸在艺术世界之中的外孙,特里斯坦是个一头扎进现实世界,并且一心想要改变它的人。

特里斯坦

特里斯坦的父亲出身名门,家境富裕,但当年时局混乱,登记结婚不容易,结果特里斯坦一出生就成了黑户,在父亲去世时,母女俩也没分到半点财产。为了改善生活状况,母亲只得让她嫁个一个她不怎么喜欢的人。

可想而知,他们的婚姻生活不会愉快,特里斯坦一直想与丈夫分开,但离婚根本不是个可能的选项——因为法律不允许离婚,最多只能分居,一旦结婚,就是绑死了的夫妻关系。

一天,她决定带着孩子逃离那个男人,但她丈夫不愿罢休,硬是找到了她。这次,他偷偷买了手枪,准备报复妻子。

尽管特里斯坦不久前听到了丈夫买枪的风声,但仍然没逃过一劫。她左胸下方中了一发子弹,十来天后才脱离危险。遗憾的是,医生无法取出弹丸,特里斯坦不得不与那颗子弹共度余生,但也得益于这场劫难,她的丈夫最终因故意伤人而获刑。

尽管家事乱成一团,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特里斯坦还是坚持从事自己无比热爱的事业。她用笔写下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的生存状况,也亲自参加集会和演讲,号召底层人民团结共进,为自己争取权利。

特里斯坦呼吁女性解放自我

对特里斯坦来说,天堂就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教会的思想束缚、没有警察和军队,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受教育机会、男女平等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从未停止努力。

这些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异国他乡。尽管吃了上顿没下顿、仕途不如意、婚姻失败,但他们还是选择为梦想而努力,在一次次被生活戳得千疮百孔之际,仍然听从内心的声音,继续生活。

我们如今喜欢嘲笑崇高,甚至挖苦这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认为他们笔下那些真善美的人物形象,都是迂腐和老气的象征,但我们却忘了这些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

他们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法国几乎每十年就有一次天翻地覆的大革命。司汤达、夏多布里昂、特里斯坦,还有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他们都是无比单纯的人,拥有最纯粹的政治理想,不甘待在文学的象牙塔中。

法国知识分子群像

司汤达把对现实的批判编织进小说里,特里斯坦走上巴黎街头发表演讲,福楼拜为保卫国家振臂呐喊……每一次风起云涌背后都有他们四处奔走的身影,也正是因为他们,法国在当时成了欧洲最平等的社会。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歇尔·维诺克的《自由的声音:大革命后的知识分子》就记录下了这几代知识分子的激情与理想、失落与惆怅。

米歇尔·维诺克是法国知识圈内不可多的学术明星,曾获国家级大奖美第奇奖、文学大奖龚古尔传记奖、蒙田奖和法兰西学院罗兰·儒弗内尔奖。

米歇尔·维诺克

国内法国史研究权威吕一民教授也十分看好这本书,称赞这本书让人联想到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和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并且强调作者维诺克是一位难得的作品“既叫好又叫座”的史学名家。

听到这里,你或许会因为作者的咖位而敬而远之,但维诺克的作品可不是只为专业读者而写的。他曾在法国第二大日报《世界报》担任记者,深谙将作品变得平易近人的秘诀。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在首次推出精装版之后,往往还会出专门面向大众的平装本。

在《自由的声音》中可以看到那些文坛伟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此不再对他们感到疏离甚至畏惧。《自由的声音》不是历史教科书,一板一眼地书写大事记,而是通过雨果这些人跃动的身影,让你在小故事之中体味到大历史。

这是对法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巡礼,也是对一个紧张、矛盾乃至绝望世纪的穿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