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是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也是上海市7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在大调研工作中,结合五违四必整治、无违村居创建、美丽街区的建设等工作,使百年愚园路从“破墙开店”到“空间释放”,从隐患丛生到创意齐聚,日渐焕发生机与活力,既体现了精致精细,又留住烟火气中的城市味道、情怀和温度。 愚园路,横跨长宁和静安两个区,在长宁段又分属于两个街道辖区,这给愚园路的城市更新、精细化管理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在大调研工作中认识到,用以往各管一段、各管一摊、各自为政的老思路、老办法难以为继,在工作开展中,统一协调难,资源整合难,快速处置难,难以形成“一盘棋”格局,跨区域的城市管理难以得到根本有效的治理。 愚园路长宁段今貌 与其他中心城区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一样,愚园路的管理也同样面临“如何兼顾保护与改善原住民生活品质”的难题。通过实地走访沿街面小商铺及居民区,与有关物业公司、养护单位沟通,江苏路街道采取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愚园路上试点“四个打破”——打破边界、打破职能、打破机制、打破体制,探索出了城区管理“流程再造”工作方法,使得社区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 具体做法是:一是打破行政区划边界,实施全路段管理;打破公共区域红线内外的边界,实现全区域管理。二是制定统一管理标准,落实绿化养护、道路保洁、巡查处置,避免同一地方各单位各派人员只做自己分内之事的弊端。三是成立愚园路风貌街管理办公室,整合政府职能与资源,委托一家企业集中运营,形成政府企业双平台,通过一口受理模式进行扁平化管理。四是引导沿线企业自律自治,“把商家的门前交给商家管理,在老百姓的街区听取老百姓的意见”,通过政企互通、居民商量,充分发挥社会参与优势。 破解老城区管理上的难题,需要创新思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将原来“各管一段”变为“全路一管到底”,效果立竿见影,曾经的老大难问题现在迎刃而解了。 成立愚园路街区党建服务站,以党建引领城市更新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感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在社区。“管理好街区只是手段,最终要让美丽的街区服务百姓。”这是江苏路街道社区干部群众对于“街区可漫步”的深层理解。愚园路1088弄的变身,就体现了江苏路街道这种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理念。 早在2015年启动“五违四必”工作之初,针对破墙封门整治后居民生活有所不便的客观情况,街道就萌发了打造社区邻里中心的念想。愚园路上9平米小店山东水饺、20世纪80年代的小赵裁缝、18年走街串巷的修锁匠顾师傅、在愚园路1088弄弄堂口的梧桐树下修了20年鞋的吴师傅……这些曾经是昔日上海民间生活最原汁原味的部分,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城市更新中,这些有烟火气的街边小店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且搬到愚园路1088弄上由老校舍改造升级成的“愚园公共市集”。这些小店和上海人喜欢的早餐大饼油条和馄饨店,与愚园路周边的时尚网红店、最潮菜市场,共同构成了社区的烟火气。 传统小店被保留了下来,满足居民需求 精细化管理与城市的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和谐统一,考验的是管理者的眼光与智慧。城市管理不仅要规范有序,还要有温情,应有的活力和审美情趣。 在调研中,江苏路街道觉得愚园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梧桐掩映下的建筑与生活,本就应该有“风貌”二字所蕴含的文化格调。为此,江苏路街道在愚园公共市集二楼,引入了粟上海社区美术馆。该美术馆更多关注的是社区文化和社区生活,举行的“致愚园路匠人”展览,展出了很多原住民的老照片、口述实录,让他们修复了当年的集体荣光。这些承载着老居民情感的“回忆杀”,令弄堂其他修缮推进异常顺利,更有居民带头认领周边的绿化,参与日常管理。如今这个家门口艺术空间,成了增进居民对社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联结的纽带,愚园公共市集成为集“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于一体的社区公共空间。 愚园公共市集成为附近居民家门口的社区公共空间 岐山村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有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村。岁月变迁,这里的住户换了一茬又一茬,如今75栋洋房里仍然住着404户人家。2018年长宁区启动岐山村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工程,主弄堂内15栋优秀历史建筑已经完成外立面修缮,重现了90多年前诞生时的面貌,从而让岐山村成为上海新式里弄中首个同步完成内外修缮的成片风貌保护建筑群。 在此过程中,城市街区有温度、有情怀的理念落到每一个细节上,体现了一种“绣花”精神。 岐山村每栋建筑外立面形式多样,有青砖、有鹅卵石,也有红砖、拉毛,修缮过程中,都是按照建筑原貌修复,尊重历史,修旧如旧。除了历史建筑外立面修缮、承重结构加固外,还进行了建筑内公用部位修缮、给排水及其他设备更新、强电及弱电架空线入地,不但美了外观,而且兼顾了实用,方便了日常生活,使得这片历史风貌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何让这些更新后的历史建筑焕发人文光芒,是江苏路街道城市管理者们绕不开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摸索。位于岐山村111号的一层住着三户人家,街道通过市场化租赁方式分别与三户居民商谈,从他们手中租下房屋,经过修缮后成为钱学森事迹展厅,现在每年接待上万游客。 修旧如旧的岐山村 岐山村试点共用厨房改造 愚园路城市更新让居民在家门口见识到了实实在在的绣花功夫,架空线不见了,乱停放的现象消除了,更多的公共空间释放出来,传统小店在愚园路公共市集保留了下来……环境改善的同时,老百姓生活品质也提高了,同步提高的还有这里的人气和名气。“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名人多、故事多,我们很自豪,一定要给游客讲讲。”76岁的原住民、钱学森旧居志愿讲解员林青如是说。 |
|
来自: cxag > 《美食地图遊记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