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供茶文化 | 茶与禅:茶艺禅味韵味源同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5-15

作者:法供茶善使--苏苏

长久以来,众人皆知茶禅一味,茶意禅味。却不知道这茶与禅有着怎样的渊源。茶与禅形成一体以来,饮茶上升成为平静、和谐、专心、敬意、清明、整洁、至高宁静的心灵境界。饮茶只是禅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茶是简单的禅”、“生活的禅”。禅宗修行,讲究的是参禅悟道,强调的是即身的体验和自身的顿悟,这往往使得它与品茶之道暗合。茶谁都可以品尝,可是谁都难以确切地把茶之味、茶之韵一一指认出来。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感受,一万个人自有一万种体验,正如禅宗推崇的“拈花微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由禅至茶: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十年修酒客,一世做茶人”。禅茶一味,澄净心灵。

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

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我枷锁,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禅的方法是: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禅的目的是:试着把身口意三业,转化为自利利他的慈悲与智慧。

喝茶时常常喜欢翻阅禅书,或晴窗,或秋夜,或春雨,或冬雪,茶香初发,书卷才开,以茶伴禅,以禅入茶,往往自成佳趣。周作人在《喝茶》中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与光阴一样耐人寻味,茶味只在一时,琼浆玉液,转眼即逝,总成梦幻空华。参禅也是如此。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箭。

禅门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茶与禅门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结果。茶禅一味之说由来已久。史载降魔大师叫人坐禅,“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禅门茶风兴盛一时。据传宋临济宗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茶匠代代相传之瑰宝。珠光禅师曰:“茶道之根本在于清心,此乃禅道之根本。”“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之见地,可谓洞彻茶中禅机。另外,禅门典籍《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中多有“茶汤”字句,亦此为证,此时的茶汤已超越了茶的物质层面,直达心愿,直面真我,直接体现茶道精髓。

汉唐明月宋时风,禅意的芬芳,随茶香弥散了千年。茶与禅殊途同归,泡上茶,打开经书,喧嚣挡在心外,一切将变得纯净轻盈。时间在茶中过得舒展而缓慢——仿佛,光阴在此停留,这一切的安静,都是踏实的,这光阴的老去,都是甘心情愿。

古德曾作诗一首:“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茶人经过茶道修持锻炼,心境会逐渐趋于平静,即使身处闹市,也如同隐居山林一样,心中清净无比。特别是现代人由于外界各种压力和诱惑,使人心烦意乱,此时如果能静坐茗茶,领略茶味的美妙,可以息心静虑,自然对身心有益。饮茶能静心如此,已是达到悟道境界,最堪入茶。

以茶修身养性,已逐渐成为中国人独有的养生方式,茶道则成为道家重人贵生思想的载体。

“人生的优雅,不是装扮出来的,而是百千阅历后的坦然,饱受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和安然。”宁静淡然,是优雅的一种境界。优雅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优雅之人,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功德。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从一粒砂看世界”。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却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人生中如果能生有慧根,心眼顿开,悟得法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雪水云绿,如梦幻泡影;云华富贵皆是前尘往事;甘苦浊爽,如露如电。此时万缘俱息而心生清净,壶与佛则近在咫尺。因此,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说法,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即以正法眼藏付之,虽是陈年典故,仍使人向往不已。  

喜欢喝茶的人,饮的是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经世岁月的一种平淡,是一种历久弥香的一种淡然和豁达,是道法自然的清欢。只有参禅悟道的人才能知晓这点滴的滋味和真意。饮茶至极淡处,方得真香、真味,方有“般若味重重”,方可因茶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