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東方的海洋傳奇,鄭成功的海盜家族

 管窺 2019-05-15

文/ 柳潤濤

說到明清時期中國與海洋有關的偉大人物,人們第一印象一定是鄭和。其次可能是鄭成功,施琅等都可能是在備選之列。但是,他們都不是這篇故事的主角。本文的主人公,是活躍在明末的一群海商(盜),其中以明末鄭芝龍為代表。他們來往穿梭於大洋之內,周旋於明政府、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之間,一度壟斷控制中國沿海貿易,富可敵國,擁兵數十萬,用勇氣、狡詐、智慧與堅忍不拔,在黃色農業文明書就的歷史上,留下了一絲帶有藍色海洋的氣息。

一、中國沿海這片神奇的海

中國的海洋,並非一直沉睡著。自隋唐以來,海洋已經被廣泛用於貿易。自宋以降,中國海洋貿易更是勃興。南宋王朝因為北方大片領土被占領,為了開闢財源,大力發展海洋貿易,設市舶司,泉州、寧波等都是當時著名港口。元代更是貿易昌盛,泉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馬可波羅筆下的刺桐城(泉州),「沿海有一個港口,船舶往來如織,裝載著各種商品,駛往行省的各地出售。這裡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運往亞歷山大港以供應西方各地所需的數量卻微乎其微,恐怕還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於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像。」

明代自太祖開始,實行海禁政策。在轟轟烈烈的鄭和下西洋後,官方禁止,或者說是不鼓勵和支持貿易。但是這並未阻止民間走私貿易。數百年間,民間進行的海上貿易一直存在。1576年,明穆宗隆慶元年,放鬆海禁,史稱「隆慶開關」,民間貿易逐漸興起。

當時海洋貿易主要集中在東海和南海。冬季一月份,來自西伯利亞的偏西風覆蓋日本海、黃海、東海,給日本帶來大量雨雪。南海南部反而是東北風占上風,從菲律賓到越南方向的風變強。夏季,南海整體變成西南風,東海吹南風。在汽船初現之前,船隻的動力主要是風。舉個例子,如果從中國出發準備去東南亞,可以選擇在秋天停靠華南港口,冬天待北方來的疾風轉強時揚帆南下,春夏時節,再從東南亞返回中國。

...

圖一:東亞大陸的冬夏季風。

二、明末東亞海洋競爭的主要力量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以葡萄牙、西班牙為先鋒,荷蘭英國隨其後,在16世紀的100年里,足跡基本上涵蓋了整個世界。拉丁美洲稱為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國巨大的殖民地。從菲律賓到印度、南非,滿載著貨物的卡拉克大帆船橫行無阻。隨著馬六甲的陷落,菲律賓被征服,澳門成為葡萄牙貿易據點,巴達維亞成為荷蘭人大本營。大量運輸著生絲、茶葉、香料、白銀、瓷器等商品的船隻來往穿梭,中國周邊這片古老的海域變得吵鬧而擁擠。

作為本地區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國家,明王朝在17世紀初正發生著深刻改革。帝國在朝鮮剛剛與日本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財政出現巨大危機。東北的遼闊土地上,女真人的威脅逐漸變大,北疆危機再顯。在帝國東南部海域上,隨著隆慶開關,官方主導的朝貢性質的貿易逐漸式微,民間貿易蓬勃發展,大量華人前往東南亞謀生,中國的船隊來往於菲律賓、越南、中國大陸、日本之間。

日本經歷了長期戰亂的戰國時代後,豐臣秀吉攜織田信長之餘威,於1590年基本統一日本。隨後兩次發動戰爭侵入朝鮮,妄圖以此為跳板攻入中國本土。但是明軍在朝鮮狠狠的給妄自尊大的日本人上了一課。日本主要在平戶開埠,出口白銀,進口生絲、茶葉等商品。同時天主教、火繩槍等外來物也逐漸傳入日本。其中後者深刻影響了日本戰國後期的戰局。

葡萄牙人在開闢好望角航線,在印度扎穩腳跟後,隨後身影出現在中國南海。在占領澳門之前,葡萄牙人的身影已經出現在這片海域很多年。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門站穩腳跟,很快形成了以澳門為轉運中心的幾條重要航線,其中以澳門—果阿—歐洲的航線最為重要。這條航線上通行著載重量1000噸~1500噸的大船,將中國的貨物經果阿運到歐洲,再把歐洲的貨物運到澳門,然後再換乘小船運往廣州。

