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乐评根本就是嫌听古典音乐的人太多!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5-15

提起古典音乐,我知道不少人对之噤若寒蝉,古典,Classic,听起来就像是个高雅的词儿,让人不自觉地就与小资、情调、贵族……联系起来,究竟古典音乐是个什么东西?先别问,跟着我来听一听吧。

如果您不知道名字那就更好了
乐曲伊始,平稳的第一主旋律缓缓流出,乐句中的坚定的双音有力而不张扬,仿佛一个垂暮的老者躺在椅中在向我们娓娓讲述着他的故事,从他的眼中看不到垂死的绝望与不甘,只有对生命无悔的信念,平和旋律中透出的是一种坚定不移的安详,一种饱经沧桑的豁达,人虽将逝去,但他的心灵已经被磨砺得如宝石般纯净美丽,他的智慧已经被历练得愈近于生命的真谛。没有华丽的技巧,没有灵动的编曲,简简单单的几个音符,已如潮水般温柔地、不可抗拒地彻底征服了你我的心。

1’20”,略带清冷的旋律让人不禁想起华沙寂寞的雪夜,想起布加勒斯特街灯下昏暗狭窄的街道,但这清冷并未持久,1’43”,旋律中出现了明朗的大调的影子,仿佛黑夜中的一丝曙光,虽然基调仍是略带灰暗的。是啊,人生中总会有着寂寞,孤独,黑暗,无助,就像一个人行走在冬夜寂寥的街道上,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老人慈祥地望着我们,用他那平静的口气告诉我们:豁达,孩子,不要被生活所击倒,用一颗豁达的心去面对一切艰难吧,只要相信自己,勇敢地向前走,生命一定可以绽放最美的花朵。

2’55”,又是一段略带阴暗色彩的旋律,但与刚才不同,略带压抑的旋律中夹杂着左手的断音,似乎预示着这一次我们的主人公已不会再惧怕命运,而是奋起反抗,追求自己的人生。旋律不断向大调过渡,很快在3’15”处彻底变为了明快有力的色调,在这积极的旋律中,不仅仅是自信、自强,还充满了对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的渴求,与莫扎特对生活浪漫主义的向往不同,作曲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充满希望的信念,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成长了的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不会被命运击垮的人。3’55”,第一主旋律第三次出现,这时左手的伴奏由分解和弦变为了断奏,生机勃勃的旋律向人们传达着不屈、爱与希望,主旋律在高八度上再次重复奏出,作曲家将自己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尽情讴歌,并不张扬甚至略带内敛的旋律中却流淌出一种强大的力量,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曲已近尾声,老人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一个饱经沧桑的生命即将结束,但我们似乎并没有太难过,面对着这样一个坚强、豁达、直到最后一刻仍然昂首挺胸的生命,我们心中怀有的是深深的敬意和感动。一个美丽的灵魂奔向了天堂,我们的音乐之旅也暂告一段落。

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这首曲子是选自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中的第二乐章,关于它的乐评,我完全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主要主题包括1—16小节,重复乐句,用完全终止结束,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并更浑厚些,三个声部的结构换成四个声部的结构。

第一插部包括17—28小节。近似副主题。一个乐句从第17小节开始先在f小调上,后到主调的属调降E大调用完全终止结束。下面是一个两小节的结束动机,它加固了前面的终止24—25小节。这个结束动机在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并转回主调(26—28小节),从而引出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

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或者说是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出现(29—36小节)。乐句在这里没有重复,没有连接段落,直接进入第二个插部。

第二插部(37—50小节)。其曲式为不对称的开放乐段,8+6小节,前乐句从降A大调开始,然后用同音异名转换(升g小三和弦)转到E大调,并在该调结束(37—44小节)。后乐句(45—50小节)从E大调开始,转回降A大调,从而引出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出现。

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或者说是主要主题的第三次出现(51—66)。这里主要主题是重复乐句,并用较丰满的音型(三连音)伴奏。紧接几小节的尾声,

尾声(66—73小节)。是个重复终止,其中T和D功能先是每一小节变换一次,后是每半小节变换一次,在F大调属音持续音上暗示了主歌谣曲式,并巧妙地与进行曲部分相结合,一面渐强,夹着猛烈的升腾,一面又在第一部分上采用了(Da Capo)。

我想不需我多说,大家自己就可以判断自己读了两篇对于同一曲目的乐评之后的感受了吧。
很明显,在看过第一种乐评后,我们听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而看过第二种乐评之后,我们只能从中明白一些屁,甚至简直就像吃了一个屁!而这就是目前风行的古典音乐的乐评方式,电台、书籍、栏目乐此不疲,仿佛非要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高贵与优雅,不让你们外行看着就腿肚子抽筋哪能显得我们专业呀,我们的尊严何在、地位何在呀。

这不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听古典音乐,这根本就是嫌听古典音乐的人太多!

今天的古典音乐,其实就是数百年前流传在老百姓当中的音乐,那时候的人们就是穿着和尚领大背心,嗑着瓜子在听如今的“古典音乐”,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把它搞得那么神秘和庄严,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古典音乐望而生畏,不能不说是一些所谓音乐工作者犯下的罪孽。

我觉得,古典音乐这个名字就叫的有点问题:古典古典,古老而经典。其实人家原意没有错,经过长久的年代还能流传下来的,不就是古老的经典吗,但是坏就坏在了中国人的不自信、迷信权威上,经典?经典怎么了?经典我们平头百姓就不能听明白了吗?当然不是。是我们自己在吓唬自己,再加上一些心怀叵测的伪君子不起好作用,终于把好好的古典音乐变成了媚雅的工具。

在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欣赏古典音乐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专业知识和多么高的学历,只要你有一个善于思考的灵魂,有一颗愿意倾听的心,你就会是古典音乐的合格听众。

朋友们,世俗的生活已经够纷扰了,大气层的灰尘蒙蔽了我们的思想,车马的喧嚣闭塞了我们的心,紧张的生活让我们的血液都要加速循环。何不在百忙中给自己抽出半个小时,用这古老而寓意深远的声音,好好净化一下我们早已麻木不仁的灵魂呢。

还等什么,就让我们再一次点下播放键,倾听这来自于生命的豁达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