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焕章的小阁子 2019-05-10 08:51:07 金石拓片 金石学的发展与兴盛为书法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碑学与帖学的对峙在清代一朝情况越加明显。而清代碑学的发展则是经历了三个阶段:乾隆中期的前百余年,习碑者多以汉碑隶书为主;乾隆中期到道光年间,汉隶与篆书得到了同期的发展,取汉碑朴拙高古之气,篆书参以钟鼎金文;道光到宣统年间,习碑者取法的对象进一步得到扩展,这一时期主要取法北碑。可以说北碑的兴起是在嘉庆道光以后所发生的。但是晚清魏碑的兴盛绝非不是偶然的发生的,碑学脉络的延续,为清代书法家的创作与理论发展上起到了铺垫作用。 阮元像 在碑学发展过程中,碑学理论开先河者当为阮元莫属。阮元在书法史上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关于南北书法流派的梳理及评析。阮元是乾隆五十四年的进士,先后担任过山东、浙江学政,户部、兵部、工部侍郎,浙江、湖南、江西巡抚,两广,两湖,云贵总督等等,可谓是封疆大吏,官运亨通。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在他任官之余,收藏金石碑帖,重视经史考订之学,是当时的朴学大师。清代碑学派理论的广为流传离不开阮元所做出来的努力。 拓片 嘉庆年间,阮元写了两篇文章名为《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鲜明地提出尊碑抑帖的主张,在理论上明确宣扬了北碑的书法价值,再上阮元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一时之间这两篇文章可谓是为尊碑开了先路,所阐发的观点可谓是震聋发聩,居功至伟。后世的包世臣与康有为在阮元的理论基础上为碑学添砖加瓦,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提出“万毫齐力”“气满”诸说,为碑学的观念普及推波助澜,而康有为所做的《广艺舟双楫》更是碑学理论集大成者,同时也把尊碑抑帖的主张推倒了极端。 董其昌书法 “南北书派论”的产生有着固有的时代背景。清代以前书法尚未有明确的“南北分宗”一说。大家可能想到最为贴近的是明代董其昌在绘画领域提出“南北宗”的论调,但是董其昌是“崇南抑北”,而阮元的“南北书派”则是带有明显的崇北抑南的倾向。虽然他没有全面否定南派书法,但是其理论主旨无疑是用来推重北派书法的。 欧阳修行楷《集古录跋》 “南北书风”前人有所提及,但没有阮元提的那么系统详细。比如宋代欧阳修在他的《集古录》中就有碑帖书风得比较,曾言“后魏,北齐时多若此,笔画不甚佳”“其字画颇怪而不精,似是东魏,北齐人书”。在欧阳修的眼力北朝书法是很不入流的东西。明末清初的冯班受到董其昌“南北宗”的启发,再次提出了书法南北的问题:画有南北,书亦有南北。然而却一句带过,没有给予充分的论述。清代前期的陈奕禧和何焯也在不同程度上触及到了南北书风的问题。然而绝不及阮元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阮元金石著作 阮元关于书法南北书派和北碑南贴的认知,是受到了他本身人治学思想的影响。前面说阮元是当时的朴学大师,一代学宗。他认为经学、史学皆有南北之分:南北朝经学,本有质实轻浮之别,南北朝史家亦每以夷虏互相诟詈,书派攸分何独不然?文学上他提出文笔之辨,在书法领域,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也很自然地勾勒出南北书派两个脉络。除了治学理论影响以外,还得益于阮元的实地考察对于北碑实物的感知。阮元说:“元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期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丰富的实物和文献双重证据资料基础上,阮元对南北书风的渊源流变有了清晰完整的认知。 《淳化阁帖》 在清代以前,大多数人只承认南派书法代表中国书法传统的正宗,以二王和帖学的书风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并且对于北派书法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就如上文所提到欧阳修在他《集古录》中的论述那样。