西班牙人緊隨其後。麥哲倫進行全球航行的時候,發現了菲律賓群島。1559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寫信給墨西哥總督,反覆強調拓殖菲律賓群島的重要性。西班牙冒險家黎牙實比從1565年開始,歷時7年,征服菲律賓全島,並建立殖民統治。正處在國力巔峰時期的西班牙狂妄自信,甚至制訂了詳細的征服中國計劃書,認為只要有10000或12000名士兵就足以征服中國。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本已批准了該計劃,後來因為無敵船隊的覆滅,才使該計劃被擱置而最終取消。由於中國人在菲律賓群島紮根多年,財富眾多。隨後西班牙人與當地華人爆發衝突。1603年10月3日,華僑爆發大起義,但由於缺少武器和軍事經驗,他們僅堅持了41天。起義很快演變成一場大屠殺,至少2萬華僑被殺。

荷蘭是17世紀初新湧進這片海域的歐洲人。作為歐洲當時最新崛起的國家,荷蘭因為其富裕而成為哈布斯堡帝國主要稅源地。因不滿西班牙的橫徵暴斂,西屬尼德蘭爆發大範圍起義。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人擊敗那一年,尼德蘭北方七省在奧蘭治·摩里斯的領導下宣布成立荷蘭共和國。隨後荷蘭進入快速爆發期。通過採取寬容的宗教政策、務實的貿易措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強大的商船隊,荷蘭人後來居上,很快在東亞取代了西葡曾經的地位。1601年,荷蘭商船首次來到中國。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1619年,荷蘭攻占爪哇島上的雅加達,自此以後,荷蘭就把它作為侵略印度尼西亞的中心據點。因此荷蘭雖然進入最晚,但是勢頭最猛。

...

圖二:明末歐洲人所畫的南海貿易圖

三、中國的海商集團——以鄭芝龍為例

之所以選擇鄭芝龍作為海商集團的代表,是因為鄭芝龍的一生,與日本人、明政府、葡萄牙 人、荷蘭人等都產生過交集,因此他的人生軌跡可以簡要概括出明末東亞中國海商集團的活動。其次,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祖孫三代,在半個多世紀長的時間裡,依靠鄭芝龍創造的艦隊家底,深刻的影響了東亞海洋世界,成為絕唱。

鄭芝龍,字日甲,號飛黃,福建南安縣石井鄉人,1604年生。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小名叫「一官」。據記載,鄭芝龍年少時「性情逸盪,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棒,以勇力聞名鄉里」。鄭芝龍的父親是泉州廠庫的一名小官,負責軍械的保管與檢查。鄭芝龍從小耳濡目染,對各類武器非常熟悉。大概鄭芝龍也不是省事兒的主,並且當時閩粵下海經商成風,17歲那年,其父把其送到澳門的舅舅黃程那裡學習經商。那時的澳門已被葡萄牙占領,不少福建人在那裡與葡萄牙人做買賣。在激烈的商業競爭和利益角逐中,鄭芝龍很快展示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幹。他學會了一點葡萄牙語,經常充當商務翻譯,賺點外快。隨後他還學會了荷蘭語。在澳門的環境裡,他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以期儘快融入葡萄牙人的社會。這一點上,鄭芝龍展現出了其不同於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素質。

1622年,鄭芝龍替舅父黃程販運貨物來到日本平戶。當時日本正是德川家康幕府時期,他前去拜謁德川家康,並贈以藥物。在日本平戶,鄭芝龍結識了對他一生至關重要的第一個人——李旦。

李旦是泉州人,早年在菲律賓經商,積累了巨額財富。後來與西班牙人發生衝突,被拘留在西班牙船上服苦役9年,後逃往日本平戶,依靠人脈與膽識,很快東山再起。他是當時東亞海洋最有實力的海商之一,本人於日本當局、英國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明政府都有深厚的關係。李旦以平戶為據點,他的商船常年駛在台灣、菲律賓、澳門、印度支那等地。像李旦這樣的人,你可以說他是合法商人,但是同時他也是海盜頭子。商人從一個港口裝滿貨物,去下一個港口售賣,然後周而復始。海盜是從別人的船上搶來貨物,然後再去販賣。這樣的生意是暴利。

