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碑学”和“帖学”

 昵称37023987 2018-05-16

     

   

在书法领域,常提及"碑学”和"帖学"两个词。有些学生误认为纸本及其影印本就是帖学,碑版及其拓片就是碑学,这是不正确的,是概念混淆。

   
 在书法理论上,並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就是碑学,写在纸上的就是帖学。狭义的碑是指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誌铭,其书法具有魏晋时期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一种楷隶相参,笔划方峻硬朗的特点,如龙門二十品,杨大眼、崔敬邑、张黑女、张猛龙、爨寶子、爨龍颜,等等,等等。

  

魏张猛龙碑



  爨宝子碑



  始平公造像



  张玄墓誌



  崔敬邕墓誌铭

 

 而狹义的帖是指以"二王”书法为宗,並由此派生出来的以后各家,诸如颜、赵、苏、黄、米、蔡、文、祝、董、王等等、等等。

 

冯承素摹兰庭序神龙本

1

  欧阳询摹兰庭序定武本石刻拓片


 基本上,由王而后,历经唐、宋、元、明,直至前清嘉道之际,几乎所有大家都宗“帖学”。由于因循守旧,不思变革,书风渐糜。

  赵孟頫书《心经》

  董其昌书《岳阳樓记》

   

至前清,因科举考试之要求,令刻版无趣馆阁体大行其道,渐为有识者所不耐。与帖学派书法盛极而衰同时,碑刻墓志逐渐成为习书之人临摹的对象。

   
 清初,由于乾嘉考据之学盛行,学者们视金石为考经证史的资料,金石学也成为一门专学。学者们以金石为中心进行了许多考证,也兼及文字、书法,产生了大量零碎的研究成果。如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毕沅的《中州金石记》、《关中金石记》、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等,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金石的搜寻和研究。伴随着大量碑铭,特别是魏、隋碑志的出土,逐渐出现了在金石中寻求书法遗迹的倾向。加之当时实证学风的影响,在书法上也以古以真为贵,重现存在于金石中的古代书法家的笔迹。当时的一些书法家也在自觉不自觉之中,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自成一家。在帖学派书法已入穷途末路之时,碑学之兴,已是大势所趋。

  

清代碑学大家赵之谦书联

   

 适值此时,有位叫阮元的学者应时之需,从理论上总结、分析书法的发展,倡导碑学,首开一代风气。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衔,是清代中期著名的学者兼显宦.曾组织人力,编纂《经籍纂诂》,校勘并重刻宋本《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对清代前期的学术做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总结。他利用当时学者及自己在金石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大量珍贵的金石资料为基础,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揅经室三集》卷一),对几千年的书法家作系统的、整体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书法理论及关于北碑、南帖的见解。