而阮元第一次把南北书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谈论,等量齐观,可以说他已经打破了二王、帖学是尊的书法传统审美观念。阮元看来,南派书法之所以能够独领书坛千年风骚,离不开帝王的推手。唐太宗独爱王羲之书法,宋太宗刊刻《淳化阁帖》让刻帖之风在宋元明之际长期泛滥。帝王推手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扬帖抑碑”和“尊南贬北”。阮元让北派与南派书法并驾齐驱,功不可没。 王羲之《行穰帖》 南派书法主宰书坛,时间一长弊病就慢慢的显露出来。压抑,低沉和软媚的书风,以及法帖翻刻失真的问题。阮元揭示书分南北的事实,只是一个铺垫,而目的在于矫正唐,宋以来所盛行的帖学书风,他提倡中原古法,要求上追汉魏,表现出鲜明的申北绌南,扬碑抑帖的倾向。在阮元看来,北碑具有南帖所没有的诸多优势。北碑多的古人笔法,北派书法保留了很多的篆隶古意。而南派书法多以手札书信为主要形势,“碑碣绝少,唯帖是尚。”由于南派书法表现形制与用途皆与北方古法不同,于是书风大变,用阮元的话来说:“研态多而古法少矣”,南派书家大多不习篆隶。阮元之所以重视北碑,原因之一就是能得中原篆隶之古法,而中原之古法则是根植于汉隶。 魏碑 阮元“扬碑抑帖”的另一个由于是因为从南北书法作品流传的情况来看,北碑比南帖更为可靠一些。流传后世的晋人法帖,大多都是经过多次的勾勒的摹本,反复复制,虽然名为二王所做,实际上以相去甚远。而北碑石刻皆为原碑原石,仅下真迹一等,所以可信度要比辗转翻刻的南帖要高很多。在古代复印技术尚未象今天如此发达,书法作品的传播主要依靠拓片的形式视人。原作墨迹只有一份,想要批量复制,刻帖便是主要手段。通过对原迹的描摹,在复刻在石板或者木板上,然后进行垂拓成拓片,成为取法的习字范本。但是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书法面貌多有改动,与原作有所出入。阮元就看到的这一点,尤其是对于《淳化阁帖》带来弊病,他深恶痛绝,在他所著的《复程竹盒编修书》中说道:“王菩草勒《阁帖》,全将唐人双钩响拓之本画一改浑圆模棱之形,北法从此更衰矣,《阁帖》中标题一行曰“晋某官某人书,皆王著之笔何以王、郗、谢、庾诸贤与王著之笔无不相近,可见著之改变,多不足据矣。”《阁帖》所刻之所谓晋人传世法帖被后人加以删改加入其他笔法,不能反映其本来之面目。 《阁帖》 阮元所处的时代,董赵帖学书风书坛,习者用的书法范本都是经过多次翻刻的帖本,笔法模糊,面目雷同,多以行草书为主,篆隶鲜见,书风风格单调靡弱。北派书法则以遒劲和骨力见长,又是原碑原石,仅下真迹一等。这着北碑的优点长处更能够增添碑学的魅力。 ![]() 颜真卿书法 北碑的对于后世影响在唐代也是明显的。阮元认为唐代的大书法家得自北派者为多,像初唐的欧阳询,褚遂良等书家由隋入唐,自然能得北派薪火相传。颜真卿书法也出自北派,他在颜鲁公争座位帖跋云: “即如鲁公楷法亦从欧、褚北派而来,其源皆出于北朝,而非南朝二王派也。《颜鲁公争座位稿》如铬金出治,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试观北魏《张猛龙碑》后有行书数行,可识鲁公书法所由来矣。” 他认为将唐代诸家之书归入二王的说法,是因为宋人不明书法有南北二派所导致的谬误。 ![]() 阮元书法 阮元在他对碑学进行整理的同时,在碑学书法的实践上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阮氏书法在清代极富盛名,以行草、隶书居多。书法宽博大气,沉厚古朴,博大,独具淳雅之意。赵彦尔评阮氏书:“偶尔落笔,便见醇雅清古,不求工而自工,亦金石书籍之所成也”。他的行草书带有金石气,“碑中有帖,帖中有碑”,自然天成,高古朴实。 ![]() 阮元书法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给当时的书坛注入一针强心剂。对于书法后一百多年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止今天他的理论在书坛上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的书坛,碑学与帖学逐渐交融,碑帖融合的路子越来越开阔,碑学与帖学的隔阂在被逐步消磨。观古人书学思想是为了很好的继承发扬创新。愿书友观后有所体悟,更能有所进步作为。 参考文献;《中国艺术批评通史》 《中国书法史》 《北碑南帖论》 《南北书派论》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