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禅让:政治童话还是篡权阴谋?抑或只是无聊的伪命题。

 见素抱朴780 2019-05-15

学过历史的人几乎都听过“禅让制”,而与这种制度息息相关的“三皇五帝”和“尧舜禹”几乎是我们童年学习历史时第一批需要记住的名字。几千年来主流的观点都把“尧舜禹”的禅让描绘成最伟大最民主的政治童话,虽然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是几乎很快就淹没在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中。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求新求异成为吸引眼球的法宝,于是对“上古禅让”的质疑甚嚣尘上,直指“上古禅让”就是充斥血腥杀戮的篡权阴谋。

上古禅让:政治童话还是篡权阴谋?抑或只是无聊的伪命题。

上古禅让

上古禅让”的源起——春秋战国两大“显学

关于上古先王的禅让记载,最令人熟知的就是太史公的《史记》,《史记》开篇就是《五帝本纪》,里面关于“尧舜禹”三位先王的记述里就对“禅让”作了大篇幅的记载,尤其是尧舜之间的禅让过程写的非常详细,仿佛太史公就活在当时一般。

但是我们知道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其实离“尧舜禹”的年代也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时间,其实司马迁也不确定的自己了解的是否就是当时真实的史实,因此司马迁的《史记》里关于禅让的记述主要是参考了西周古籍《尚书》里的记载,同时他没有为年代更久远的“三皇”立传。而我们知道《尚书》传说是孔子亲自修订的,而且也是后世儒家的经典古籍,基本上是主要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因此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关于禅让的说法,其实就是儒家的思想里“祖述尧舜”和“崇古举贤”的思想体现。另外作为春秋战国“显学”之一的墨家学说也是禅让制的主要推手之一,因为墨家提倡“尚贤”进而也鼓吹“禅让”。

在春秋战国时期学说众多,号称诸子百家,但是流传至今尚有影响的“显学”并不多,但是儒、墨两家显然是可以算是“显学”的,尤其是儒家学说此后还基本是一家独大成为中国人的思想主流。有这两个推手,“上古禅让”这一美好政治童话能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主流观点当然并不奇怪。

上古禅让:政治童话还是篡权阴谋?抑或只是无聊的伪命题。

篡权阴谋论的重要论据

篡权阴谋论”的前世今生

对“上古禅让”的质疑其实不是现代人的首创,几乎伴随儒家和墨家两大学派大肆宣扬“上古禅让”时,就有人提出了质疑。

  • 荀子就曾直接表示了对这一传说的怀疑,在他的《正论》中提到“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却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如此直接的怀疑。当然考虑到荀子能够提出“性恶论”包括他最有名的弟子反而都是著名的法家学说代表,他的怀疑也就不是很难理解了。
  • 对“上古禅让”质疑最为坚决当然就是春秋战国的另一“显学”——法家学派。韩非在他的著述中提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如果说荀子还只是怀疑的话,韩非子可以算是“篡权阴谋论”的首创者了。

而从近代开始,康有为、顾颉刚等人也纷纷质疑“上古禅让”的真实性。而到了网络时代,一个网红证据被很多人反复提起并拿来印证这一“篡权阴谋论”——那就是《竹书纪年》。这本从一出现就对传统主流观点带来巨大冲击的史学奇书,虽然本身争议很多,但是丝毫不影响它在网络上成为论述这一观点的头号证据。其中的记载和观点被演绎成一篇一篇的“爆文”,强势冲击着现代人的史学观念。

上古禅让:政治童话还是篡权阴谋?抑或只是无聊的伪命题。

五帝的谱系

是否有第三种观点呢?

刚才提到了近现代以前“禅让”在儒家学说的加持下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而近几年来,网络传播下“篡权阴谋论”似乎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但是是否还有其他的解读和观点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或许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探寻可能的真相。

  • 从《史记》的记述来看,其实当时也不是严格意义的禅让。其实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原文,你会发现实行所谓的禅让制的“尧舜禹”都是一家人。黄帝之后是他的孙子高阳氏继位,也就是五帝中的颛顼;颛顼之后是他的侄子高辛氏继位,也就是五帝中的帝喾;帝喾之后是他的儿子尧继位;尧禅让的舜其实是颛顼的后代,而舜禅让的禹也是颛顼的后代。这样看来所谓的禅让其实只是在皇帝的两个嫡子的后代之间相互进行,不要说外姓家族,即使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中的其他人都没机会。由此可见,其实这种禅让本身就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史记五帝本纪》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史记五帝本纪》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

《史记五帝本纪》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史记五帝本纪》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史记五帝本纪》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史记五帝本纪》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

《史记夏本纪》

  • “三皇五帝”不是真的帝王:所谓“三皇五帝”是后人根据自己生活的时代投影到上古时代而想象出的帝王形象,其实我们只要能够认知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原始社会,就可以发现他们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禅让和阴谋。因为他们大概率只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不是后世的帝王,他们只是依靠较强的实力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他们的臣子都是有自己独立部落的首领,因此他们可能就是一种纯粹的结盟关系,不具有法定意义上的君臣关系。说的浅白一点,跟着你有肉吃,那么我们就承认你是首领,跟着你没好处,我们就可以推举另外的人来做联盟的领袖,或者我们就可以去跟着实力更强的其他部落首领。这也就是为什么《史记》里记载尧死后,已经摄政的舜先还政给尧的儿子丹朱,但是大家不去跟随或者不拥护丹朱,而是去跟随舜。同样在舜死后,禹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 既然是部落联盟首领,那么也就不存在禅让的权力,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权力。本身实力强的时候,自然还能领导这个联盟,实力不够的时候,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自然就会抛弃你转而去跟随更强的部落。那么在这种转换中是否存在韩非子或者《竹书纪年》中记载的篡位阴谋杀戮呢?因为年代久远,我不敢妄下定论,但是大概率也是不存在,因为当时的时代,生产力低下,所谓帝王或者部落联盟首领实质上能有效管理的地方是比较小的,既然大家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那么显然就是华夏部落共同的子民,篡权杀戮只会损耗自身部落的实力,所得也比较有限,毕竟阴谋杀戮换来的也不过是部落联盟的权力,不是后世帝王的至高无上的皇权。因此“篡权阴谋论”估计也是后世以帝王皇权为参照得出的结论。反倒是大禹时代的后期,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帝王的权力也开始形成,因此大禹处死防风氏和启的血腥夺权反而更可信。

综上,“禅让”也罢,“阴谋篡权”也罢,在当时不过是华夏部落联盟的内部权力转换,一方面都是在黄帝的嫡系子孙之间转换,另一方面因为他们都不是后世的帝王,也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大概率他们既不是禅让,也不需要杀戮篡权,当然为了增强之间部落的实力使用一些阴谋手段或者权术是极有可能的,毕竟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无关制度,无关生产力水平。

参考:《史记》、《易中天中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