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孔子对自己的施政才能,有着强烈的自信。他坚信推行周礼可以结束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建立仁政德治的文明国度。 如果真的将鲁国交给孔子治理,会不会真的改变历史的进程呢? 针对这个有些脑洞的问题,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孔子曾经真的治理过鲁国,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迫使齐国与鲁国会盟和好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仅上任一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四方皆则之“。于是,孔子也顺利升了官,从中都宰升任司空,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 鲁国重用孔子,引起了周边诸侯国的恐慌。齐国大夫黎鉏就曾对齐景公说:”鲁国任用孔子,对齐国极为不利。“于是齐国决定与鲁国结盟和好,这就是史上的”夹谷之会“。在这次会盟中,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行相事。他详细地规划了整个会盟的礼乐安排,并告诫鲁定公:“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于是鲁国提前安排军队为会盟保驾护航。事实证明,孔子是对的。鲁国的文武兼备,使得齐国不敢轻举妄动,还主动退回了先前侵占鲁国的土地。 这一记载说明,孔子具有卓越的理政、外交甚至军事上的才干,是当时杰出的统帅级的人物。 二、孔子的软肋。 孔子的软肋在于,他没有庞大的家族势力来来支持他的政治事业。在我国古代,豪门望族的庞大势力足以把持一个政府,对政治的发展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孔子“隳三都”的失败,就是由于鲁国”三桓“势力的过于庞大,导致计划功败垂成。 没有家族势力的支持,孔子在政治上的唯一的支持力量就是鲁国国君。这一支持力量看似强大,实际上作用有限,有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比如鲁定公,在前期对孔子非常支持,但自从接受了齐国的女乐之后,不理朝政,对孔子的劝说也视若无睹,所以孔子只好离开了鲁国。 因此,如果真的把鲁国交给孔子治理,除非得到国君强有力的连续不断的支持,才能打击旧贵族旧势力,推行新政,逐步改善鲁国,提升国力,至少在春秋时期称霸是没有问题的。但若问能不能改变战国七雄的格局,因为毕竟孔子寿命有限,他的施政理念要想传承下去,除非是培养出以孔门弟子为主力的政治集团,才能将政治主张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 如果鲁国能成为霸主,那么齐国势必被排挤出第一梯队,甚至被鲁国吞并也未可知。那么战国七雄中,鲁国会接替齐国的位置。又因为鲁国是西周周公旦的后裔,与周天子同宗同姓,一脉相承,在周王室名存实亡的情况下,鲁国则成了最佳的接任者,名正而言顺。到那时,统一天下的将是鲁国,而不是秦国。中国历史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