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奠基人与先驱者,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他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对现代中国美术的创作和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了中国画的新风格;“尽精微,致广大”的艺术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术工作者,以至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在艰难的岁月中,徐悲鸿怀抱着坚定的理想和志向,奉献出全部的热情和生命,让无数艺术工作者膜拜。 在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中,南洋时期是他艺术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其艺术成就比较成熟的时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遥看群息动,伫立待奔雷”,以画笔代刀、以奔马自况,投入抗日救亡中。1939年至1942年,徐悲鸿在南洋为国内抗战多次举办筹赈画展,售出作品数百件,并将所得款项全部汇回祖国支持抗战。他是欣慰的,也是自豪的。这期间题签的“春风得意”就是见证,也是他以画笔遂志的快意写照。正如他画中的田横,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振臂张目,挽狂澜于既倒。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直逼新加坡。徐悲鸿搭乘最后一班离新的轮船,取道缅甸回国。临行前,他与友人共同将一批书画和书籍放在橡木桶中,埋入枯井,想待战事结束再取出。可后来当徐悲鸿派人前去取画时,得到的结果却是,所有画作均已被毁或下落不明。近年来,徐悲鸿在新加坡遗失的一小部分油画杰作突然“浮出水面”,如《愚公移山》《放下你的鞭子》《奴隶与狮》等,张张都刷新了中国油画的拍卖纪录,引起了世界艺术市场的瞩目。 展览开幕式上,徐悲鸿之孙徐骥介绍说,由时代悲鸿艺术中心策划、主办的徐悲鸿相关大展,除了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悲鸿生命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以及在重庆开幕的“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外,此次在湖南举办的展览是第四次。“此次展览的意义非凡。”徐骥说,“2019年是个特别的年份,时值伟大中国诞辰70周年、五四青年运动100周年,也是徐悲鸿留法100周年。对徐悲鸿艺术的研究,有两个时间段是空白的,分别是1919年至1927年和1939年至1942年。很多人了解徐悲鸿是通过我奶奶的一本书《徐悲鸿的一生》。这本300多页的书中只有五六页将他在南洋的生活一笔带过。2017年至2019年,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来整理、研究这批作品,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向大家展示这批作品。”徐骥表示,他的奶奶是浏阳人,所以他的爷爷徐悲鸿算得上是“半个湖南人”。这次展览的举办相当于是送作品回家,是一场对家乡人民的汇报展。他介绍说,这批展品包括《十二生肖》的母本,还有《侧目雄狮》《万古云霄一羽毛》《天马行空》等徐悲鸿代表作的缩小本。这批沉寂南洋的作品,对于徐悲鸿来说,是他一生中最放松、最精彩时期的作品,也是他经过多年绘画积淀后再次创新的硕果。展览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徐悲鸿,一个自由、高兴、快乐的徐悲鸿。 据悉,本次展览精选了徐悲鸿南洋时期创作的113件作品,包括中国近代油画的扛鼎之作《愚公移山》。展出作品中,大部分尺幅不大,最小的甚至比一枚硬币还小。虽然尺幅不大,但小中见大,因为徐悲鸿先生的许多大作品均来自无数次对小作品的推敲。其小作品有的甚至比大作品更精彩、更自如,让人“始知真放本精微”。这批作品题材丰富,记录着一位心揣家国情怀的民族艺术家只身一人远渡南洋的激情岁月,标示着他走向辉煌艺术高峰的一段经历,也体现了其人文精神的旷世创造。展览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以数字展示技术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了“悲鸿艺术”、诠释了“悲鸿精神”。(附图均为徐悲鸿画作) 《奔马》 《十二生肖·龙》 《十二生肖·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