鄭芝龍投入李旦門下後。李旦覺得他能幹可靠,「撫為義子」,交給一部分資產和船隻讓他到越南做生意,獲大利。1622年,荷蘭人在澎湖安營紮寨,以此為根據地,威脅福建。李旦因為其個人威望,充當起荷蘭人與明政府的和事佬。懂荷蘭語的鄭芝龍充當李旦翻譯。最終明政府以允許荷蘭人轉移到台灣大員(今台南)為代價,換取荷蘭人撤出澎湖。鄭芝龍初露頭角。這一年,鄭芝龍18歲。隨後,奉李旦之命,鄭芝龍在荷蘭人手下干過一段時間的海盜,劫掠過往船隻。在此期間,鄭芝龍還結識了李旦的兄弟顏思齊。顏思齊在台灣擁有一支船隊,曾經率領3000度漳州、泉州的貧民,到台灣拓殖。雖然顏思齊也有較強的勢力,但是臣屬於李旦。在這些日子裡,鄭芝龍迅速成長,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海盜。1624年,鄭芝龍在日本的妻子,田川氏為其產下大兒子,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鄭成功。

1625年,是對鄭芝龍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年。義父李旦死後無子,鄭芝龍作為義子,也許通過其他一些鐵血手腕,收編了李旦的所有船隊。隨後顏思齊在台灣暴死,鄭芝龍率艦隊南下,收編了顏思齊的手下。從17歲登船去澳門時那個毛頭小伙子,到一躍成為東亞最大的海盜(商)首領,鄭芝龍只用了4年。在弱肉強食,只認強者的海盜世界裡,鄭芝龍依靠他的能力、智謀和勇力,年紀輕輕就收伏了兩支最大的海盜船隊。1626年,鄭芝龍率船隊登陸福建,史書記載「連舟浮海,自龍井登岸,襲漳浦鎮,殺守將。進泊金門、廈門,豎旗招兵,饑民及游手悉往投之,旬日間,眾至數千」。

...

圖三:荷蘭人畫中的鄭芝龍,YQUEN即為一官。

四、亦官亦商亦盜的海盜生涯

在福建站穩腳跟後,明政府趕到鄭芝龍威脅日大,遂命福建巡撫俞咨皋進剿鄭芝龍。1627年10月,雙方在將軍澳大戰,明軍大敗。隨後鄭芝龍進駐廈門,並以此為陸上基地,擴張勢力。最終,鄭芝龍選擇在安平(今福建晉江安海鎮)建立大本營。在荷蘭總督德韋特致東印度公司總部的報告中:「中國海賊日益壯大,幾乎控制了整個中國海。他們已壯大到擁有400艘戎克船和六七萬之徒眾,此頭領名叫一官。」

此時的明王朝風雨飄搖。東北努爾哈赤威脅日大,內部李自成、張獻忠暴動,官吏貪污腐敗,朋黨林立。崇禎繼位,決定招安鄭芝龍。對於鄭芝龍而言,這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第一,鄭芝龍本身已經很有實力,要錢有錢,要兵有兵,此時接受招安,正好今後可借官方名義,行事更便利。類似於現代的億萬富翁,想盡方法也要在政協或者人大謀個名分,政治上有靠山。第二,鄭芝龍因為實力不斷強大,此時已經成為荷蘭人的眼中釘。為專心致志對付荷蘭人,鄭芝龍需要與朝廷修好。第三,有了朝廷名分,吞併其他海盜的時候也算是師出有名。對於那些小海盜而言,投靠鄭芝龍比投靠沒有名分的其他海盜,更加保險,背靠大樹好乘涼,算是朝廷的船。於是雙方一拍即合。1628年,明政府授鄭芝龍游擊名分,尋遷副將。

有了朝廷的大旗之後,鄭芝龍大舉進攻同行李魁奇、楊祿楊策兄弟、諸采老、鍾斌等勢力,並收編了這些海盜的殘兵敗將。只有一個比較大的劉香,投靠荷蘭人,與鄭芝龍分庭抗禮。

鄭芝龍為規範內部管理,以仁、義、禮、智、信命名,建立5大遍布東亞海洋的流通渠道。以金、木、水、火、土命名5支船隊,航行東西洋之間。同時,他頒布鄭氏令旗,繳納保護費的商船懸掛令旗,保其平安,否則沒收財物。如果懸掛令旗的船隻被劫,鄭芝龍賠償其財物。這項收入,以後達到每年400萬兩黃金之巨。

