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花源记》复习题

 ZMXXX995 2019-05-15

《桃花源记》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1        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        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

3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作《归去来辞》,自明本志。有《陶渊明集》

二:理解性默写

1  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4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中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文中描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原文: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7  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

9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帅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  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不复出焉。

  具体问题;

1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进入)——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  顺序:时间先后

3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这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5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6  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或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1)自然环境:美丽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平和3)生活状况:安居乐业4)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8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9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读到了哪些信息?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10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1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12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的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儿叹惋。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室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3    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躲避战乱,这里没有剥削压迫,人民生活自由快乐。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5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16    作者为什么描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

17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世界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8    本文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互相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19    作者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是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0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1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一成语的理解?

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22    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怎样评价?

作 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 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她只是一种空想。

23    本文出现了很多成语,请你举例,并解释。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和情况。(无人过问)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