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怕输、胆小、玻璃心,怎么破?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9-05-15

你的视界决定孩子的世界

经常有妈妈在后台留言,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了,遇到不如意就大哭大闹。

积木搭不好,摔的满地都是;比赛输了,哭闹不止;还没批评他两句,眼泪就下来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也是一位有心理咨询师背景的创业妈妈王语华,提炼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执行步骤,希望通过文章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年轻父母。

扫一下就看到啦!

“逢输必哭”的娃,怎么解?

文〡王语华

儿子和爷爷在家里的茶几上打乒乓球,最后13:19。儿子输了,趴在沙发上大哭。

爷爷说,“你央求爷爷陪你玩一会儿,输了就哭,以后不陪你玩了。”

儿子哭得更伤心了。

我坐在儿子身旁,抚摸着他的头和背,“宝贝你很伤心是不是?”

他哭着点点头。

我说,“我看到你很伤心,你还很生气,你在生自己的气,是吗?”

他点点头,继续嚎啕大哭。

我说,“那你跟妈妈说几句话好吗?”

他说不要。

我说,“妈妈替你说你的心里话,好吗?”

他点点头。

我开始说了。(我一句他一句,让儿子跟着我重复)

我打球输了,我很伤心!

我生我自己的气!

为什么总是输给爷爷?

我不但生自己的气,我还生爷爷的气!

为什么爷爷不让我赢一次!

我觉得,是乒乓球拍不好!

桌子也不好!

爷爷也不好!

什么都不好!

因为我输了!都怪你们!(儿子重复这说到这句话时,哭声已经小了)

我是小孩,爷爷你该让着我,让我赢一次。

哪怕是假的也好!

我是小孩,你们都要让着我,你们不让着我,我就哭!

爷爷不让我赢,我就哭!

我要哭到你让我赢!

我哭最厉害!

你们谁都哭不过我!

你们不让我赢,我就哭!

我要哭到你们让我赢!(儿子一边说,声音越来越小,一边笑起来)

我问,“还难过吗?还伤心吗?”

儿子抹着眼泪笑着说,“不伤心了,也不难过了,妈妈,你太搞笑了。”

我说,“那你明天再打输了,还哭吗?”

他说不哭了。

儿子看着我说,“妈妈,谢谢你来我家。你选了王子(爸爸),王子(爸爸)选了你。”(妈呀,这孩子好有主人翁精神,一眼看出我是外人)

这件事发生在孩子身上,我们会觉得好可爱,好好笑。

当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往往浑然不觉。

一件事情未能如愿时,很多成年人第一反应往往是别人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机会的问题;是别人的错,是父母的错,是同事的错……因为你们,我才如何如何。

因为我们像孩子一样,不想负责,不想为结果负责。

因为负责是很累的,很痛的。

很多人早已成年,心智却远未成熟,好似还活在六七岁的年纪。

不愿负责任的状态,其实就是孩子的状态。

话说回来,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内心会停留在这个阶段呢?

看看我们的父母,在我们遇到问题时,给了我们怎样的回应?

我列出了一般家长会用的方式:

1、威胁。

我家爷爷用的方式是威胁,不许哭,你再哭,以后不和你玩了。

爷爷关注的是哭,因为哭让爷爷很难受。所以,爷爷第一反应是阻止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发生,方式是威胁。

于是孩子学到了,威胁的方式。

2、讲道理。

类似“遇到困难不要哭啊”、“男子汉不要哭啊”之类的话。

道理我也讲,“你再练上3个月就超过爷爷了。因为你越来越大,爷爷却越来越老,你总会赢爷爷的。”

可是情绪当中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3、羞辱。

“哭什么哭啊,像个女孩子一样!”

“遇到一丁点的事儿就哭,没出息!”

4、嘲笑。

“哈哈,有个小朋友遇到困难就哭鼻子啦,太搞笑啦。”

“真是个输不起的人,以后没人跟他玩啦。”

这些话都不陌生吧,反正我从小听着这些话长大的,可是有几个人的心里素质像我这么好呀(自恋一个)!

于是,我们以为这都是方法。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身边的人。

可是,那个当下我们最需要什么呢?

需要有人理解我们的情绪。我输了就是伤心啊,没有什么对错。

需要接纳。接纳此刻的情绪。情绪流动了就不会淤结;情绪平复了,就可以恢复正常智力。

我又用夸张和泛化的方式,把他的错误逻辑演绎出来。

他把输球的责任怪罪到球拍上,我就夸张到桌子、球、爷爷,甚至所有的一切。孩子笑了,因为他其实知道这样是不对的。

有时候我们难过、伤心,不是因为不懂道理,而是就是难过啊,就求个理解。

当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们的理智就纠结在这个上面,而忘记了事情本来的目的。

我把输球就哭,夸张到“宝宝哭最厉害”,以后用哭的方式赢得比赛,不让赢就哭。

孩子很快就理解这里面的逻辑错在哪里,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相信他能用愉快的方式记住这个经验。

这些方法不是从哪里学来的,而是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大人如何对我,我就能够做得更好。

难过的时候最需要的是陪伴,然后是走近我,拉一把,或者扶一下,而不是冲过来以爱之名踹一脚。

我们缺的永远不是方法,而是用心。

在生活中,如果你悉心体验,调动所有的感官用心体验,你就会看到一束光......

把它引入心里,既能照见自己,也能照见孩子。

看到孩子,就能觉醒自己。

看到自己,也能理解孩子。

所以,在我眼中,育儿本身就是一个育己的过程。一份付出,双倍收获。

关于亲子育儿,语姐姐(读者都爱这样称呼她)还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例如:

孩子发脾气哭闹时,抱还是不抱好?

父母和孩子该怎么谈赚钱?

别让拖沓的时间偷走孩子的童年(附有趣的时间体验游戏)

站在未来看现在,孩子学什么?

别不当回事儿!那些不起眼的坏情绪,正在毁掉孩子

语姐姐还开了一个”走心聊天“栏目,一对一回复读者的问题哦!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