在鄭芝龍壟斷中國東南沿海貿易的時候,與荷蘭人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荷蘭人認為,占領台灣 的目的就是以此作為對華貿易中轉站,並控制中國與海外貿易的咽喉。消滅鄭芝龍,才能暢通無阻進入中國內地進行貿易。鄭芝龍的存在,是橫亘在荷蘭人與明政府之間的一堵牆,奪走了本屬於荷蘭人的利潤,並且控制了中國內地巨大的市場。因此消滅鄭芝龍勢在必得。而在鄭芝龍一方,早年與荷蘭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深知荷蘭人武器裝備精良,遠非之前消滅的海盜可比。鄭芝龍明白,荷蘭人志在控制整個東亞海洋貿易。一山難容二虎,大戰在即。

五、料羅灣海戰

1632年12月4日,鄭芝龍與劉香的船隊在福州附近遭遇,發生血戰,從早上打到傍晚,雙方各死傷800~1000人。鄭芝龍弟弟鄭芝虎在身上兩處負傷的情況下,沖入敵陣,被劉香的人用四爪錨和鐵鏈纏住,幾乎不能脫身,後來是部下拚死救出。劉香本人則向南逃逸而去。鄭劉兩方的仇恨愈加深厚。

荷蘭以蓋倫船為主。夾板戰艦長30丈,寬6丈,艦體船板厚達2尺以上,樹有5個桅杆,船艉有3層尾樓,是艦長工作休息的地方。艦體兩側開多個舷窗,內置銅炮,用於近距離射擊。船桅下左右對稱放置多門2丈長巨型紅夷鐵炮,威力奇大無比。因此荷蘭船隻火力優於鄭芝龍方。動力上,中國船帆多為硬式長方形船帆,這些帆升降容易,但是因為中國船隻多為平板船,不能升的過高。西方船隻多為三角帆,雖然操作複雜,但是因為船隻吃水深,船桅可以建的很高,因此荷蘭船隻機動性也勝過鄭芝龍方。鄭芝龍的優勢在於船隻數量多,可以彌補艦隊質量上的不足。在早期海戰,技術差距並非非常大的時候,數量的優勢足以彌補這些裝備上的差距。

...

圖四:荷蘭蓋倫帆船

...

圖五:中國福船

明崇禎六年(1633年)7月,新任荷蘭台灣長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為迫使明朝開放貿易,企圖用武力強占大陸沿海,在劉香的幫助下,不宣而戰,派出8艘戰艦,對剛剛追剿劉香回到廈門沒有戒備的鄭芝龍部和明朝官兵發動突襲。擊沉、燒毀和弄沉港內鄭芝龍和明朝官兵的二十幾艘戰船。這些船隻是鄭芝龍的精銳部隊,也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海上武裝船隊,船上配備完善,架有十六、二十到三十六門大炮。8-9月,雙方展開了多次試探性的交火。在此期間,另一海盜李國助加入荷蘭、劉香集團。

1633年9月,鄭芝龍親率主力從福建漳州港口出發,共有大小戰艦150多艘,其中大船50艘,火攻船100餘艘。荷蘭方面,主力是9艘荷蘭大戰艦,此外還有劉香等中國海盜50多艘船隻。儘管鄭芝龍擁有數量優勢,但是從實力對比上看,荷蘭人戰船質量更勝一籌,因此鄭芝龍並不占絕對優勢。

雙方在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口遭遇,,荷劉艦隊擺開了一個荷蘭戰艦居中,海盜船四散策應的防禦陣形,明軍艦隊則在料羅灣東南角展開,以鄭芝龍部隊為先鋒,順東風采取了兩路突擊,黑虎掏心的戰術。按照事先布置,明軍主力部隊全部直奔荷蘭艦隊,只以輔助部隊對付海盜船。同時,他們採用了荷蘭人在歐洲戰場從未見過的打法――火海戰術。明軍150艘戰船中,只有50艘是炮艦(裝備英國炮),其餘100條小船清一色的火船,隨著一聲令下,在大船火炮掩護下,百條火船蜂擁而上搭鉤點火。Brouckersheaven遭燒毀,Weiringen遭擊沉,Slotendijck遭擄獲(船上約100人遭俘虜),其餘船隻在面對明軍強大實力全部在受重傷後逃走。參戰的劉香戰船50艘,全軍覆沒在了料羅灣。

...

