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鹏(1547-1628年后)明代画家。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年)尚在作《白马驭经图》。丁云鹏出生在行医世家。其父丁瓒,是嘉靖进士,以医术而闻名,兼工书画。父亲的业余爱好,给丁云鹏影响很大,使他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逐步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闻名遐迩。 丁云鹏书画皆有名望,其书学钟繇、王羲之,画白描人物、山水、花卉、佛像,无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设色学钱选。中年用笔细秀,略近文征明、仇英画法,晚年风格朴厚苍劲,自成一家。供奉内廷十余年。与董其昌、詹景凤诸人交游,故流传作品多有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题赞。董其昌赠以印章,曰毫生馆。其得意之作,尝一用之。 其画以人物、佛道最负盛名,论者谓,在明末人物画家中,丁云鹏与陈洪绶、崔 子忠成鼎足之势。早年人物画工整秀雅,晚期趋于沉着古朴,前后变化可从存世的《媛挡熊图》及《三教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中窥知一斑。山水画也有一定造诣,在师法宋元基础上,自具风格。早期隽秀,晚期古拙,以平整为法。亦能作兰草,有《楚泽流芳图》(故宫博物院)存世。后世流传他的作品,有不少是伪作。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钱选《卢同烹茶图》实为丁云鹏手笔。丁云鹏生活于雕板、制墨业发达的徽州,还为书刊画了不少插画,对于新安木刻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明代,随着儒、道、释三教的融合,宗教题材的绘画也随之有了世俗化的倾向,此画中的宗教人物与作为供养的神仙不同,脱离了程式化的因素,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情绪化色彩,同时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其人物造型古拙、气质端庄文雅,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画法上,运用“高古游丝描”,细劲而“笔力伟然”,既有古朴之感,又具有时代气息。设色古妍冷隽,尤其是人物服饰的红色、兰色与赭色,赋色沉稳和谐。山石树木勾勒添色,取法文徵明,小青绿设色,文静典雅,营造了一种静谧清淡的意境,引人入胜。 丁云鹏是仇英之后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他工给的笔法不下仇英,而高古文雅似又过之。他最擅长的是佛教题材,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既栩栩如生,又庄严肃穆。临李公麟《维摩演教图》画人物五十三,动物数头,趁具法器、峰峦堂宇、树石祥云,皆精密工给,非费一两月之功不能为此。 图一图二均为署名丁云鹏的罗汉作品,图一还有北方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题边跋“圣华居士真迹“。图二有南方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题”养怡先生藏丁云鹏佛像真迹“,两幅作品从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来说,都似乎“到代”。画里的内容、题材、线条、人物的动态都栩栩如生,两幅作品都有较高的造诣和欣赏水平,尤其是两个著名的书画鉴定大家,为两幅作品助阵,这么一来让欣赏者云里雾里,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相信两位国家顶级的鉴定家的意见,这么一来,两张画都是真迹,但是在我们认真的审查了两个鉴定家的“边跋”,发现了图一徐邦达的”边跋”是假的,图二谢稚柳的“边跋”是真的,这么一来问题就复杂了,一般情况下,边跋是真的,这幅画应该也是真的(假跋除外),边跋是假的,画也应该是假的,书画鉴定假中真,真中假,节外生枝的事也常有,书画鉴定的复杂性,这里不一 一展开。 那么图一徐邦达题的作品,边跋是假,我们在认真审视作品,发现画也是假的,没有出现冤枉此幅作品的情况,只能说明了,造假者没有能够真正得到徐邦达的认可的情况下,采用了冒充徐邦达的题字,混淆视听,企图蒙混过关,此幅作品有很多疑点,比如图中的罗汉佛像后面的太阳作为光环,比例上应该略大或者略小,而不应该像戴草帽一样产生错觉,本来龙虎斗,哪怕有罗汉助阵,老虎也不应该像猫一样惧怕,另外罗汉手里也没有法器,而且罗汉一只脚也直接踩到了老虎身上,不是保护而是“助龙踩虎“。然而图二,罗汉无论他的仪态万千,还是看书入神,连小鬼送来好汤也顾不得喝,意境十分的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图一假,图二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