  阮元认为,书法因变迁而呈现出各流派纷纭混乱的状况,如果不溯其源流,就不能返回古代,不得书法真意。他系统地分析、总结了魏晋以来的书法变化,将其划分为南朝系统和北朝系统两部分,指出书法上的南北之分,始于汉末魏晋之间,隶书变为正书、行草之时。若以时代论,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可以说以区域论)。两派书法同源于钟繇、卫瓘。继之而后,南派代表人物有王羲之、王献之、僧虔、智永、虞世南等;北派则为索靖、崔悦、卢湛、高遵、沈馥、姚文标、赵文深、丁道护以及欧阳询、褚遂良等。两派对峙,朗然可见。阮元更进一步指出南北派的特点说:“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而蔡邕、韦诞、邯郸淳、卫凯、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相通习。”(《南北书派论》)在阮元看来.唐以前,北派书法一直占着主导地位,到唐代才发生了变化。唐初,太宗独好王羲之书,这样,城内好高髻,城外高一丈,南派书法遂取北派而代之,风行一时。虽然如此,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民间仍以习北派书法为主,更由于唐初欧、褚诸大家,本属北派,所以自唐永徽直到开成年间的碑版、石经,仍有北派余风。直到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代宗命人将藏于秘阁的法帖进行编纂、摹写,付诸刊刻成《淳化秘阁法帖》行世,所收除唐太宗欣赏的二王作品外,还收集了历代帝王、名臣及著名书法家的法帖。此后,“淳化阁帖”或被翻刻、或被增补,广为流传,遂成为书法界最有影响的典范性法帖,北派书法愈益衰微。直至清初,历宋、元、明三代,帖学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阮元的书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前人的局限,第一次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书法的形成及发展历史,详述了其源流兴衰和嬗递关系。他的《南北书派论》,不仅将书法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而且更进一步指出北派以习碑为主。南派以临帖为主。在此基础上,阮元又撰写了《北碑南帖论分,发表自己关于北碑、南帖的见解,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清晰明了地描绘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线索,虽然他将南派与北派,北碑与南帖绝然对立.未免失于牵强。但从宏观角度看,这种划分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阮元还运用他的书法理论,通过对历代书法家的分析,追根溯源,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保存了隶书的古意,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所以,“不观魏齐碑石,不见欧褚之所以来”。阮元在书法源流上追根朔源,将唐代北方人习魏晋碑版书风为主的称为北派,南人习二王以及《敦化阁帖集》为主的称南帖,遂有“北碑南帖”之谓。

     
步阮元之后尘,进一步发挥阮元的书法理论,颂扬北碑的是包世臣和康有为。包世臣著《艺舟双楫》,流布甚广,风靡天下。其中《历下笔潭》一章,阐述到书法系统时.多举北碑,比阮元更进一步.对于后书法的发展变化影响较大.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对阮元、包世臣的书法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建立了新的体系,其主要观点仍是颂扬北碑,提倡碑学。康有为还提出了自己的“尊碑”、“卑唐”的观点,他不同意阮元将北碑、南帖绝然对立的说法,认为对书法分派是可以的,但不能以南、北划界。南朝也有很多碑志,并且与北碑有一定的关系.都秉承了汉隶的精神。因此,康有为将南北之碑视为一体,又因为北碑同时兼有南碑的特色.所以又特别以北碑为重,这是很有见地的。康有为主张学书贵在以古为法,而南北朝之碑刻墓志,无体不备.唐代书家多出于此,所以学书当以北碑为主,不必舍本求末.再从唐碑人手。

  康有为作品

   

   
 由此可见,“碑学”和“帖学”是书法流派的概念,並不是以纸本和拓片来区分的。在书法实践上,清赵之謙、康有為以及当代书法家孫伯翔等精研魏碑,从中吸取营养,所作书法帶有明显魏碑特点,称为碑学大家,但他們的书法仍是写在紙上。相反,許多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刻在碑上,得以流传至今,如兰庭序定武本以及敦化阁帖内收集的诸法帖,神策軍碑等,虽是刻本拓片,但它們一般也不称为碑体。赵孟頫的胆巴碑,虽有个“碑”字,却是典型的帖,雖刻在石碑上,也不是书法分类上的「碑學」。

 

赵孟頫《胆巴碑》,虽冠碑名,仍属帖。

   
 有些同学误将真迹及其影印本称为“帖学”而将所有碑刻及其拓片称为“碑学”是不对的。举个例子,王羲之的《兰庭序》,是帖学的经典之作。但现存的兰庭序,都不是王羲之真迹。其中有冯承素摹写的"神龙本“,和禇遂良摹本纸本现存于故宫博物院;而定武本及定武吴炳本,则是宋徵宗时期在河北定武(今正定县)发现的、唐太宗命人据欧阳询摹写的兰庭序刻在石碑上的版本。同是临摹王羲之的帖学经典作品,不能说冯、禇摹本就是“帖学“,欧摹並刻在石头上的定武本就是“碑学“。它们其实都是帖。 

当代碑学大家孙伯翔作品,虽书于纸,仍是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