圖六:料羅灣海戰形勢圖。

料羅灣海戰後,失去荷蘭支持的劉香如喪家之犬,鄭芝龍再次攻打劉香,劉香自焚而死。荷蘭人被迫每年繳納給鄭芝龍12萬金法郎,得到允許在東亞海洋進行貿易的保證。此後東南海疆各股武裝集團李魁奇、楊六、楊七、鍾斌等均唯鄭芝龍之命是從。崇禎十三年(1640年), 明廷擢升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署都督同知。

...

圖七:料羅灣海戰電腦模擬圖

鄭芝龍極力發展海上貿易,經常滿載絲綢、瓷器、鐵器等貨物,駛往柬埔寨、暹羅、占城、交趾、三佛齊、菲律賓、咬留巴(今雅加達)、馬六甲等國貿易,換回蘇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几年內,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商業貿易的最強競爭對手。

六、鄭氏海上帝國的沒落

在鄭芝龍勢力發展至頂峰時期,中國大陸發生了巨變1644年,李自成占領北京,崇禎煤山上吊。同年,山海關大戰,清軍入關,占領北京。稱雄一時的李自成一潰千里。南明弘光帝繼位,左良玉進兵南京,南明內訌。清軍兵分多路,勢不可擋,1645年,史可法死難揚州。隨後南京陷落,嘉定三屠。一系列的事件,深深的震撼到了鄭芝龍。

1645年,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後世稱之為隆武帝,也稱唐王。儘管鄭芝龍稱雄海洋,一時無二。但是八旗鐵騎一年之內橫掃曾經強大一時的大明帝國。儘管南明有幾十萬的軍隊,但是指揮上不相統屬,南明內部儘是馬士英,阮大鋮這樣的小人。清軍迅速的掃平江南,奔鄭芝龍的根據地福建而來。

也許是鄭芝龍出於對清軍的恐懼,也許是意圖想像18年前那樣接受明朝招安,繼續保持自己的海洋帝國。加之鄭芝龍作為隆武政權的實際支撐者,與大臣黃道周產生了很大的矛盾。鄭芝龍下令,撤去福建各路關防,放清軍入閩。鄭芝龍的這一決定,不僅僅使他自己陷入道義上困境,數百年來為人不齒。17年後,更是喪失了自己的生命。

從歷史的大背景看,鄭芝龍的這一決定,更是一個悲劇。鄭芝龍作為當時中國海洋勢力的代表,崛起於官方體系之外,成為東南海洋的實際控制者。鄭芝龍背後的這支力量,不僅僅是他本人的力量,更是中國數百年民間海商力量之精華。中國海商作為一個新興的階層,他們對明朝有過鬥爭與妥協。在荷蘭殖民者的壓力下,這一批人最終選擇了向明朝妥協而與荷蘭人抗爭的道路。在明末十幾年內,這一策略是成功的。鄭芝龍背靠大陸,控制了台灣海峽的航線,從而與台灣的荷蘭人對抗。清初,鄭芝龍降清,其實也是想承襲歷史上有效的策略,與沒有海上利益的清朝協調,力爭得其支持,從而可以全力對抗荷蘭人,在東亞海上爭霸。

可惜來自東北的女真人無法理解這種立場與誠意。他們僅僅是將鄭芝龍當作割據地方的一個豪強。將其控制。鄭芝龍雖然投降清朝,但是餘部在其子鄭成功的帶領下,堅持在廈門等地抗清。1659年,鄭成功率兵從海路入長江,連下鎮江等地,兵鋒直指南京。可惜由於戰術指揮失誤,功敗垂成。

...

圖八:鄭成功北伐南京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於1662年收復台灣。隨後,鄭成功著手遠征菲律賓,可惜在此之前不幸病逝。又20多年後,鄭成功孫鄭克爽投降施琅率領的清朝水師。

從1625年鄭芝龍統領李旦、顏思齊船隊開始,到1683年鄭克爽投降。鄭氏海上帝國曆時58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依靠海洋力量建立的地方政權。至此,中國海商的這段傳奇成為絕響。直到160年後,鴉片戰爭打響,中國的海洋才再次甦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