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政二街 2019-05-15

编者按

为创新科协系统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新模式,密切联系和有效服务青年科技工作者,最大限度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中国科协于2015年11月启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自立项以来,“青托工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新人,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取得骄人的成绩。自即日起,“科协改革进行时”推出“青托风采录”栏目,陆续为您刊发“青托”人物故事,敬请关注。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他是苦心钻研物理的化学家,又是研究物理中明白化学的人;他在欧洲做博士后研究四年时间,一直在苦练内功,少有研究成果产出;他认为化学科学应该与物理科学更好融合,从材料角度研究量子物理学,他期待这门外界看起来“有些深奥”的学科,能够真正改变人类的生活。

他叫蒋尚达,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也是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首批托举人之一,作为少数的“跨界科学家”,蒋尚达的科研人生拥有的不止是“情怀”。

跨界求知

提起化学和化学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居里夫人、门捷列夫这样的形象,他们的身影也理所应当的与实验室、白大褂契合。但蒋尚达却有些不同,因为他研究的领域叫做“分子基量子比特和电子顺磁共振谱学”,通俗点说,和当下火热的量子力学关系很近。

于是,有人把蒋尚达称作“跨界物理的化学家”。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化学是在物理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学科,也是受物理学影响最深的学科”,在蒋尚达看来,物理与化学的关系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远,特别是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两者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例如,理论化学最深刻的部分就需要用量子力学的知识才能解释。

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由于两门学科研究方向的差异,物理和化学并不能融会贯通,物理学家需要材料去支撑研究,但擅长的领域却是物质的性质;化学家能够做出新型材料,却偏偏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刻。

“我想在两者之间搭一个桥梁,一方面做材料,一方面也要研究性质,把更多新颖的材料展示给物理学家,把更多有趣的性质展示给化学家。”蒋尚达解释,自己的工作,就是用有机或者无机的磁性分子,通过的电子顺磁共振的方法去研究他们的量子相干性,利用化学设计延长量子叠加态的存在的时间,利用物理应激去操控量子相干态。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北京大学化学楼

量子叠加态存在时间的延长,则为量子计算等量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为直到北大博士毕业之前,他的物理学基础比较薄弱,甚至一度动了转行的念头:原来,他在研究单离子磁体时曾一度对求解稀土离子的低激发能谱感到困惑,苦于实验条件所限很难再突破,再加上在校团委担任相关行政工作,蒋尚达对将来是否还从事化学研究有些动摇。

也正是在那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蒋尚达听到来自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专家的报告,一直困扰他的学术问题看到了曙光。 他的导师也为他深入地分析了该研究领域的国际进展状况和可能的突破点,这场讨论也使蒋尚达最终坚定了自己的科研道路,并决定横跨欧亚大陆,到德国和法国继续留洋深造。

“非传统”留学生

2011年,蒋尚达来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获得了洪堡基金会的资助,成为了一名“洪堡学者”。3年以后,他又加入法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而这些实验室都是从事物理研究的。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青”出于蓝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实验室一角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不羡西夷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实验室一角

【青托风采录】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