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碰到一位老朋友,闲聊了几句。三十出头的他,仅比我大一岁,但头上已经有许多白发了。从面貌上看,别人会认为他比我大十几岁。他早些年就结了婚,这几年也陆续添了一对儿女。本该享受着齐人之福的他,在聊天中,我却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上压着的人到中年、养家糊口的沉重压力。他说,现在除了本职的医务工作,轮休的时候,他还会寻找一些其他赚钱的零工。回到家,还要帮着媳妇照顾孩子。说着说着,他的情绪稍显低落,叹气道:“生活真的很累啊。”我拍了拍他的肩,说到:“注意点,不要过劳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你知道慢性疲劳和过劳的危害。”也许是倾诉后压力稍稍散去了些,他笑着道:“那我可得加油了!”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像我朋友这样因为生活而奔波劳累。但是长期工作强度过大,很容易导致身体健康出现疾患,甚至是危及生命,也被称为“过劳死”。 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换算下来,也就意味着每一分钟,都可能有一条生命因为长期的劳累疲惫、突发疾病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是造成过劳死的主要原因。 说到过劳死,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下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导致过劳死的前提。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由美国疾控中心(CDC)于1988年首次提出并定义的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综合征,包括疲劳、头痛、咽痛、淋巴结痛、肌肉酸痛和认知障碍,其基本特征为新发生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虚弱性疲劳,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并且休息后不能缓解。 疲劳一般分为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些疲劳表现一般都是暂时性的,休息一段日子就能够恢复。但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休息后疲劳症状并不能缓解,另外,相较于体力劳动者,慢性疲劳综合征在脑力劳动者中更为普遍,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群体,例如科技人员、教师、医务人员、飞行员等。 对于糖友来说,不明原因的疲劳无力是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一种非典型主观感受。有研究显示,疲劳症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60%~92%,严重干扰了患者的心理和活动能力,不利于患者自我管理及血糖控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就疲劳特点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的疲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躯体性疲劳,表现为身体机能下降、精力不足、易疲劳和活动耐力下降等;二是心理性疲劳,表现为紧张、焦虑、逃避以及兴趣下降等。 糖尿病患者平常出现疲劳需了解这几点: · 血糖与疲劳 有文献指出,疲劳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下的一种常见症状,85%的患者通过此症状能够正确判断自身的血糖水平。还有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疲劳症状与其空腹血糖关系密切,疲劳症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了解自身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指导患者及时调整饮食或就医。 · 并发症与疲劳 有研究显示,患者的疲劳症状与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和合并症有关,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周围神经病变等。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手、脚麻木和刺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研究发现,脚部疼痛与患者的疲劳症状呈正相关。 · 运动、休息与疲劳 缺乏运动锻炼以及良好的休息质量也是疲劳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献指出适度运动能够全面提高机体素质、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从而缓解疲劳症状。 当查明疲劳原因不是因为糖尿病本身的血糖影响或者是并发症的影响,在休息后还不能得到缓解,那么糖友就要注意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可能性。 慢性疲劳的危害和预防 长期疲劳会导致患者感到疲惫、乏力,体能降低,动作迟缓,对于一些从事精密操作工作的人员来说,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工作困扰。 免疫系统健全与否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据专家估计,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免疫力下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慢性疲劳会加重这种情况,更加削弱自身的抗病能力,导致一系列疾病在身体中埋下种子。并随着时间推移,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慢病一个个慢慢的爆发出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会造成血糖控制不稳定。 在心理上,慢性疲劳综合征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情绪问题,如暴躁易怒、焦虑紧张等;导致生活变得脱离轨道,变得乱七八糟,最终放任自流,丧失意志。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要生活规律、笑口常开,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除了治疗,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睡眠充足、运动适量、生活规律、戒烟限酒、少熬夜、累了及时休息。 还有一些患者,生活习惯很好,但时常感觉心慌、胸闷、头晕或睡眠不安,又检查不出来问题。实际上,这类患者往往不知道放松,潜意识里是一种紧张状态,属于容易紧张的类型。因此,这类患者要学会静养和放松来对抗疲劳。不要对自己过于挑剔和苛求,人生目标不要太高,要立足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发自己的潜能。平时要笑口常开,因为笑是最佳的“精神松弛剂”。此外,针灸、按摩等对消除疲劳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