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多笔法写思情

 杏坛归客 2019-05-15
                   几多笔法写思情

陈宗辉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郑光祖《蟾宫曲·梦中作》)我国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交通极为不便,加上长年战乱频仍,社会很不安定,人们出行羁旅难有安全保障。这自然大大增加了游子与家人以及异地情侣的深深思念之情。怎样不断翻新手法写思情?古代著名诗家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成功范例。

 描摹情状。远行的游子怎样思念家人,家人怎样思念游子,别离两地或生死永别的情侣又是如何相思的?古代诗词名篇常常直接描摹思念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青年男子得不到自己心仪的淑女,不管是醒着还是梦里都是想着她,一直难以入眠。这种写法在历代诗词中较为普遍。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闺情》),写闺中少妇思念盼望丈夫归来,天刚蒙蒙亮就披衣起来走向门外远望,可是没有等到丈夫而顿生伤感之心。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与此异曲同工。“建安七子”之一徐干的“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嘉肴既忘御,旨酒亦常停。顾瞻空寂寂,唯闻燕雀声。”(《情诗》)写思妇不思梳妆、不思饮食的生活情状,炉薰、镜子搁置不用,绮罗、金翠也仿佛黯然失色。茶饭不思,佳肴无味。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唐明皇失去杨贵妃后回宫的感受,表面上是写景,实质上都是染上心情之场景,所以它也是思念情状的一种。

 揭示苦果。相思之深之苦,唯亲历者自知。《古诗十九首》中就有“思君令人老”之痛。诗人把相思的苦况揭示出来,就能深深打动人心,取得很好的审美效果。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为思念伊人日渐消瘦与憔悴而无怨无悔,这种真情最为感人。冯延巳“镜里不辞朱颜瘦”(《鹊踏枝》)与此相类。相思之深,直至瘦羸憔悴,但即使如此,也心甘情愿,绝无丝毫的反悔之心。韦庄的“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女冠子》)魂销梦断,可见相思之苦。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种挥之不去的“眉头”来“心头”去的苦思冥想何其刻骨铭心!杨朝英的《水仙子》:“隔云山千万重,因此上惨绿愁红。不付能博得个团圆梦,觉来时又扑个空。杜鹃声又过墙东。”好的占卜结果却落得个孤单悲苦的现实,忧思之苦更加严重。

 根据传说写成的《望夫石》诗也属于这种类型。“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王建)“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刘禹锡)“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还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长望舜裳衣。”(王安石)这些诗艺术创意也许略有不同,但据传说写望夫不归终至化石的苦果却是一致的。这个传说,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以彼见此。古代诗人写思情,在写思念者的苦思情状之外,还常常透过一层想象被思念者的具体情状。就是说,远行游子怎么思念家人?诗里不直接去写,而写他想象家里人对远游在外的人的深深思念。这种写法很有韵味,有加倍思念之效。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写诗人被困在长安,心中无限思念家中的妻子儿女,可是诗里写的却是妻子深深思念着诗人。夜深了,她还靠在窗口望月,夜雾打湿她的发鬓,发香染透了一片雾气。月光长照,方知玉臂之寒。想象妻子思夫之情状,倍显丈夫爱妻之深情。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李白的“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菩萨蛮》),欧阳修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等,都是想象被思念者的深思情状的。这种写法在古代诗词中非常普遍。

 幽思静雅。用秀雅别致之语,委婉地回忆自己思念的情侣,回忆昔日情景。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回忆当年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寓情于景,何其优雅有致,成为千古名句。吴文英的“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风入松》),清明时节,希望情人共赏西园新晴,秋千索上还留有她的余香,黄蜂频频来扑。可是痴望深深,情人不至,踪迹全无,顿生惆怅之感。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情深而语极纯雅,语中高境也。”又如元代周文质的散曲:“当时罗帕写宫商,曾寄风流况。今日尊前且休唱。断人肠,有花有酒应难忘。香消夜凉,月明枕上,不信不思量。”(《小桃红》)夜凉如水,独枕对月,心里念叨着,不信伊人会不想我。写得清丽雅致,深刻动人。苏轼的悼亡名作《江城子》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小松岗。”写深夜人静梦遇亡妻,情景逼真,言语委婉,道出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曲情恨语。情至深处,实在是难以说清,因此诗家多转用恨语表达。一种是直接写对思念的对象不满,大多怪对方思念不深。如孟郊诗:“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怨诗》)看似比较,实怪对方思浅情薄,如果思情浓厚,哪里用得着比试?另一种是迁怒于他物。如唐代《伊州歌》(一说作者为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思念丈夫多时,难得梦中相会,却被莺声惊醒,于是迁怒于黄莺儿了。郑光祖的《鸳鸯煞尾》:“一点来不够身躯小,响喉咙针眼里应难到。煎聒的离人闻,来合噪,草虫之中无你般薄劣把人焦!急睡着,急惊觉,紧截定阳台路儿叫。”两相分离的一对情侣,匆匆忙忙睡下刚刚入梦,却被一阵蟋蟀声惊醒,于是迁怒于那只“薄劣”的蟋蟀了。这类迁怒看似无理,却更见思情之深。

 异常心理。对家中亲人或情侣思念得深了,往往会产生犹豫、矛盾、翻悔或幻想等心理。元代姚燧的散曲《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就属于这一类作品,思妇在给丈夫寄征衣时左右为难:给丈夫寄衣服吧,担心他有足够的衣服保暖就不回来;要是不给他寄衣服吧,又心疼他在外难以御寒。寄与不寄,都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爱抚之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媚觅封侯。”这首诗写一个少妇思念外出丈夫的心理变化,首句点明少妇不知愁,接着写她在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登楼赏景,当她看到杨柳枝头有了新绿时,心头不觉一颤,原来丈夫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最后,点明她教丈夫追求功名而深感后悔。陶渊明的《闲情赋》写了“十愿”:在衣为领、在裳为带、在发为泽、在眉为黛、在莞为席、在丝为履、在昼为影、在夜为烛、在竹为扇、在木为桐,正因为思念之至,才会浮想联翩。但每一种愿景最后都不能成为常伴左右的现实,不免悲从中来。

 此外,在思情的具体写作中,诗人常常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和凝的《江城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竹里风生月上门。理秦筝,对云屏。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含恨含娇独自语,今夜约,大迟生!”“斗转星移玉漏频。已三更,对栖莺。历历花间,似有马蹄声。含笑整衣开绣户,斜敛手,下阶迎。”词中写一个女子在夜间和她的情人相会的一个片断。夜深人静,女子一心等待的情人迟迟不见,她只好以“理秦筝,对云屏”来打发时间。可是,她刚拔动朱弦,就唯恐因为筝声而不能听到情人的马蹄声,这种心理表现非常丰富。结拍用独白的方式表达女子的怨情。后一首写三更之后,女子没有等到情人就对着“栖莺”出神,这时,“历历花间,似有马蹄声”,盼到了情人的马蹄声。结拍以一系列轻快动作,“含笑整衣开绣户,斜敛手,下阶迎”来表达她的内心喜悦之情。这里就不是单独使用某种手法来表现心理,而是把直接表现心理的“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和细节、动作、内心独白等间接描写心理的手法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刻感人。

 历代诗史,思情若海。一种相思,几多笔法?限于篇幅,仅举常见者略作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